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思考
时间:2022-10-20 06:45:00
导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和产业间的转移日趋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人数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党员不告而走,去向不明的现象逐年上升;不少党员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难以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流动党员的先进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一部分流动党员将自己混同为一般群众,有的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现象……这些问题一再提醒我们:搞好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定一套易于操作,便于管理,利于推广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一、流动党员管理“五大难”,催生基层党建新课题。所谓流动党员,主要是指离开原党组织所在地,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包括外出务工、经商、居住,连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党员;部队转业、复员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流动人员中尚未落实组织关系的党员;外出学习进修、借调工作、办理公务、休假探亲,连续时间超过六个月,或转移正式组织关系而人事行政关系仍在原单位的党员。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形成了不少好的管理模式,创造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流动去向掌握难。部分党员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组织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想出去就出去,想回来就回来。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流出方向不稳定,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哪里赚钱就流向哪里。有的流出地相对稳定,有的没有固定地点;有的长年外出,有的短期外出,时间上没有固定性;呈现出松散、分散等特点。
二是党员身份确认难。流动党员主要流入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而这些单位大多数尚未建立党的组织,这就使得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缴纳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使一些党员成为“口袋”党员(组织关系装在口袋里)。此外,还有一些“隐性”党员(有意隐瞒党员身份)、“挂名”党员(一些流出地不稳定,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的党员),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给基层党组织准确统计流动党员带来很大难度,导致这一部分流动党员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着,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得不到应有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三是教育活动开展难。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支部的活动,即使逢年过节回乡也是来去匆匆,时间上难保证。另一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问不管。还有的流动党员由于经商或务工分布零散,或地点不固定,难于集中。据不完全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有80%以上的不能坚持过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大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不汇报、不请示;有的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而成为挂名党员和自由党员;相当一部分党员存在“两不管”现象,即流出地党组织不能管,流入地党组织不好管,从而使这些流动党员成为党组织难以管理的党员。
四是党费收缴到位难。在调查统计的流动党员中,约有80%以上的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党费。有的流动党员在返乡或出发前一次性缴纳全年党费;有的由亲属代交;有的想起来就交一次或补交一些;有的只顾外出挣钱而不按时缴纳党费。致使基层党组织收缴党费难度越来越大。
五是表率作用发挥难。流动党员在外出经商、务工期间,个别人认为如果承认自己是党员,非但得不到任何好处,还有可能多个“束缚”,索性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党员身份;有的流动党员“零道德”现象蔓延,把自己混同为一般群众;有的甚至见利忘义,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此外,部分农村流动党员由于长期在外打工挣钱,从不过问、参与本村事务,在全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长此下去,在群众中产生了“党员不党员,区别就在两毛钱”的错觉,群众从党员身上看不到先进的一面,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新的课题。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各级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党员流动的客观必然性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建立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流动党员思想复杂、素质偏低;基层组织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手续繁杂;在重重困难下,基层党组织急需找准症结、破冰前行、有所作为。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基层党组织建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主观方面看:流动党员思想复杂,不服管思想越加明显。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加之党性不强,少数流动党员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党费;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长期脱离党组织,“免疫力”减弱;有的行为自由化明显,不愿接受党的组织纪律的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负担;有的认为自己在外地工作,与当地生产经营活动无关,对党组织的态度冷漠,更有甚者财大气粗,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从客观方面看:一是基层党组织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有的基层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中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无碍大局;有的基层党组织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外来(外出)的不如管好当地的,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的基层党组织认为党组织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抓日常经济工作和在岗党员教育都忙不过来,没有精力去管流动党员,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二是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疏于管理,或管理模式简单、陈旧、老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的所有制、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以及流动分散的特点,许多地方和单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系统研究,管理中口径不一,操作困难,客观上弱化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不少基层组织对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既不管,也不处理,连党员的去向如何,也一问三不知。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党组织里,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流动党员流于形式,致使一些不合格流动党员长期滞留党内,给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三是对流动党员缺乏应有的关心。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关心不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帮助解决,使流动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了离心力。
