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实践思考
时间:2022-10-19 04:24:00
导语: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实践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探索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只有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经常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才能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我们对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同时就下一步构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思考。
一、近年来我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以民为本,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探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一)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入手,围绕“五个走进”建立完善联系基层群众制度。近年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走出机关,走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帮助排忧解难。在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走进”:一是围绕党员干部走进农村基层,建立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制度(如乡镇班子成员联点包片制度、一般干部联村制度、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二是围绕走进街道社区,建立完善社区建设工作联系点制度(如在职党员定点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制度);三是围绕走进工厂企业,建立完善企业党建联系点制度(在各街道、乡镇和经济主管部门确定了企业的党建工作联络员和指导员);四是围绕走进基层群众,建立完善与群众联系走访制度(建立了机关党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等制度);五是围绕走进社会各界,建立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制度。同时,区级机关党组织还建立了结对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每个机关部门与一个基层单位结成对子,经常到联系单位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分析社情民意,落实联系和帮扶措施。在联系基层群众工作中,区领导示范带头作用明显。近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区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区领导联系困难群众、区委委员联系基层党代表、区领导联系基层党建示范点、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等制度,并坚持区级领导每月固定时间接待来访群众,坚持定期下访调研,开展现场办公,达到了体察民情、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围绕“五个明确”建立完善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区委、区政府坚持每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排出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围绕“五个明确”制定好为群众办实事计划。即明确办实事项目、明确办实事措施、明确办实事时限、明确办实事单位、明确办实事分管领导和责任人,把办实事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做到为群众办实事年年有计划、件件有着落,造福于民,取信于民。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区委、区政府提出,要把先进性教育的整改成果体现到推动班子决策、促进工作落实的实践中,把落实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七大民心工程,作为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工作抓紧抓好。一是抓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工作。成立了农民就业领导小组,单独组建农民就业办公室,把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推进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首场硬仗,全区上下共同想办法、谋出路,今年确保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万名以上,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开发建设的成果;二是抓“平安**”建设。针对**外来人口多、社会治安管理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七大“平安”课题的调研,切实加大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有效遏制刑事犯罪案件多发态势,让**群众生活得放心、安心;三是抓“生态**”建设。抓好现有重点环保监控企业和部位的改造,加大对新引进项目的环保监管力度,真正做到既加快发展临港大工业,又保护碧水蓝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四是抓医疗卫生工作。对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和村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规划,明确定位,分批改造,采取特殊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加快建设三级乙等医院,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通过3-5年努力,使**的医疗卫生事业达到全省一流县(市、区)水平;五是抓交通建设工作。全面建成保税北路,全力打通“集卡”通道,开工建设**客运中心,对现有公交车辆逐步进行改造更新,解决群众乘车难问题,并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村级道路档次,构建更加便捷完善的城乡道路交通圈;六是抓社区建设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今年通过区、街道、社区和业主的共同努力,分期分批改造老小区配套设施,解决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七是抓菜场建设工作。对全区菜场进行全面规划,明确新建菜场布局,重点改造扩建城区老菜场。真正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教育活动给党员干部思想上、工作上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进步。
(三)从加大扶贫助困力度入手,围绕“四个确保”建立完善救助困难群体制度。党和政府切实关心弱势群体,心系困难群众。一是完善和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严格执行低保政策,确保做到应保尽保,至今共批准低保对象1457户,2331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1009户、1652人;城镇低保对象448户、679人,年低保保障资金达到530万元。二是建立完善帮助困难学生就学制度,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施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中小学教育免费入学制度,近两年来,共对2669名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减免相关费用260余万元。三是建立完善城乡低收入家庭帮扶制度,为他们提供好科技、信息、资金等方面服务,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全区城乡低收入家庭共603户,1533人,通过发放《**区低收入家庭扶助证》、实施分类救助等相关措施,使各类贫困对象都能享受到相应的救助。四是积极建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全区农村患病群众病有所医。制定出台了“**区农村群众大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全区有22万农民参加了大病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4%,有效地缓解了患大病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切实解决了农村因病致贫这一突出问题,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围绕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我们还努力推进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工作,使全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社会救助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此外,目前全区被征地人员中,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已达到7万人,覆盖面达80%,被征地人员参保工作走在了省、市前列。
(四)从促进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率入手,围绕“六个层面”建立完善群众评议制度。广大群众的要求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各级党政机关,因此,构建服务型机关,对于密切党群关系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认真总结机关作风建设的经验,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通过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广泛开展“解四难、创四优”活动,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服务效能。先后建立完善了区行政服务中心、乡镇(街道)集中办事大厅等便民服务网络,不断创新便民服务方式,规范服务程序,实行为民办事、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责任等制度,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办事。通过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区长电话、区长信箱、领导信访接待日等途径,多方面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予反馈。比如我们通过“**之窗”政府门户网站设立的区长信箱,将群众来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答复原汁原味予以公布,这种开放式的意见投诉平台,既是对政府工作的促进,又拉近了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不断改进工作的诚意。在抓机关作风转变过程中,我们虚心倾听各层面意见,建立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居民代表和领导干部代表等六个层面广泛参与的群众评价体系,真正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尺,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机关作风的转变和机关效能的提高上,达到形象提升、办事提速、服务提质、管理提效的目的。
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了“我是共产党员”主题活动,使广大党员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受到教育:千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认真梳理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形成较高质量的调研文章108篇;千名党员慰问资助困难党员、困难群众,每名区领导联系3名,处级领导联系2名,一般干部联系1名(每名受助资金1000元),定期走访送温暖,把关爱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落到实处,累计有1972名党员干部上门走访,发放慰问品、慰问金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千名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工作,累计有4800人次参加;千名党员帮助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活动,积极参与农民就业情况普查,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帮助农民拓宽就业渠道,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作为今年为民服务办实事、办好事的首场硬仗,我们花了足够多的精力抓好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在工作力量上,3月份成立了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岗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市长、区委书记姚力亲自挂帅任组长,并从全区各相关部门抽调27名干部组成了领导小组办公室;4月底,全区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6—12名专门人员组成的办公室;29个相关区级部门分别确定了分管领导和联系人,其中有培训任务的15个成员单位成立了由局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和7—10人组成的办公室;全区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1370平方米的就业服务中心,配有39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成立了一支1000多人的调查登记队伍,真正体现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近7个月来,我们出台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的制度,投入了近亿元资金,切实加大对转岗就业的扶持力度;下发劳动力登记和劳动力需求情况调查表25余万份,并将调查数据输入网络平台,有效地搭建起企业和转岗农民双方之间的供需桥梁。通过加强力量、深入走访、广泛调查、发动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等多项措施,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已初见成效。1月至9月份全区实际培训10442人,其中农业适用技术培训4259人,转岗技能培训4837人,在岗农民工培训302人,农民学历和技能培训742人,共实现就业6122人。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为此,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力求取得更大成效。
