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先进性途径思考
时间:2022-10-17 06:49:00
导语:农村党员先进性途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党员是党和国家固本宁邦的基本力量,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始终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我区各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很多农村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近年来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党员活动范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特别是基层党小组设置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配置组织资源、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成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我们组织力量采用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就此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我区农村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现状
此次调查的8个村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8个村的党员总数为419人,其中女党员比例不到10%;35岁至60岁的党员213人,占50.8%;60岁以上党员156人,占37.2%,其中近一半是70岁以上的人,有的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党员50人,仅占12%。在文化程度上,小学及小学以下为211人,占50.4%;初中153人,占36.5%;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55人,仅占13.1%,其中高中以上学历寥寥可数。约55%的农村党员主要从事种养业,20%的党员在外务工经商,村干部、村医、村小教师约占党员总数的12%,还有13%的党员已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在经济收入上,低收入的大多是老龄党员,最低的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其余近半数党员的家庭收入位于中等水平,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家庭年收入略高约2万元左右,家庭年收入最高的在10万元以上。整体上看党员的家庭经济收入在农村属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
在党小组设置方面,我区农村党小组设置基本上是按村民组或自然居住区域划分的,党小组对党员的教育往往体现在一般的“会议传达”和个别的“重点培训”上,很大程度上依靠党员的行为自觉。从所调查的8个村来看,除去一些不特定的科技培训外,党小组活动较少,一般每年只能进行2至3次。
二、我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我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凸显了两大问题:
一是传统党小组设置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按地域划分的党小组设置模式在以往农村交通不发达,农民生产内容单一且日劳动量大的情况下,是比较合理的,有利于党小组活动及其成员的沟通。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农村从业结构的日渐多元化,党小组内的党员情况发生了很多变迁,这种设置方式就难以胜任了。
1、活动难以组织。我区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党员有1861人,平均每个村有5个以上党员在外务工,由于其中分布并不均衡,有的村外出务工党员较多,个别党小组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甚至超过了50%,这些党员的活动时间无法求得一致,加上一些党员因年老病弱也无法参加组织活动,导致有的党小组活动找不到人,或者活动也是流于形式。
2、任务难以完成。由于大多数中青年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党小组长往往由年龄较大的在家党员担任,且一旦担任长期不改选,而这些党员一般来说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导致党小组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不能及时落实支部下达的任务。如本次调查的向阳镇漕塘村,该村党小组长平均年龄为62岁;调查还发现少数党小组组长年龄甚至在70岁以上,体力和精力都已难以胜任,无法组织党员进行组织生活。
3、作用难以发挥。受党小组成员之间行业特点的不同以及年龄差距的逐步拉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样一件事物,老龄党员和年轻党员之间、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和农民经纪人党员之间,由于认知角度的不一致,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带头致富,如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也往往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这样,党小组没有统一的、有建设性的工作目标,其活动局限于政治学习,内容单一,削弱了党小组活动的吸引力,不利于党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致使党小组无法形成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滞后现象。
1、一些支部存在着抓经济发展一手硬,抓党组织建设一手软的现象。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抓经济实惠,抓党务麻烦多,太认真了还得罪人”,因而班子主要工作就是应付村里的行政工作,没有心思管组织生活,“重视村民组长,轻视党小组长”,这一现象造成党员参与小组活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并加速了农村党小组的涣散。
2、经济发展的相对滞缓,造成一些贫困村经费要优先保运转,党员教育活动则由于没有经费保障有时不得不放弃,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久而久之,导致党员对党组织活动丧失了信心。
3、党员目标管理流于形式,把“管理”简单理解为建了几项制度、开了几次会、发展了几名党员,而忽视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实际效果。有的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只是“走过场”,不能发掘、树立好的典型,也不能真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后进党员基本没有触动。对极个别已经丧失党员条件、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不能及时处理、清退。
