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法制思想思考

时间:2022-10-15 03:18:00

导语:依法治国法制思想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依法治国法制思想思考

一、邓小平“依法治国法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观点

(一)、邓小平“依法治国”法制思想的历史背景

法制(legalsystem),即法律制度的简称,一般而言是指对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和经其受权的国家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是指他对法制所持的态度、基本观点或总的看法。“认识的逻辑进程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相一致的。”因而小平同志对法制的认识与法制在中国的发展是相一致的。虽然在《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中,我们很难找到“依法治国”、“法治”等明确表述,但我们通过对起其著作内在精神的领悟,却能够发现“依法治国”、“法治”恰恰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1、形成及阶段的划分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的形成,根本上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反映、总结和升华。一般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年**届**全会—**年**大,其主要观点基本形成。提出了法制对于民主、秩序的作用、“十六字”方针、加强立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打击经济犯罪等观点。第二阶段:**年**大—**年**大,其法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国两制、香港基本法律不变、通过法律来解决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一手抓建设和一手抓法制等观点。第三阶段:**大—**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提出了“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还是靠得住些”等观点。

2、形成原因

(1)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是在对民主政治思想科学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奴隶制国家还是封建制国家,都深深地打上了专制的烙印。如:周天子说,法自君王出。封建社会更是如此。在西方,法国路易十四公然宣称“朕即国家”,德国希特勒大搞元首至上。虽然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政治逐渐摆脱了神权与王权的控制与影响,但资本主义法制仍然有着深刻的阶级性,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怎样更好地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怎样建设和管理好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问题历史性的摆在了所有共产党人的面前。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年7月,在与民主人士谈话时曾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监督”作为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的根本办法。这实际上就是对民主法制问题所作的最初设想与思考。而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则是对这种设想和思考的完善与发展。

(2)亲身经历的特殊体验是其法制思想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年到**年的,使新中国本来就不健全和成熟的民主和法制蒙受了空前的灾难和致命的打击。使大批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无辜的人民群众在未经任何法律程序审理的情况下就被定罪量刑,遭受了非公正的待遇,有的甚至含冤致死,教训极为深刻。如刘少奇和。小平同志自身三起三落的不凡经历,正是由于民主和法制的缺位造成的。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和对领导人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小平同志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律,同志早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它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p333“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p379没有法制保障的社会,每个人都惶惶不可终日。社会秩序荡然无存、民主和法制倒退、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心涣散、学术研究停滞不前。

(二)、主要观点

1、现代社会离不开法制。

(1)法制对于民主、经济、文化和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社会的形态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如都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理性文化和追求有序的社会环境等,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法制。因此,小平同志在这方面有着许多论述。

A、实行、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前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外,还在于它真正实现了民主,而非仅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宪法或基本法律里面。社会主义民主是通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实现的。要使民主得到落实,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必须用法制的形式把这些制度确定下来。“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p146因为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党的意志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是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的统一,并通过利益分配来体现社会正义。加之它的制定与出台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程序,因而具有最高权威和相对稳定的特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法制来引导、规范和保障,法制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保护神。道德是社会利益一元化的产物,而法制则是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利益主题多元化则要求对各利益主体加以有效和明确的保护,法制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它能够胜任这一职责。纵观整个人类世界,越是法制完善的地方,其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经济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是一种平等经济,它要求各市场主体不论是国家还是普通公民都必须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而法制则恰好可以使各主体地位平等,排除强权的干扰,使价值规律得以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使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于世贸组织是一个法制性极强的组织,这就要求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更好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

C、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法制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不光要建设物质文明,同样也要建设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精神文明理所当然属于文化的范畴之列。《韩非子.五蠹》: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文明必然会带来精神文明。“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当然,精神文明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搞市场经济,搞改革开放,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义利观、奉献精神乃至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必然会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得以混杂进来。这就要求我们对诸多现象进行规范,必要时予以制裁或惩罚。小平同志也说过“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现象,如吸毒、、经济犯罪等。要注意很好地抓,坚决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4〕p379

D、法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三大手段之一。“秩序是指社会生产方式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而表现出来的形式,生产方式的历史个性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也决定着秩序的社会性质。秩序的最终力量来源于生产关系的合理性。”〔5〕p292“秩序表现为关系的稳定性,行为的规范性,进程的连续性以及心理和财产的安全性。”〔6〕p293无序的社会则动荡不安,甚至连人民的生命,财产等最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人们都纷纷追求社会的秩序性。“中央、国务院和各地领导机构已经采取了并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坚决发扬民主的同时,大力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安定团结。”〔7〕p162法律的特征和本质决定了它对于维护秩序的重要性,因而法律才与宗教,道德一道并称为社会关系的三大调节器。