从主客观的关系上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致使一部分流动党员与原所在地的联系逐步变得松散。目前,流动党员多是农民党员,流动的方向也多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城镇),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无职的流动党员之间无任何利益关系,党组织对党员的“硬要求”与“软措施”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党纪对纯粹的农民党员来说也显得没有任何约束力。同时,作为流入地的一些城市或城镇来讲,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新经济组织和社区建立党组织的尚不普遍,即使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也因当地隶属关系不清,出现无法管理,或挂靠单位不愿管理等情况,也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困难。
此外,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手续复杂、异地党组织主动配合意识差、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等,也都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对症下药,破冰前行,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积极探索,并且有所作为。
三、站在提高党执政能力的高度,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长期受教育、保持先进性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当前,流动党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对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人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更好地凝聚流动人员为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保障流动党员权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再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或一些常规的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的形式、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形成以社区为主要载体、上下齐抓共管的体系和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要健全和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要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以便于对流动党员开展行前教育和返乡集中教育;要建立专人联系制度,确定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联系流动党员,联系人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党组织活动安排以及听取他们的要求,寄送学习资料,了解流动后的情况。二是建立目标管理及奖惩制度,从政治思想、执行纪律、组织观念、发挥作用等方面对流动党员提出要求,并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流动党员的重要依据,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党员进行表彰,对违纪的党员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或处理。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增设活动记载项目,对流动党员严格颁证验证,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疏通管理渠道,实现管理网络化,使上级党委与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能及时沟通流动党员的情况和信息,消除工作中的“空白点”。
2、深入调查,摸清底数,进一步扩大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覆盖面。
首先,要搞好宣传工作,加强舆论引导。要通过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宣传和会议推广等办法,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及流动党员的思想认识,加大搞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各街道党工委要与公安、工商、计生等部门密切配合,摸清辖区内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尽快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对认定是党员身份的从业人员,积极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任何情况、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要增强党性观念,正确认识流动党员积极参加住地党组织生活,对搞好经营活动、维护经营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积极向社区党组织靠拢的自觉性。
其次,要探索有效方法,积极搭建工作平台。要大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在调查摸底工作中要做到“三找、两说、一明确”:“三找”,即找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找到企业负责人或主管人,找到实有党员人数,把调查工作做深做细;“两说”,即调查员到企业后,要向企业说明来意,说明调查方法和登记要求,发放宣传材料和表格,积极争取企业的理解和配合;“一明确”,即明确联系人和联系渠道,以便需要时进行联系、核查,为加强日常管理奠定基础。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采取“社区+物业”的方法,通过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的协作,对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查找,采取“发函+回执”的方法,通过回执确认其党员身份。此外,还要树立服务意识,各社区要普遍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公布服务电话,以良好的服务吸引党员亮明身份。
3、结合实际,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使流动党员都能在党组织内开展活动。要健全社区党建网络,拓展社区党建工作。可以采取属地、条管与块管、服务与管理三个结合的方法加强对新经济组织中流动党员的管理;及时调整居民区党组织的设置,完善党在居民区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成立区街两级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或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打破社区内党建工作的“小循环”,在各级人才中心、工商管理部门、个体劳动者协会建立党组织,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要加强行业党组织建设。通过成立行业党组织,对各类市场中的流动党员采取“就地管理、动态管理、双重管理”,成立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党组织,加强对无主管企业中流动党员的管理。特别是要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对本社区内所在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因其他原因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进行统一管理,以便有利于解决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而带来的党员管理盲区。可通过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建在新建小区上、建在工程项目上、建在摊群市场上等多种形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
----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结合流动党员以“两新组织”为主要就业领域的现状,要把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作为阶段性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力度,在条件成熟的单位积极组建党组织,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