4、党员教育培训内容整体上创新不够,忽视了新时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越来越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把教育和培训等同于读书、读报、读文件,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对党员的思想动态过问得少、了解不多,普遍教育与个别工作的方法很少结合,因而不能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村党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5、强调义务多,落实权利少。农民党员普遍反映,计划生育、缴纳税费、兴修水利……样样事情组织上都要求党员带头,可是谈到党员的权利却很有限,不过是开几次会,再就是选举党支部成员时举举手,可以说是“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党员失去了过去那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6、外出党员与支部联系沟通接受党的教育的机会较少,难以有效管理。目前我区除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了驻沪党总支以及水阳镇成立了驻无锡党支部外,对于流入其它地区的农民工党员,除了用电话与书信联系,缺乏其它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
三、整合我区农村组织资源、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对策和建议
村级党组织除了要抓好班子建设,选出一个好书记还不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在继承发扬过去的好传统、好做法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探索农村基层党建的新路子。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实施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是一条可行之径。
(一)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内容和模式:分类管理包括改进农村党小组设置模式、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两大内容,其目的是实现农村党员的优化组合,使无职者有责、无位者有为,从而充分发挥各类党小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实施农村党员分类管理首先是要调整党小组设置模式,过去党小组是“因地制宜”按党员居住地划分的,现在则要“因人而异”,综合考虑党员的年龄、住所、特长和爱好,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总的原则是从模式化管理走向量才定位和分类指导,即在划分上由组织指定转为党员自愿与组织分配相结合;党小组职责上由共性转向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党小组活动内容和方式由单一性转向统一性与自主性相结合。从此次调研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区农村党小组可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设置:
一是按年龄段划分。根据各个年龄段党员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区别化管理。比如将60岁以上党员划为一组,主要要求其带头并督促子女积极缴纳税费,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当好参谋,做好宣传监督工作。将45岁至60岁的党员划为一组,要求其带头贯彻和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组织家庭成员致富,带动周围群众共富,确保家庭收入达全镇平均水平并被评为文明户;将30岁至45岁的党员划为一组,要求其带头调整经济结构,发展1-2个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好的致富项目,积极领办和创办龙头企业,争当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双模范;对30岁以下党员,要求其带头参与村务和公益事业,学习并掌握几门实用技术,力争获得初、中级农业技术职称。此外,对年龄在70岁以上或者身体状况较差、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根据本人自愿,可以不参加党内组织活动及党员民主评议与党员目标管理考评,实行定期上门谈心制度,但对年龄在70岁以下,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党员则都应当进行量化目标管理考评。
二是按行业划分。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同一产业的各个生产单元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尽可能地把同行业设置为一个党小组,有利于党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可产生示范效应。这类党小组除以各类种植业、养殖业划分外,还可把企业(经纪人)、务工人员纳入范围,对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农民经纪人组成的企业党小组,要着力发挥他们一头连农产品,一头连市场的优势;而成立外出务工党小组,则有利于支部有的放矢,集中掌握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并针对性管理,如坚持定期联系制度,做到“四知”:知去向、知行业、知现状、知思想。
三是按志愿和特长划分。如把曾经担任过村组干部、有一定见解的党员安排在“参政议事组”为党支部献计献策;把关注新闻热点、有一定政治素养的党员安排在“政策宣传组”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把那些有技术、有成效、有发展能力的党员安排在“富民帮扶组”(或称“发展经济组”)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把那些德高望重、乐于助人的党员安排在“维护稳定组”协助调解民事纠纷;此外还可设置科技党小组、廉政监督组、治安普法组等等,不一而足。
四是采取其它形式划分。可以兼收并蓄,吸收上述的三种划分法,结合村里的实际需要和党员个人情况将它们综合加以运用,如黄渡乡胡村提出将全村党员划分为太子参种植、木瓜种植、普法民调和政策宣传四个党小组;也可以另辟蹊径,采用其它方法,如沈村镇岗桥村有山有圩有田畈、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村民以种植早稻和双晚稻为主,但该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抗旱抗涝的能力较弱,兴修水利是未来几年的基础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作用,选派干部提议该村党小组可暂按地域水系划分,今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调整党小组设置模式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分类指导和“设岗定责”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调动不同层次党员的积极性。所谓“设岗定责”,就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结合实际合理设置一些具体岗位,参照农村无职党员的经历、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双向选择定岗定责,使党员都能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挥党员作用。根据党小组具体设置的不同,“设岗定责”与党小组设置调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补充关系。