(2)治党必须依靠法制

“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8〕p146依靠法制来处理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是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水平的转换,巩固和提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己争来的,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群众的选择。作为执政党,理所当然要实行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而领导方式和执政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怎样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成了共产党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法制建设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制的稳定性、连贯性、明确性、科学性有利党的政策、方针、纲领及路线得以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法制的程序性有利于党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法制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国家权力的最终行使者是人民大众,执政党通过把其大政方针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变为法律,有利于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法制能够对执政党起到必要的制约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权力是巨大的。权力越大,越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众所周知,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把执政党的各项权力纳入?椒ㄖ频姆段冢欣诩跎倨渲凑乃嬉庑裕欣谄淙Φ恼沸惺梗怪凑炒τ谌嗣竦募喽街拢欣谥凑臣忧孔晕壹喽健J蛊渖俜复砦螅獯恿硪环矫胬唇哺嵌灾凑车墓匦暮桶ぃ龇嵌灾凑车南魅鹾团懦狻?o:p>

2、法的创制和实施必须遵循“十六字”方针和四项基本原则。

(1)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等著作中多次提到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从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对如何进行法制建设做出了高度的概括并指明了方向。

A、立法要作到有法可依。所谓立法是立法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通过立法活动构造健全的法律体系,从而使有法可依变为现实。有法可依作为“十六字”方针的第一个环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应该大力加强立法工作。首先是有与无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就跟着改变。所以应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它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9〕p146其次是量与质的问题。“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10〕p147这两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在立法方面辩证地看待各种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品质。

B、守法要作到有法必依。法的遵守,通常简称为“守法”,是指国家机关、政党、社团、法人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守法是法的实施中最重要的基本要求,也是法的实施最普遍的基本方式。因为法律虽然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但法律并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只有当法律没有被遵守和执行时,国家强制力才起作用。不能设想每项法律的实施都需要国家强制力的直接参与。所以,公民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按照法律办事,才是最可靠的。在所有的守法主体中,执政党守法是最重要的。如果执政党带头守法,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则能对其他主体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树立法制的权威。反之,则否。“对于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还是要靠得住些。”〔11〕p379“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2〕p380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严格依法办事,同样,在对专政对象的处理上也应守法。“要按照法律,对这些反革命分子、坏分子进行严肃的处理。”〔13〕p175

C、执法要作到执法必严。执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执法;狭义的执法仅指行政机关贯彻落实各项法律制度的活动。法学中所讲的执法一般都是从狭义的意义上来讲的。“法的生命在于运行。”一般而言,法律的强制力都是通过执法活动而体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严格的执法活动,才能使法制的尊严得到体现。如果执法不严,就会使法律的强制性得不到体现,从而极大地损害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尊严,导致人们守法意识的淡薄。更为严重的是这会动摇有法必依的普遍原则,并且会使违法必究成为空话。法律能够被严格的执行,这要求所执行的法律必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也就是说,法律必须符合社会道德、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法律条文不光要有行为模式和前提假设,更要有对法律后果的明确规定,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没有道德的支撑法律就会瘫痪;没有法律作为后盾道德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执法活动本身的立法工作即行政立法,以此来规范执法活动。因为行政执法往往不受程序的约束,行政权力也极易膨胀,很容易侵犯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事实上,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侵权案件都与国家行政权力的滥用有关。如强制拆迁等。近年来国家把“问责制”广泛的引入到了行政领域,作为行政改革的一项新的措施。这对于增强执法主体的责任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司法要作到违法必究。所谓司法是指司法机关运用法律处理相关案件的活动,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纠正。违法必究是指“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14〕p332要真正作到违法必究,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司法要独立。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在法律的权限内独立的行使职权,不受其它国家机关的干预。一般而言,司法独立的最大障碍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干预。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守法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司法独立的关键在于法官独立。法官只服从于法律,只对法律负责。在我国,各个层次的法院之间是一种审级关系和互相监督的关系,而非上下级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符合司法独立的原则。但法院内部设院长的做法却不利于法官独立,因为院长是一种行政职务,行政的特色是首长负责制,它追求的是效率,院长拥有一票否决权。这显然有背于法官独立的司法原则,在实践中容易使普通法官屈从于院长。因此,应对这种设置进行改革。院长首先是法官,然后才是院长。其次,大力提高司法人员(一般不包括书记员、司法系统内部的后勤人员和法警等)的素质。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提高司法人员的从业门槛,所有从业人员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从而使一批业务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良的人员进入到司法系统。

