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新农村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19 06:17:00

导语:农村党员新农村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党员新农村建设思考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党员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数量多,分布广,他们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形象直接反映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建设新农村中,如何正确引导农村党员作表率,是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注重思想教育,升华党性觉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村党员的党性如何、觉悟怎样,是新农村建设中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因此,基层党组织要把对农村党员的思想引导放在第一位。一要在理想信念上,引其自觉。总书记曾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要通过“”引导他们自觉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把为民服务当作责任,把为民尽责当作义务;要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他们明确自身目标定位,鞠身践行,围绕建设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二要在精神境界上,引其自悦。一个人精神上的愉悦远远大于物质上的富足。精神境界上的愉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体验,二是创造。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方设法搭设平台,创造机遇,将农村党员的意识教育与“重温入党誓词”、“党员佩徽上岗”、“党员政治生日”、“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卡”、“党员家庭”挂牌命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做法紧密结合,增强农村党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小我”服从“大家”;坚持把无私奉献成为一种素养,把“向我看齐”成为一种习惯,让农村党员在牢记自己政治身份的同时,在帮领其他群众中获得快乐,体会成功,分享喜悦。三要在纪律约束上,引其自重。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建设新农村如果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就容易引起少数农村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淡化全局观念、组织观念,产生分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给党员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正确分析形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加强农村党员的警示教育,引导他们严格执行党章规定,遵守党内生活准则,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教育监督,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二、注重激发潜能,富裕群众生活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党员,不仅是这一主体中的一分子,而且更了解群众,也最能直接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挖掘农村党员潜能,培养新型农民,富裕群众生活,既是党员先进性的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党员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发挥他们的潜能,引导农村党员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自觉求“变”。一要变“无职”为“有责”,思富。农村党员大部分既“无职”又“无权”。但“无职”并不是“无责”,党员有权力更有义务。农村党员的先进性要通过自富带富来体现。要将政治思想教育与落实党员政治责任紧密结合,破除他们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对新农村建设存“等、靠、要”的思想。要强化党员标准再教育,引导农村党员树立党员不能自富就当不好“三个代表”,不能带富就体现不了先进性,不能共富就建设不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念。二要变“无位”为“有为”,先富。当前,部分农村党员认为靠田土致富不行,辟荒山野岭发财无门,甘愿山荒田闲图清静,终日无所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对“症”下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自富能力。要采取普训党员、轮训支书、专训骨干、特训大户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党员进行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要对先富的党员种养大户和科技兴农示范户采取组织外出考察,分类集中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提高科技兴农意识;要引导他们带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采用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做致富先锋和科技推广先锋;要定期不定期地邀请相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村党员群众现场指导、传经送宝、释疑解惑;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通过网上学科技、摄信息,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富先富能力。三要变“无心”为“有意”,带富。自富不算富,能带领群众共同富才是真的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有意带富群众的意识,采取扩大联系范围、改进联系方式、丰富联系内容、增强联系实效等途径,创新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和农村普通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制度,以确保农村党员心在群众,身入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要通过开辟农村党建新载体,引导农村党员“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一批群众、富一方经济”。要营造带富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技能培训考核、评价制度,树立和宣传学习典型,激发农村党员争做致富能手、技能标兵,与农民群众有“富”同享。

三、注重因势利导,淳化乡风民俗

管子云:仓禀实而后知礼仪,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淳化乡风民俗就是要倡导乡风文明,而究其实,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育乡风文明源自哪里?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因势利导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精神文明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责任,基层党组织更应发挥主导作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千万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无从谈起。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该统一认识,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对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要大力扶持。要鼓励农村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带头弘扬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舞蹈、戏曲等地方特色、“农村品牌”。二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由于农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很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就要求各基层党组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认识到淳化乡风民俗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发动农村党员率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遗余力推行新风尚,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带头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邻里、文明诚信;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三要处理好抓点和带面的关系。要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抓重点、促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农村党员带头参与精神文明创建,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我约束,摒弃恶习,使农民群众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远离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真正形成一种亲帮亲,邻帮邻,睦邻友好、温馨互助的邻里关系,积极营造家庭和睦、民风淳正、社区安宁的和谐家园。

四、注重以人为本,倡导民主治村

总书记曾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着眼,从群众最急迫的事情入手,倡导管理民主,实施民主治村。一要推行村级组织建设程序化。现在部分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许多事情“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做怎么办”,缺少明确的认知规范,容易产生随意性、盲目性。为此,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引导他们立足实际,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对农村党建、村务管理、经济管理等制定具体操作办法,以“文字+图表”形式,统一制作“流程图”,使干部群众遵照执行,确保村级组织规范高效运转,保证更多的农村党员和群众有序、有度、有效参与政治。二要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公开化。实践证明,村务公开搞得好,民主管理到位,群众就满意,社会就和谐,搞得不好,就将影响农村大局稳定,社会发展。特别是涉及全村发展和多数人利益的一些重大事项,必须吸收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保证他们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当前,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借鉴实施“阳光村务”、建立“村务超市”等做法,探索深化村务公开的办法途径,实现向群众点题公开,热点焦点公开,随时随地公开和全面公开,全程公开,全方位公开的彻底转变赢得党心民心,确保民主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要推行村级事务管理契约化。随着基层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作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少农村党员干部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探索加强“民主化、法制化”管理的新路子,改进服务方式和工作方法,引导农村党员在土地承包、村庄规划、治安管理等问题上,说服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和采用合同、协议、纪要、约定等形式,实行契约化管理,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凝聚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