党小组重新设置和设岗定责后,村党组织必须对党小组活动和岗位责任人进行分类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其正常开展工作。一方面要给予党小组必要的经费保障,定期召开党小组长会议,协助解决党小组存在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一方面要帮助党员搞好政策法规、科技知识的学习,支持岗位责任人行使职责。
(二)实施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工作程序: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全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程序、狠抓落实。
一是调查摸底。加强调查研究是探寻新时期组织工作内在规律的迫切需要,要自觉地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党小组设置调整、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重新设置党小组还是设岗定责,都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和现有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类,由镇乡街道党委或村党组织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村的目标,拿出合乎实际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党小组设置和岗位职责设定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建组定岗。党小组成员的确定应按党员个人志愿与组织指定相结合的方法,由党员提出申请,填写有关表格,汇总后经支部讨论研究分配到各类党小组。党小组长要由有一定组织能力、年富力强和热心党小组工作的党员担任,一般通过民主推选产生,也可由村党组织本着配强配好的原则,结合村组合并和干部精减情况,指定留岗村组干部中的党员到相关党小组兼任党小组长。具体岗位则应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义务为依据明确农村上岗党员职责,将组织考察、民主推荐和个人自愿结合起来,由党员填写自愿上岗申请经支部讨论后报党委备案,力求把有理想、有能力的党员放到最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岗位上。
三是建章立制。党小组重新设置后,要确定工作目标,制定活动计划和规章制度。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党员分类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联系户、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相关制度,在制定好支部(总支)目标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对支部(总支)目标进行分解、量化,把党员看着支部干切实转变成党支部(总支)督促党小组长干、党员干。对无职上岗党员要落实岗位责任制,确定其个人的目标。年终由村党组织组织对各党小组和岗位责任人的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评定。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党小组和岗位责任人,村党组织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完成任务不好的,党小组长或岗位责任人要在支部大会上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
(三)实施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应注意的事项:基层党组织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领导,讲究方法,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要注重实干创新,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全区的角度看,在党小组设置调整和党员分类管理时既要强调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具体指导,不能强拉硬编或“一刀切”;从各基层党委的角度看,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基层党委作为其直接组织者和责任人,既要统筹安排,加强面上工作的督促、指导和协调,也要帮助村组理顺各种关系,处理化解调整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确保这项工作真正落实。
二是要抓好配套改革,处理好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关系。党小组设置改革和党员分类管理要取得实效、巩固成果,必须要抓好各项配套改革,包括改进村组干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党小组长例会制度、党小组抓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党小组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等等。村党组织要帮助党小组制定相关的工作、活动制度,尤其要搞好党小组和党员目标管理,平时加强督查,年终严格考评。在以制度约束人的同时也要及时表彰奖励先进,以激励党员力争上游。
三是要加强动态管理,处理好相对稳定与合理变动的关系。党小组重新设置和党员分类管理是村级党组织管理体制的主动重组和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不能搞“一阵风”,也不能一成不变。党小组设置调整后必须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才能有利于党小组开展活动,发挥党小组作用。党员的基本情况发生了变化要进行适度调整、合理流动,同时注意对目标管理体系的纠偏和修正。
四是要有序组织活动,处理好全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村党组织一方面要根据各党小组的不同情况、特点,合理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党小组自主开展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各类党小组成员首先要参加支部(总支)活动,服从全村工作大局,完成党支部(总支)指派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又要突出自主性,以党员特长为基础,根据党小组的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小组活动,调动党员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党小组的整体功能。每次活动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并做好归档工作。
- 上一篇: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状况报告
- 下一篇:不合格党员工作补充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