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大学生村官调查思考

时间:2022-10-17 06:38:00

导语:招聘大学生村官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招聘大学生村官调查思考

为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湟里镇党委、政府于2006年6月至8月公开招聘了16名大学生担任“村官”。这一做法在大学生中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日前,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对湟里镇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动因:村干部后继乏人和大学生相对过剩,使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拍即合

高素质村干部后继乏人。一方面现有村干部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文化层次偏低。湟里镇现有16个行政村,村主要干部57名,其中60岁以上的4人,占7%,50—60岁的30人,占53%,40—50岁的19人,占33%,40岁以下的4人,占7%,村主要干部平均年龄为49.9岁。高中以上文化20名,占35%;初中文化37名,占65%。有部分村主要干部已到退休年龄,但由于缺乏后备干部而无法正常退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通过求学、参军、务工、就业等途径离开农村,留守农村的人员以老、弱、病、幼和俗话说的“没出息”的为主体,客观上使村干部的选拔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综上所述,不突破原先在体制内选拔村干部的模式,是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村干部队伍结构,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村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必须走体内循环和体外循环相结合的道路。

高素质大学生就业相对过剩。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取消高校毕业生统分政策,加之高校扩招后的大批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尤其在城市就业难的矛盾日渐突出。就全区而言,目前有2500多名大学生处于待业或亚待业状态,而且每年返乡的大学毕业生达300多名。拿湟里镇来说,全镇有100多名大学生处于待业或亚待业状态,仅2005年就新增10多名待业大学毕业生。大学生人才资源在城乡出现大量闲置和浪费现象。

大学生做“村官”运应而生。村干部后继乏人形成了较大的买方市场,大学生相对过剩形成了较大的卖方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思维配置人才资源,调节供需矛盾,成为湟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识。湟里镇党委、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决定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大学生担任“村官”。此举既为村干部队伍建设找到了源头活水,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渠。

实践: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和精心操作,使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一举成功

湟里镇党委、政府从出台《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实施意见》和《招聘简章》、宣传发动、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组织考察、党委讨论、聘前公示到聘用选派,化了近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整个大学生“村官”的招聘工作,一气呵成,取得圆满成功,为今后其他镇开展招聘工作留下深刻的启迪。

——以广泛宣传发动造势。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从理论上看,固然存在广阔的卖方市场,但闲置在城乡的大学毕业生,包括已经就业或就业情况并不理想的大学生,如何及时获知公开招聘的事项,没有广泛的宣传发动,效果是难以预料的。为此,湟里镇党委先后采取了在本镇和周边镇张挂宣传横幅,利用**日报、**电视台播放《招聘简章》,召开镇村两级干部会议等途径,尽可能地使公开招聘工作的信息为广大应聘对象所知晓。实践证明,湟里镇认真过细的宣传工作,收到了良好成效。招聘16个村干部职位,有72人报名,招聘比例达到4.5:1,大大超过预计的2:1的比例。其中本科学历的比例为51.4%,有工作经历的比例为59.7%,本镇学生的比例为83.3%。

——以本土、适用为招聘方向。招聘村干部不同于招考镇级以上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要培养留得住的招聘人才,就必须坚持本土、适用的原则。为此,湟里镇党委在招聘条件的确定上,明确应聘对象必须是本镇或周边镇的应、往届大专毕业毕业生,使所聘人才“本土化”,今后能留得住、用得上。明确招聘职位的男女比例为80%和20%,防止目前考试制度下女生普遍优于男生的现象,同时“以男性为主,适当兼顾女性”,也是目前开展和做好农村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必须选择,达到“适用”的目的。在组织考察工作中,注意优先考虑有社会工作经历和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应聘对象,有效克服部分应聘对象把招考职位作为就业的缓兵、过渡之计,尽量减少“飞鸽”型应聘对象,增加“永久”型的应聘对象。

——以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以适当的待遇留人”是中组部提出的“三个留人”的原则之一,薪酬是人才择业的主要动因之一。对此,湟里镇党委、政府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进行了充分考虑。明确录用的大学生一律聘任为村主任助理,实行年薪制,年薪2万元,由镇财政负担,并按有关规定为他们办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招录的大学生“村官”实行聘用制,由镇党委、镇政府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在聘任期间表现优秀的,可提拔使用。湟里镇党委、政府列出的招聘待遇,高于城镇职工收入水平,接近现任村主要干部收入水平,对大学生择业起到了较好的吸引作用。

