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现状问题思考

时间:2022-10-20 11:42:00

导语:乡镇干部现状问题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镇干部现状问题思考

在中国的五级管理行政体制中,乡政是最基层的,最贴近农民的一级政府。管理和服务着9亿农民。因此,乡政干部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的党的形象,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必要对目前乡镇干部现状进行分析。

一、乡镇干部整体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年龄结构:

以陇南**为例,乡镇干部大多很年轻,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一半以上;30岁-40岁的占30%;40岁以上的占20%左右。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如宽川乡、白关乡两乡总计有干部113人,30岁以下的有57人,占51.5%;30-40岁的干部有34人,占30%;40岁以上的22人,占18.5%。也就是说30岁以下,30-40岁,40多岁以一这三个年龄段的z比例是5:3:2,乡镇干部很年轻。

(二)文化程度

乡镇干部文化程度较10年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就以宽川乡、白关乡的干部为例,按现在文凭统计,两乡113名干部,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人,占11.5%;中专文化程度62人,占55%;大专28人,占25%。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10人,占9.5%,其中研究生2人。

乡镇干部的文化程度呈纺垂形分布,中专、大专占绝大数。

(三)知识结构

乡镇干部来自于各种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大多数学非所用,要重新学习。以宽川乡、白关乡两乡为例,懂管理和农村经济工作者11人,约占10%;懂专业者24人,约占21%。

(四)男女比例

乡镇除了距离县城近的之外,大多数乡镇干部比较少,男女比例为1:10:到1:20左右。

二、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现状分析

(一)工作作风

大多数镇干部作风扎实,方法得当,态度端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所交给的任务。但是也有一部分干部,作风飘浮,态度消极,渡、时混日,无所时事,严重影响了乡镇干部的形象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这种人员占乡镇干部的20%左右。

(二)行政能力

乡镇干部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一般说都比较强。因为每一个乡镇干部都包一个村,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是不行的,在长期的工作过程和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前瞻能力和驾驽市场经济的能力都比较弱。

三、存在的问题

1、服务意识淡薄。仍然遵循传统,重管理,轻服务。

2、科技意识淡薄。许多人不懂科技,不重视科技,不应用科技。

3、市场意识淡薄。许多人不懂市场,不重视市场,不按市场规律办事。

4、乡镇意识淡薄。许多人不热爱乡镇工作,甚至讨厌乡镇工作。

5、岗位意识淡薄。部分人在岗不在职,想非所想,干非所干,成非所成。

6、敬业意识淡薄。就任务完会务,就工作完成工作,不尽职敬业。

7、政策法律意识淡薄。就分干部,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自己就是政策所说就是法律。

8、进步意识淡薄。部分干部不渴望晋升,不要求进步,没有目标和方向。

9、学习意识淡薄。部分干部、政策、法律、市场、科技知识一窍不通,又从来不学习,无法胜任本质工作。

10、创新意识淡薄。部分干部因循守旧,不思创新,工作方法落后,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11、和谐意识淡薄。部分干部对内对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协调各方关系与利益。完成了工作,但埋下了今后工作的隐患。

12、组织意识淡薄。入党积极心不高,不向党组织靠扰。

13、务实意识淡薄。工作上虚报浮跨,华而不实,走形式、走过程,不注重实效,以数字报告应付工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上级组织或同级组织,工作上不民主,安排上有失误,工作时不沟通、不征求意见、硬性安排、刚性要求。

2、对职工个人生活不关心,不体贴,只要求工作,不问个人生活,缺乏人性化管理。

3、部分政策与部分地方的工作实际差距太远,无法达到上级要求。如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等。

4、乡镇干部受了气,吃了亏没娘家,有苦无处伸,有气无外出。

5、对乡镇干部条条框框太多,管理太严。捆邦了手脚。而对群众管理太松,要求太低,行政环境恶劣。致使难以行政。

6、乡镇干部费用大,报酬低,同工不同酬,缺乏利益导向。

7、用人渠道不畅,乡镇干部晋升机会少,从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8、乡镇干部不被社会理解,出了问题,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责怪,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和前进的动力。

9、乡镇领导层,变的会议多,村应付的验收多,检查多,应酬多,工作精力和时间严重不足,致使工作无法完成。

10、工作环境恶劣,群众的政策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谐意识淡薄,无法顺心工作。

11、大多数乡镇干部离家远,无法使家庭工作两不误,甚至不被家庭理解,两头受气。

12、大多数乡镇干部来自不同的院校,学非所用,要重新学习,积累经验,重打基础,而又缺少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13、缺少培训和引导,大多数培训集中在领导层,而一般干部缺少应有的培训,致使工作能力,相应的知识得不到实新机有效提主,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为造应当前及今后工作要求,乡镇干部必须具备六种能力和六种素质。