----支部建在小区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新建小区数量不断增加,大量外来人员使小区居民结构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备件在新建小区积极同步建立党组织,有效整合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委员会等各方资源,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支部建在“项目”上。建筑业是流动党员聚集的行业之一。要规范建筑工地党组织建设,加强对施工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对辖区内建筑工地党建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支部建在市场上,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摊群市场发展越来越规范,为建立党组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摊群市场吸纳外地人员的作用,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符合条件的市场建立党组织。
----支部建在社保所上。社会保障所是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管理服务的职能机构,要以此为依托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建立党组织,及时掌握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的第一手情况,并逐步把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转移到街道、社区。
4、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笔者认为,一座开放的城市必须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一座和谐发展的城市必须是一座兼容并蓄的城市,城市的开放性首应先体现在她的包容性上。**是一座旅游城市,外来人口多,流动党员多,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战略。要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宗旨,积极探索有效的外来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要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流动党员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把教育和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一是要坚持打服务“牌”,在“服务”上做文章。可以尝试推出“一根线、一本帐、三必访”服务措施:“一根线”,即“流动党员咨询热线”,每个流动党员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生活困难随时都可通过这一热线电话倾诉。“一本帐”,即“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台帐”,记录每位流动党员家庭状况、就业经历、特长爱好等个人情况,并对有特别需求的党员安排相应的照顾。“三必访”,即对“生活困难党员必访、生病党员必访、思想有问题的党员必访”。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拉近与流动党员的距离,做流动党员的“贴心人”,用“感情”这根无形的线加强支部与流动党员的联系。同时,还要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二是要实施“温暖”工程,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及工作,把解决流动党员的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要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活动,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急流动党员之所需、谋流动党员之所求,广泛开展以“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活动。可以在社区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在吸收他们就近参加组织生活的同时建立外来流动党员信息库,记录每位外来流动党员家庭状况、就业经历、特长爱好等情况,并时常更新,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对没有落实工作的外来党员,根据个人的特长,社区党组织推荐就业岗位。
5、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实施“流动党员标兵工程”,根据流动党员在流动人员中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号召力的特点,引导流动党员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充分发挥他们在流动人员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流动人员共同为第二故乡(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
二是实施“流动党员培养工程”,重视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新经济组织、社区党组织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充实基层党的工作力量。
三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在不增加流动党员负担的情况下,适当设置一些诸如:政策宣传岗、文明新风岗、关心下一代工作岗、计划生育岗、生态环境保护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等工作岗位,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补贴,使一部分流动党员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得到群众信任的岗位。这样既能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搭起平台,又可为流动党员开辟增收渠道,使流动党员“有职有责、有为有位,有名有利”,不断增强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他们热爱党组织,从思想上树立起遵守党纪的自觉性。
四是要动员流动党员挂牌经营。可以在各类市场中设立“流动党员示范岗”,“流动党员经营户”、“流动党员服务区”,明确流动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制定流动党员在经营活动中的服务承诺和公约,鼓励流动党员挂牌经营,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流动党员时刻想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家乡在外人员的模范。进而形成“一名党员带出一批文明经营者”、“一批党员带出一个文明市场”的良好局面。
五是实施“流动党员反哺工程”,利用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发动流动党员当好家乡发展的“信息员”、“推销员”、“招商员”、“联络员”和“战斗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拓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引进发展经济项目,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六是要注重培养和树立流动党员先进典型。基层党支部要建立“共产党员先进性展示栏”,每月将所属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所做的好事、所办的实事展示出来,以身边的典型教育感召身边的人。对流动党员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6、落实责任,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重视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领导。建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定期对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协调解决流动党员管理中的争议问题。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帮助落实流动党员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认真做好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和《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等管理工作。要加强横向联系,注重总结推广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宣传引导,努力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上水平。
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各级党组织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把流动党员紧紧凝聚在各级党组织的周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全市乃至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讲话
- 下一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