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经验交流
时间:2022-10-20 02:06:00
导语:民族特色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熔铸其中,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规律,又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既具有真理的世界性、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发闪耀真理的光芒、焕发实践的威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
中华民族具有经世致用的优秀思想传统。经世致用原为儒学思潮,“经世”即“经国济世”,“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以求天下治平。自孔子以来,历代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均对经世致用的思想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我党向来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传统,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求真务实,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要求我们既要认识世界,又要改造世界;既要把握本质、认识真理、揭示规律,又要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务求实效。我们党依据时展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通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造,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
求真务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是对“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责实,重效致用”、“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等中华民族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理与价值相一致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才能准确把握当今时代特点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夏、商,在《尚书》、《诗经》中就有“民惟邦本”之说。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这一思想进一步得到发扬,并演化成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孔子、老庄、管晏、墨子、孟子诸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始终是重要的政治观念;顺应民意、敬畏民力、施行德政、惠民保民,一直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
我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探索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更是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
但是,我们不能把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等同于民本思想。因为封建统治者的民本政治,只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虽然强调“民惟邦本”,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有可取之处,但这一思想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其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实现方式与今天的坚持以人为本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充分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因素,把“人”视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民本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已经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升华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些崭新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使民本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民族文化
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太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事物、互为对立的矛盾方面,相互协调、转化、作用而实现的一种整体和谐状态,这是一种承认差异、矛盾与对立的“和而不同”、“和谐有序”境界,揭示的是万事万物的生存基础和发展规律。孔子学生有子则提出“和为贵”的思想,就是说,礼制,其最可贵的用途是维持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有序。和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和谐文化深深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中,渗透在我们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实践中。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因此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党坚持以敏锐深邃的战略眼光观察国际形势,以协和万邦的恢弘气度处理国际关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一个“和谐大国”给世人的全新感受,给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增添的新的亮色,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和为贵”,都走和平发展道路,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国富民的理论宗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锤炼和形成了以自强不息为核心内涵的民族精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正是依靠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中战胜困难、不断发展,创造出璀璨的中华文明。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由一个长期领先世界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辱。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富民,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振兴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了宝贵的强国富民思想,如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等。在前人的基础上,共产党人以崇高的政治责任和伟大的政治智慧,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伟大的科学理论,在这两个伟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是振兴中华的理论,是强国富民的理论,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突出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等科学论断,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将顺利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一次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
- 上一篇:乡镇党代会常任制研究思考
- 下一篇:艺术思想政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