按工作性质的要求,按当今时代的要求,乡镇干部必须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学所长,德才兼备,才能适应当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所以乡镇干部必须具备六种能力,六种素质。

六种能力

1、学习能力。各种本领和知识都来自于学习,尤其乡镇干部没有相应的专业院校,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学习将永远提升不了工作能力。

2、组织协调能力。每一个乡镇干部都承担着领导的职责,每一个人都包一个村,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一个村的大事小情,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乡镇干部组织协调,所以每一个乡镇干部必须具备组织协调能力。

3、管理能力。管理工作是对一个乡镇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具备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要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如园艺、农技、农机、水乡等方面的干部。一个乡镇干部必须对农业生产,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要精专细研,才能指导农民、农村、农业,从而服务“三农”。

5、业务能力。部分乡镇干部,如财政干部,计生干部等,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6、驾驭市场的能力。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农民增收。那么没有相应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就无法指导农民干什么,该怎么干,怎么才能干好。

六种素质

1、人品端正。每一个乡镇干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个人的形象。更多地关系到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所以每一个乡镇干部必须作风正派、谦洁奉公、公道正直、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作风务实。务实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保障线。没有务实的作风,夸夸其谈,海阔天空,只注重数字和报告,不注重实效,将最失信于民,失信于组织。

3、亲民爱民。要用爱心、敬心、诚心、热心去工作,去服务,才赢得人民的拥护,赢得人民的尊重。

4、谈吐得当。农民生活在最下层,自卑心理强,说话做事必须设身处地,用语得当,以免伤了他们的自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心,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5、宽容忍耐。农民相比较文化水平低,个体素质差异较大。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有冲撞、有误会、有矛盾在所难免,要容其无知鲁钝,无理强词,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

6、吃苦耐劳。农村偏远,农民贫穷,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苦,没有星期天,没有8个小时制,吃苦耐劳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心得体会之七:

浅析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与对策

固城乡人民政府乡长赵博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我国政权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经常,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而在当前,依法行政难已成为乡镇行政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人在乡镇工作多年,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切身体会,认为当前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原因,更不能排除人为的原因。在此,我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乡镇依法行政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官本位观念是造成依法行政难的主观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高度官僚集权制度,使人们形成了牢固的权力本位观念,权力崇拜意识、权大于法的思想还在影响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强调的是集中集权,使有些领导干部过分夸大了手中的权力,民主的氛围、法治的氛围比较薄弱。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法治行政的新局面,党的十五大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但权力唯上、官本位观念作为一种传统的专制力量仍在钳制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动。特别是少数基层领导,官本位意识还比较浓厚,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一些乡镇干部时常摆“官老爷”架子,认为自己是一方“土诸侯”,遇事不分青红皂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盲目行政,导致违法行政、土法行政现象屡见报端。如:某村两户村民因临街的庄基发生纠纷,村支书以脚为“法”,步到中间,脚趾划线,手一举说:“听不听我的?听我的就这样,线以东是你家的,线以西是他家的,否则你们今后不管有什么事都别来找我这个支书”。据了解,这种简单直接的处置方法还传为美谈,支书的行为居然还得到乡镇领导的赞赏。

2、体制缺陷是造成依法行政难的客观原因。

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中,由于国家尚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还没有能够及时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点在基层表现得尤为明显。责权不一致,不能不给依法行政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乡镇企业站目前仍承担了部分行政管理职权,政企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尽管企业力图走向市场,但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仍旧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时管理办法,“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在行政管理中众多的审批现象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3、法治意识薄弱是导致依法行政难的的内在因素。

对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推进受阻的内在原因,还在于一部分乡级干部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强和整体素质不高。分析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由三部份组成:一部份来自农村,在本地土生土长,由组织人事部门聘用过来的;一部份是来自部队,从部队转业或退伍的官兵;一部份是来自农水口专业学校为主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在乡镇40周岁以上的工作人员中,唯有少数是从全日制大专院校毕业生,而大多数的乡镇干部都是相当高中学历。尽管近几年从各种学历渠道取得了学历,但学法律、懂法制的干部奇缺。乡镇大部份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短期的培训班,而法律是成系统、成体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仅仅依靠短期的突击培训是难以吸收、消化,并运用于指导依法行政的具体工作。不可否认,乡镇一级政府的干部农村工作经验比效丰富,但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这样就造成了乡镇执法主体依法行政的先天残缺,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的单向要求,但从实行效果看,依法行政还涉及到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行政相对人缺乏法律素质,任你怎样依法,也只是“秀才遇上兵”。从整体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但在农村,在经济落后、文化贫乏的山区,不知法、不守法,甚至以身试法的还大有人在。这种双方法制意识的缺憾或者说双方行为不对称是阻碍乡镇依法行政的内在因素。