——以“三公”原则招聘人才。“公正、公开、公平”是一切公开招考工作的基本原则。湟里镇这次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工作,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既选出了优秀人才,又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整个招聘过程中,没有一例“不公”反映。湟里镇党委牵头抓总,认真谋划了公开招聘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笔试由区人事考试培训中心负责命题、监考和阅卷;面试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牵头组建考官队伍,由区纪委监察局派员监督,考试成绩当场公布;拟聘人选进行社会公示;16名大学生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和行政村的实际需求,按照“属地优先、适当调剂、兼顾男女比例”的原则,被科学合理地派遣到各村。

——以跟踪管理培养人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虽然他们年纪轻,学历高,思维活跃,但绝大多数人没有经过农村的锻炼和考验,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湟里镇党委对此作了认真探索,一是明确由村支部书记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镇干部实行“一对一”帮带,形成镇、村两级齐培共育的管理格局。二是认真抓好任前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及时了解党的农村政策、村务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专业知识,使他们尽快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三是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出台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监督、考核、提拔、任用、辞退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从而建立了一套让大学生施展才华的激励机制。

成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存,使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一举多得

湟里镇党委公开招聘大学生生“村官”工作,其理论意义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出农村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其现实意义在于客观上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结构,拓展了大学生就业渠道。同时新进入“村官”队伍中的大学生,还对现任村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鲶鱼效应”。

——探索了一条新形势下选拔高素质村干部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而目前农村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那么如何吸引高校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次湟里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之举,对湟里镇来说是一种对农村基层干部选用管理制度的尝试和创新,而对于**整个新农村建设来讲,是带来了一条新思路:把“村官”的岗位推荐出去,吸引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农村管理输入新鲜血液。

——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理念、文化素质以及工作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与这一新的要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就湟里镇村干部队伍情况看,尽管这些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但整体上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不太适应发展变化了农村新形势。更让镇党委、政府担忧的是村级后备干部来源匮乏。近年来,农村通过考大学、参军、经商办企业等渠道,人才大量外流,留在农村中可供选拔为村级干部的人选非常有限。从这次公开招聘的16名大学生“村官”来看,党员2名,平均年龄25岁,年龄最小的21岁,本科生10名,大专生6名,把他们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后,使全镇村干部的年龄平均下降了5.4岁,实现了与现有村干部的优势互补,解决了农村突出的人才结构性矛盾。

——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只有进入大城市和机关工作,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产生了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党政机关精简机构、事业单位综合改革、企业减员增效,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湟里镇公开招聘大学生担任“村官”这一举措,使得本镇和周边镇有72名大学生报名应聘,这说明全区村干部职位同样也可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招聘大学生当“村官”,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由此形成一个导向,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大学生“村官”在现任村干部队伍建设中产生了“鲶鱼效应”。大学生“村官”思维活跃,勇于创新,能为农民带来新知识、新理念,他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有村干部,使村干部中一些自恃无人可接替、不思进取的“太平官”产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形成和大学生“村官”明争暗赛的激励态势,由此发挥了大学生“村官”的“鲶鱼效应”,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同时招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也为今后培养、选拔干部建立了一个具有源头活水功能的“蓄水池”。

思考:完善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亟需建立一些相关机制

招聘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真正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市场经济的闯路人、文明创建的引领人,应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工作,健全教育培养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村官”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经济上有“搞头”、退下来有“靠头”,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立一套适应招考村干部需求的考试题库和操作办法。湟里镇这次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因客观条件的制约,原则上使用的是公务员招考的模式和试题,针对性还不够强。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工作,尤其是要制定一套适应农村基层干部的招考题库和操作办法,确保能选拔出一批适应村干部岗位要求的大学毕业生。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适应水土,并且“生根开花”,应研究探索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教育、管理和考核工作的新路子,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扶持机制。为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用得好,建议将大学生“村官”纳入镇管干部范畴,享受现有村干部的定员补贴。对表现优秀的“村官”,纳入镇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在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政策予以倾斜。同时建立一套实用的大学生“村官”帮扶机制。尤其是对大学生“村官”创办的致富项目,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信息上提供帮助,在技术上加强指导,在资金上给予帮扶。

——建立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使用机制。公开招聘一次大学生“村官”,镇党委、政府无论在物力、财力和人力上,都予以了大量投入,要充分发挥“一次招聘,多次受益”的作用,应建立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综合使用机制。对于落选的、较为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企、事业单位储备使用,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进行村干部缺员补聘,以降低人才招聘和人才使用的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