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
近年来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在真正构建起长效机制方面,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解决“两个难点”:
一要处理好“公仆”与“群众”关系问题。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少数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漠、脱离群众甚至自视高群众一等的现象,颠倒了“公仆”与“群众”的位置,缺乏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觉悟和意识;
二要处理好“质”与“形”的关系。少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光停留在下基层次数的多少、接触群众频率的高低等“形”上,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搞花架子走过场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加重基层的负担。
三要处理好“供”与“需”的关系。有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前不认真准备,漫无目的,对可能遇到的情况事先没有预案;联系群众后不认真归纳梳理,不思考解决办法,不及时给群众回复,这样的“联系群众”不但没有一点实效,反而会增加群众的反感。群众的需求、群众的意愿、群众的困难各种各样,涉及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前要做好调查摸底,搞清楚群众的所盼、所思、所求。在此基础上,思考我们能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帮助解决哪些问题,将党员干部能够提供服务的“供”与群众迫切所要的“需”很好地对接起来,这样的联系群众才能受到群众欢迎。
四是解决动力性的难点。就是这种长效机制要能够激发起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为他们的行为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为此,这一机制所依托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应该既有正面导向性又有反向制约性、既有激励措施又有惩处办法,能起到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奖优罚劣的作用。
五是解决可操作性的难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联系没有目标引导、没有载体依托、没有措施保障、没有考核激励,一些具体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使联系群众的行为趋于虚化。改变这种状况,重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应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职责,确定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岗位目标和绩效考核办法。
三、对构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教育机制
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要把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不断增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自觉性。
二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层分类抓好党员轮训工作。要根据党员的实际需要确定学习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要有效整合党员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党员远程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实效。
(二)创新制度、丰富载体,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和办法,使之在联系群众、造福群众方面长期起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不断建立起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党务公开制度,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主动性。实行党务公开是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要逐步试行党务公开,通过将涉及本地本部门发展的重大决策、涉及群众利益的改革措施和重要事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为民办实事的进展情况,以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事务公之于众,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党组织的信任,为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奠实基础。
二要落实群众民主权利,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互动性。要建立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引导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运用民主的方法来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民意汇集与沟通制度,拓宽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对重大事项实行调研论证、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把群众的智慧和正确意见作为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大力推行村民议事会等制度,促进党员干部改进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要建立民事化解制度,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针对性。在改革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调整的情况下,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民事化解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党员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意识,引导党员干部经常深入群众,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征求群众意见、为群众解决问题等好经验,结合新的实践进行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定期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坚持和完善信访责任制,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力争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四要建立义务帮扶制度,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实效性。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无私地帮助群众,达到宣传、教育、组织、凝聚群众的目的。要广泛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和困难企业、党员联系户(点)、便民联系卡、结对帮扶、救灾助学等活动,深化拓展党员义务帮扶活动,并把它上升为固定的制度,使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长期化、规范化。
(三)正确引导、强化监督,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考评机制
一要明确责任目标,增强党员联系群众的责任意识。要按照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根据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责任目标体系。农村党员要带头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热心支持农村各项公益事业,积极为本地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机关党员要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观念,不断提高本职工作能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参与支援基层、结对帮扶等活动,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国有企业党员要经常保持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积极参加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双带”等活动,在职工群众中发挥好模范作用;非公企业党员要带头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员工的意见和要求,协助业主正确处理好劳资关系,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社区党员要保持与社区居民的经常性联系,积极参与争创示范社区、党员责任区、社区志愿者等活动,在服务社区居民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责任落实机制,对本单位党员实行“设岗定责”,把联系群众的职责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每名党员,使广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有计划地开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
二要注重考评激励,激发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党员的实际,制定、细化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具有指导、评估和督促的考评机制。这一考评体系内容应涵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始终。考评体系应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联系群众计划情况;主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涉及自己工作的群众需要信息情况;群众的意见、建议落实整改情况;联系群众工作对做好本职工作的促进程度如何;对联系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情况;群众的满意程度等各个方面。要综合运用党员考评结果,把它作为党员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要加强监督约束,规范党员联系群众的具体行为。要把党员自律和他律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加强对党员联系群众的检查监督,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经常处于党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要及时公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目标、考评内容、考评程序,通过群众参评、党员互评和组织评审,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考评结果应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公示,群众有异议的,要重新考评和公示,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党员工作的根本标准。
- 上一篇:群众工作能力问题思考
- 下一篇:深化区党代表活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