4、监督机制滞后是导致依法行政难的外部因素。

历史经验表明,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在基本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能否实现全方位的有效监督就成为能否实现依法行政的关键。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政党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乡镇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监督力度仍然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同时,总体监督机制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例如,监督主体虽然众多,但因分工不明、权限不清,容易导致相互扯皮、推诿;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能力有限,往往流于形式;司法机关在经费、人事上受制于同级政府,监督缺乏独立性;新闻监督缺乏相关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易受外界的干扰等。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行政监督的乏力。再加上乡镇政府内部监督不到位。如文件审核无法制人员把关,一般由秘书起草,领导签发,这样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因监督机制滞后,只得由乡镇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个人的素质和自我法律意识而决定,使依法行政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监督。

二、切实推进乡镇依法行政的对策探析。

1、摒弃人治思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

摒弃人治思想,就是要克服官本位观念,克服长官意志、行政命令、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干政扰政现象的发生。就是要按照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树立有限、透明、服务、诚信的行政理念。就当前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现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通过实施《行政许可法》,促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总的方向是减少行政许可,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特别是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权单位,必须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能一讲管理就是搞审批、就是发许可证。要改变那种以批代管、只批不管、重审批轻服务的做法。当然,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要放松管理,而是要管好该管的事。今后,对需要实施行政许可管理的事项,要严格依法进行,加强制约和监督,确保有关行政许可真正发挥作用。对不需要行政许可但需要政府管理的事项,要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的作用。要树立行政服务观念,行政机关既要加强管理,维护好市场和社会秩序,又要强化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唯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唯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我国的普法已进入了第五个五年普法阶段,但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广大群众法律意识仍十分淡薄。因此,必须加大普法力度,通过开展“送法下乡”等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人员的土法、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作到执法规范、程序合法,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自觉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唯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唯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同志曾在中央领导干部学法讲座班上强调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已成为一项紧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并且要形成制度”“领导干部学法不仅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和带动全党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而且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展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所以,唯有乡镇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才能有保障。

3、强化监督机制,推动乡镇依法行政。

没有监督的政府,最后只能是专制政府。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监督主休,现在关键是要强化监督主体的法律意识,赋予他们法律上的保障权利,使他们能够监督,敢于监督。同时,要通过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来推动乡镇政府干部依法行政。具体强化措施探究:一是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如建立行政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依法行政考核制、投诉举报制等。这些制度不仅要打印成文、张贴上墙,还要通过广播、电视、板报方式向社会、向群众公开,让广大群众都能依法监督乡镇干部,同时也达到依法行政的宣传效果。二是建立乡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在乡镇政府内部,由法制员同司法办组成系统内的监督小组,负责文件的审核把关及执法监督。在乡镇系统外,由乡镇政府聘请社会各界相关同志(包括行政相对人)作为乡镇依法行政监督员,每半年给乡镇干部和执法人员评议一次。运用以上措施,启动内外监督机制,使之起到推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觉依法行政的目的。

4、落实行政责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进程。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责任如果落实不到位,行政权的运行就得不到制约,公民权的行使就没有保障,违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要落实行政责任制,关键是要明确乡镇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行政责任。具体探讨,要明确规定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是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法制的乡镇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并依次明确政府内各级各岗干部的依法行政责任。乡镇党委和乡镇人大应当根据乡镇政府领导依法行政的责任要求,不定期的审议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时常提醒政府按责任条款强化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公开性、责任性和效率性,使乡镇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均符合法律规定。

落实行政责任制还必须与每个领导的个人责任挂起钩来,追究其个人的具体责任。如:倘若因领导决策错误而造成的行政损失,要追究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一把手的共同责任;若是政府内设部门在政府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失职、违法行政行为,要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政治责任,或罢免、或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若是政府下属有违法行政行为,要追究行政领导的连带责任;若纯属行政领导个人的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法律后果责任。而且对承担责任的领导的依法行政责任追究必须公开化、明朗化,不得以调离换岗、明降暗升等方式掩盖群众耳目。

总之,乡镇人民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乡镇依法行政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问题也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问题、剖析问题,正视困难,循序渐进逐一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扎实、有效、全面的推进乡镇依法行政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