(2)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总的政治要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马列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引导我们夺取胜利的可靠保障;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实现民主是法治的终极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领导核心,我们今天所取得的各项成就都离不开她的领导;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因此,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现代化建设不偏离航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法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此,我们既要用法制把四项基本原则确定下来,更要在法制中体现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在精神。事实证明:在中国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是行不通的、是极其危险的,它会使我们所有的努力白费,使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付诸东流。小平同志在这一点上态度最坚决、旗帜最鲜明,他说:“究竟什是我们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呢?这里当然包括独立自主、民主法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等内外政策,这些政策我们是不会变的。而所有这些政策的基础,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对此我们更不会改变的,不会动摇的。不然的话,我们的社会就将是一个乱的社会,谈不上安定团结,什建设改革、振兴中华,都将成为空话。”〔15〕p146

3、树立法律意识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

“徒法不足以行。”按照法律办事当然需要有制定完备的法律,但更重要的是公民要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关于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辨证关系告诉我们:正确的意识能够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意识指引之下进行的,因此树立正确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小平同志所言“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届**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16〕p163“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17〕p332在我国,宗法观念、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仍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公民权利义务观念相当薄弱,出了问题往往是找关系、找权力,而不是找法律,更谈不上对法律的信仰。不仅如此,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使得意识一旦形成以后,可以脱离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存在一段时间。

小平同志集中讲到了应树立以下二种法律意识:(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据考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来源于古希腊时期雅典执政官梭伦所确立的“私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平等主要包括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守法上的平等是指任何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党组织及公民个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权限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以及处理不同守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18〕p332司法上的平等是指不论谁违反了法律,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有超越法律之外、之上的权利,决不容许任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他特别强调“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19〕p152“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20〕p147(2)权力制约的思想。我国的权力制约思想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我们实行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21〕p220“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22〕p339“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23〕p321在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但不是三权分立,互相平行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相互独立,但都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其监督。这样的设置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民的意愿。

当前,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还相当薄弱。不懂法、不守法、违法乱纪的事情层出不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带头违法违纪,极大地破坏了法制的权威,败坏了社会风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干扰了法制的实施。法律意识的确立,需要花大力气,需要长期营造一种崇尚法律的社会氛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24〕p163在社会上大力推进普法教育和宣传,从小就开始抓,使公民从小就养成知法、守法的意识,从而增强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已完成普法知识教育的两个五年计划,显著增强了公民的法制观念。

4、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法制思想是不同法系之间的移植和共处

“法系是依据法律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行方式,而对现存和历史存在过的各种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25〕p99因此,具有相同历史渊源、传统以及相同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的法律制度才属于同一法系。在人类社会早期,相邻近的国家往往属于同一法系。但是,伴随着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进程,法系不再以地域为限。根据目前法学界的一种观点,把世界分为五大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英美法系是对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总称,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属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是对在《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拉丁美洲等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中华法系是对以《唐律疏义》为蓝本而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伊斯兰法系是对受《古兰经》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伊斯兰世界;印度法系是对在《摩奴法典》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主要指印度等国家。前两种法系仍是活法系,后三种法系已成为死法系。

“法律移植是指:“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和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术、规范、原则、制度和法制观念等)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有。”〔26〕p210

(1)不同法系之间的移植。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离开其它国家和地区而封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出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融合。法律制度的出现是政治文明的一个表现,因而法律制度的融合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况且西方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浓郁的法律意识和完备的法律制度。“不过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我们绝大多数思想理论工作者都应该钻研一门到几门专业,凡是能学习外国语的都要学外国语,要学到能毫无困难地阅读外国的重要社会科学著作。”〔27〕p180因此,我们应该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2)不同法系的共处。这个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很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导致国土沦丧骨肉分离,香港、澳门、台湾分别被英国殖民者、葡萄牙殖民者和日本侵越者以租借的方式强行占领,为了推行其殖民政策,便在港、澳、台推行各自的法律制度。这样一来,香港便属于英美法系,澳门和台湾便属于大陆法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逐渐强大繁荣起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尊重历史和各国人民情感的基础上,以一种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特有的非凡气魄和胆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并为其它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但与此同时,不同法系的相处问题也摆在了我国政府和人民面前。**年4月4号,第七界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这个问题得意解决。《基本法》实际上是特别行政区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其它法律都不得超越《基本法》的规定和它所体现的法律精神。“过去我曾经讲过基本法不宜太细。香港的制度也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28〕p220“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提法不实际。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难道就不会出现吗?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难道香港就不会出现损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够设想香港就没有干扰,没有破坏力量吗?”〔29〕p221“所以,保持中央的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30〕p221“所以请诸位考虑,基本法要照顾到这些方面。”〔31〕p221

