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交流

时间:2022-10-18 03:16:00

导语: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交流

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生存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声誉和形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工作,把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并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质量安全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认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对人民和社会、对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好质量安全工作,满足群众和社会需要,为实现山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一、质量安全是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质量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离不开质量安全工作保障。产品和服务是载体,质量是灵魂。质量和安全是企业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1、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不去,就不可能创造品牌产品,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只有通过体制、科技、人才、技术等的不断创新,才能培育品牌产品并增强核心竞争力。世界500强之所以成为世界的顶级企业,最关键的就是企业有世界级的产品质量和最高水准的服务质量,企业的发展才会站在世界的巅峰。

2、做好质量安全工作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国民经济的构成是多元的,但不论在任何领域都要以确保质量为前提。只有把质量振兴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质量优先的发展理念贯穿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过程,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才能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实施“质量兴农”“质量促农”,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质量兴业”、“品牌兴企”,才能打造和培育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经济主体。总之,只有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以及环境、文化、人文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质量水平,才能提升发展质量,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贯彻质量振兴的原则和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关键。

3、质量安全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提高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充分发挥品牌战略的引导作用、产业政策的淘汰和导向作用,质量管理的促进作用、标准化的规范作用、计量的保障作用、监督执法的扶优治劣作用,才能有利于实现少投入、多收益、低消耗、高产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能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创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4、质量安全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质量安全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强化食品、药品等为重点的产品质量监管,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和谐安定。

5、提高质量安全能力是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紧密。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关系国家形象,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国内企业的产品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始终坚持以提升产品、产业整体质量水平为根本,下功夫提高标准水平,创造质量过得硬的品牌产品,才能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才能更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二、科学审视质量安全工作现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统筹做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山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山西高度重视做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等安全工作,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1、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突出了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产品质量与食品药品安全涉及质监、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卫生、商务、公安、监察等多个部门。我们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企业诚信自律、社会各界监督”管理体制,形成了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把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作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把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流通、餐饮消费等过程管理,严格规范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特别是把农村药品安全作为重点,加强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两网”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行政村供应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7%。

2、逐步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采标产品从工业产品扩展到农副产品、原材料、高新技术产品等。县以下工业企业标准覆盖率由64.4%提高到97%以上。煤矿安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由50%提高到95%以上。全省2700余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400余家社会实验室通过了计量认证,为促进全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节能降耗、工艺改进和效益增长等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3、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1996年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颁布以来,山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品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原材料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装备类产品整机质量、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速、竞争优势明显。截止目前,山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0件、中国名牌产品17个,41个山西标志性名牌、195个山西名牌、481件山西省著名商标,41个国家免检和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标准化工作走在前列,长治市被评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之一。

4、工程质量优良,服务水平提高。石太高速客运专线、太旧、大运高速公路、万家寨引黄工程、阳城电厂等一大批水利、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建筑质量优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旅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发展以超市、大型百货商店和连锁经营为代表的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金融、IT产业、科技、文化、体育、会展以及工程咨询、资产评估、设计、法律、会计、质量认证等中介服务业得到全面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受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5、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依法监管局面初步形成。按照建设“信用山西”的要求,注重发挥质量诚信体系的作用,制订出台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构建统一规范的质量诚信信息资源平台,加强了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的归集与公布,弘扬守信、惩戒失信的机制和氛围初步形成。山西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了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制度,推出AAA级、AA级、A级质量信誉企业。以贯彻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检验、生产许可、认证认可、安全监察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主体,制订出台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质量法规体系,为做好质量安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初步建立了完善企业自律、强化政府监管、发挥市场引导“三管齐下”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众所周知,山西属欠发达省份,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质量安全工作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实力和市场发育程度等条件的制约,做好质量安全工作的空间和潜力很大;食品药品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监管能力相对薄弱,保障质量安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和体制、机制、法律、制度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保障人民群众质量安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入人心,党和国家关于质量安全和人民健康等重大民生问题的大政方针明确,政策措施有力,全社会对质量、安全、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所有这些,都是进一步做好质量工作难得的机遇。

三、筑实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坚固防线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全国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与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努力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快推进质量立省进程,从根本上提升质量安全能力。强化企业质量主体意识、质量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

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实施质量经营战略,将质量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等环节,强化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大力推广各种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导广大企业建立从研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培育一批质量卓越企业,树立质量管理标杆。要运用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从根本上提高产业、企业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集团。

2、全面加强监管,坚持从源头上抓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规定》和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整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等重点单位、食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重点产品,严格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等手段,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强化对工业品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监管,强化对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等各环节监管,严把货架关、餐桌关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关,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各级政府和农业、卫生、商务、工商、质监、食药等部门要充分履行监管职责,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严格把关、各方联合行动、整治与帮扶结合”的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建立县级政府监管部门日常巡查制度,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鼓励建立体现区域产品特色的经济联合体或者“公司+散户+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大企业帮助小企业、小作坊提高生产水平,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和食品放心乡镇、食品放心社区建设。确保农副产品、食品药品、餐饮等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其他消费品等专项整治目标任务如期圆满完成。

3、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依规保障质量安全。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开展专项整治,认真排查区域内小作坊、小饭店、小商铺、屠宰场点等各类经营主体,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对违规、违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和取缔。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决不能以罚代管,更不能一罚了事。对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对重大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和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分子,要依法严惩。要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检查,纠正和查处重审批、轻监管和少数执法部门和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抓紧建立预警通报、应急处理和追溯召回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实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和召回制度。

4、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从道德层面构筑质量安全防线。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为重点的诚信体系建设和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企业质量和信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把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诚信档案,实行质量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形成诚信褒奖、失信惩戒的机制。要积极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要结合“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l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质量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质量意识和防假识假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质量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全民的质量安全法制观念,打造诚实守信的生产、流通、消费环境。

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以人为本,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职责。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要把专项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专项整治的任务和责任逐级落实到市、县、乡镇、街道,落实到机关、企业和店铺,切实形成地方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支持各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监管部门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权力与监管责任一致,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各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密切配合,积极工作,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要加快相关信息化建设,集中制订一批急需的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国家标准,积极探索建立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专项整治成果,揭露曝光假冒伪劣行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及时准确权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