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16 04:55:00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届**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结合实际,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三农”工作做出的
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二十字”方针和五项措施,体现了发展农村生产力与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的统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统一,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1、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党的**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但整体来看,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2、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我国50年代曾提出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着眼于旧的社会制度和意识领域的变革,党的**届**全会重提新农村建设,则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生活。新目标、新定位,顺应了“两个趋向”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是社会转型时期加快农村发展的新探索。
3、具有广泛深远的战略性。农村是“三农”问题的结合点,只有农村发展了,农业才有出路,农民才能富裕,“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启动开发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才有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4、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从综合国力上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从工作实践上看,近年来,中央、省、市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农业税费减免、农村“六小工程”、“五件实事”等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积累了经验。从建设内容上看,它是一项造福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有目标,有手段,有保障,切实可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民意,有利于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
求解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整体联动。
1、抓核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目的,如果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民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龙头,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繁荣农村。
2、抓根本,提升农民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根本,依靠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大多数农民都能成为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
3、抓关键,建强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和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特别要把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创新方法,创优机制,真正使村支部书记能够成为带头创业、带群致富的“头雁”。以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为重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提高村级事务的规范化、民主化水平,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市场竞争弱势地位为目标,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解决好政府包不了、集体统不好、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情。
4、抓载体,搞好村镇规划。新农村首先要有新形象,高标准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环节。要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镇貌美”的标准,统一村镇规划,统一村镇建设,分步抓好实施。同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5、抓保障,完善政策机制。新农村建设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城乡一系列政策体制,政策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障。针对农村存的突出问题,要重点建立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并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公共财政的开支范围;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扶贫济困等制度,解决农村就医难、脱贫难、孤困儿童上学难问题;建立城乡平等的户籍、就业、教育、保障等制度,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深化涉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城乡统筹扫平障碍。
对策
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农业大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彻底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跃,是落实“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是全县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存有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突出问题,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一是有实践探索。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了农村基层组织、事务管理、服务保障、资源配置、文化教育“五个体系”建设,从县域层面上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二是有发展基础。**是苏北地区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近几年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以生态肉鸭、优质稻米、创汇蔬菜三大优势产业为主导,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产、加、销一体化农业产业体系;以煤电利用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初步确立,煤电能源、盐化工、电解铝及铝深加工等重化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民营经济形成了纺织、塑编、机电、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有内在动力。**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素有“高祖故里、明先世家”之称。**年的历史积淀、源远深厚的文化底蕴既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又赋予了**人民崇文尚武、勤劳朴实的民风,豪放大度、开放包容的心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两个率先”的目标引领下,百万**人民又换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特别是**年“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殊荣,将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结合我县实际,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发展优先、富民优先,围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壮大新组织、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力争“十一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以县为单位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1、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发展新产业。突出抓好“一个加快,三个提升”,一个加快即加快以煤电利用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做足煤电能源基础产业,壮大盐化工、煤化工、特种钢铝产品加工、塑编、机电等龙型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切实增强工业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带动能力。三个提升: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壮大农产品加工、铸造、机电、塑编等传统项目,发展煤电能源重化工配套产业,带动建筑、运输、营销等服务产业,推动全民创业,到“十一五”期末,民营经济总量力争进入淮海经济区第一方阵。二是聚力打造板块经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强化以生态肉鸭、优质稻米、创汇特菜为主导的农业板块经济建设,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全县生态肉鸭饲养量达到亿羽以上、优质稻米50万亩以上、创汇特菜50万亩以上,经济总量达到100亿元以上,形成集产品优质生产、精深加工、现代营销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300个以上自然村加入产业链条,并以该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把**打造成全国生态肉鸭、优质稻米、创汇特菜之乡。三是全力发展劳务经济,提升农民非农化水平。继续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坚持就地转移和对外输出并举,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就地转移,通过完善服务增加对外输出,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人口有60%以上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60%以上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人均收入有60%以上来源于外出务工经商,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村的目的。
2、以“三集中”为方向,建设新村镇。一是实施产业大集聚、企业大集群战略,突出抓好能源开发区、**工业园区、龙固工业园等工业集中区建设,减少企地矛盾,避免工业项目在农村遍地开花、乱占耕地、污染环境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加快城区、镇区和中心村建设步伐,围绕建设“生态沛城、活力沛城、魅力沛城”,搞好城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外延扩张,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物流、服务业和各类要素市场,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50万,辐射周边50公里,成为淮海经济区较强省际边界城市;镇区建设要坚持以工业产业为支撑,以商贸流通为重点,以原有的集镇为基础,超前规划,综合开发,稳步推进,不断增强承载能力;中心村建设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村作为试点,搞好村体规划和道路、供电、供水等设施建设,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区,改善生活条件,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逐步改变村庄布局零散、房屋建造混乱的状况。三是完善城镇化有关政策,为农民向城镇居民过渡营造良好的环境。
3、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壮大新组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以党组织为核心、以专业经济组织为重点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放手发展,引导在职人员、农村种养大户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牵头创办新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明确法人地位,规范运行机制,提高运行质量,发挥其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中的带动和协调作用。同时,探索和推广“支部+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等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新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力争3--5年内全县有60%以上的农户加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4、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新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提质工程,加强对农民的现代科技、市场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实施“技术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入户工程,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市场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和劳务培训,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使全初、高中毕业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百分之百培训、百分之百就业。用2-3年的时间,在全县农村培养1000名科技创业示范带头人、10000名致富能手,确保全县60%以上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塑造新风貌。深入开展“优美镇区、优美村居、优美家园”创建活动,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创业标兵”创评活动,组织“美好家园靠共建,人人有责比贡献”、“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创文明村镇”等教育活动,营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力争在5年内使全县60%以上的村镇基本上达到文明村镇的标准。
在推进措施上,一要科学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短期行为,提高新农村建设计划性和科学性。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好典型和示范带动,点面结合,稳步推进。建议国家和省、市分别设立新农村建设试点,实行捆绑式投入,先行突破,增强农民对新农村的感性认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大投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一般预算支出的增长幅度、对农业投入支出的进度高于一般支出的进度,并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列入公共财政的开支范围,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惠及农民。国家和省市要加强对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扶持,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继续实施农村“六小工程”、“五件实事”等建设,增加投入比例,进一步扩大受益面。三要广泛宣传。把激发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和创业干劲作为重点,多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引导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四要加强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细化方案,量化指标,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 上一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思考
- 下一篇:介入式考察办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