二、邓小平“依法治国”法制思想的发展

(一)、邓小平“依法治国”法制思想的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的结果。在党的**届**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以及在**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中先后两次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世纪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其中,他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发展就是光辉的范例。在1996年2月8日中南海的法制讲座上,同志提出要依法治国,强调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随后,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载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把这一方略确立为宪法原则,正是对长期以来探索依法治国之路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概括。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同志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所谓依法治国,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作了明确的回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阐明党的新的执政理念,并上升到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高层领导核心对我国治国方略在认识上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999年,在对现行宪法所作的第三次修改中,依法治国被写进了宪法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人民群众是而且必须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因为她是中国的执政党,必须实行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她作为执政党而存在的原因前文已作过表述;宪法和法律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依据,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否则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彻底的法治,而是人治;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是依法治国的客体,也就是说国家的一切事务都必须依靠法律来解决;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目标,这说明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朝一夕的事情,具有长期性,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状态和模式。

法治(Ruleoflaw),即法的统治,与人治相对。它既可以表示为一种治国方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模式。作为治国方略,一般而言是指在众多社会治理方略中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与法治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可以作为一种治国方略而存在。要实行法治,所必须具备的国家构造和社会条件是:政治生活必须民主、权力必须有适当而有效的制衡、法律必须得到普遍的遵守和服从、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稳固以及理性的文化。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称为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包涵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所遵循的法律必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二、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和服从。实行依法治国,实际上是对人治传统的彻底摈弃,是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

今后,真正实现这个根本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这种“共识”中也还有不同认识的差距。但无论如何,由人治转向法治,同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都是基本国策上的根本转变,具有非常深远、重大的意义。

三、结语

(一)、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是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

1、依法治国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这是对小平同志法制思想中守法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领会。其守法思想指明了一切守法主体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基本方式和重要保障,办任何事情都不能离开、脱离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和协作,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杰出人物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得到体现和发挥出来。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则体现了这一思想。这要求必须作好人民群众的教育工作和普法宣传工作,在全社会树立起强烈的法律意识。

2、依法治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前提和依据,这是对小平同志法制思想中立法思想的灵活运用。其立法思想中关于有与无、量与质的睿智思想表明:健全的法制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高质量的法制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支高效、精干的立法队伍。

3、依法治国要以党为领导核心,这是对小平同志法制思想中我国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总的政治要求的准确把握。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抓住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抓住了其全部精髓。

4、小平同志法制思想的第一点中关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理性文化对于法制建设的作用的论述和第三点中权力制约的思想对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的论证,指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所必需的国家构造和社会条件,是对建设法治国家的初步设想。

(二)、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1999年在对现行宪法所做的第三次修改中,依法治国被庄严的写进了宪法,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中国在通向法治之路上迈出的最为坚实的一步。同志每次都亲自参加党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2002年,同志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之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些都昭示了执政党对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决心和信念。在小平同志“十六字”方针的指引下,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得以迅速制定并完善,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变了无法可依的局面;通过对司法系统的改革,使司法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和对大案、要案及名人、高干、高干子弟违法案件的处理,使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得到加强,使平等观念、法律之上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混乱局面。

(三)、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1、法治较之法制更加科学、准确的表达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略。因为法治与法制有以下区别:

(1)词义不同。这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作过明确的表述,此处不再赘述。

(2)出现的先后次序不同。真正的法制自奴隶制社会便已形成,它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但法治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出现,前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也不可能形成法治的局面。

(3)所处的状态不同。法制一旦制定出来,其存在形式相对要稳定得多,是一种静态;法治则是一种动态,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使法制得以落实的过程。

(4)覆盖的范围不同。不论是善法或是恶法,都可以成为法制;而法治则要求所制定的法必须是善法,恶法非法。

(5)内涵不同。法制相对于道德和宗教而言,而法治则相对于人治而言;法治以民主精神、法律至上的原则为核心,而法制则不然。

2、在平等思想和权力制约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法律至上和宪法至上的思想。法律至上,是指任何人、组织、团体和政党等都必须服从法律,不能超越法律。宪法至上,是指宪法在国家和一切社会生活中享有最高权威,任何法律都不能脱离、超越甚至背离宪法的精神。我们实行法治,就要求我们所制定出来的法律应该得到普遍的遵守和服从,应该具有无上的权威。法治的精髓在与法律至上。法治的精髓在于宪法至上,因为任何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出来的,都不能超越宪法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法律精神,必须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

(四)、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执政党的治国方式所做的明确而深刻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没能指明共产党执政后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他虽然指出:“我们的政权愈趋向稳固,民事流转愈发展,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号。”〔32〕p353但他没能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虽也提到了法制但却没能在实践中加以推行;小平同志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提出了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方式的突破和完善,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对思想最深刻、最完整的继承、发展及运用,是新时期治国施政的基本方略。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从根本上回答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夺取政权后如何依法执政、有效治理的问题,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问题,回答了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问题。依法治国方略把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更加科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