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和继承探索思考

时间:2022-10-15 11:58:00

导语:批判和继承探索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批判和继承探索思考

对每个人而言,创新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然而新的时代赋予了它前所未有的深远意义。时代呼唤创新,民族呼唤创新。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世贸组织的大门向中国敞开,中国和所有发达国家站在了一起,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借口,在公平和严厉的法则之下,我们必须和发达国家一起参与竞争,我们清楚地知道胜者能赢得未来,而败者将输掉自己。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深深的懂得,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精神就会折戮翅膀,失去灵魂;一个国家没有了创新精神就意味着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明天。

一、贯彻**大精神,推进教育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地实践者。**大是我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复兴中华民族的一次大会,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在与时俱进,破除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坚持创新。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大会的历史功绩和值得珍惜的理论成果,它体现了党在理论上的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着教育创新。未来的竞争是综合国力之争,是科技之争,更是人才之争,教育之争。教育是百年大计,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教育理论的创新,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教育领域,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这是首次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最终归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21世纪教育委员同样向我们呼吁:教育的使命多么崇高,它要求我们把人受教育看作是一条人性展开之路,教育要在一种契合人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的改造和构建人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可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教育,以人性化的理念诠释教育,赋予新世纪的教育以新的生命力,这正体现着创新精神的可贵。

二、语文教学要在批判继承中创新。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引下,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使我们所致力的小学语文学科焕发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而如何将新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实现学科教学创新,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成了我们共同思索的问题。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作为区语文学科的教研员,我以为只有教学和教研并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批判和继承,探索和实践中创新,才能变革课堂,提升学科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语文学科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新课标理论具有的创造的

独特理解上。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在语文课堂上实践新课标,必须对新课标进行个性化的剖析和解读,在领悟共性的基础上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了实践新课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研活动,通过一个又一个新课标解读的讲座,一次又一次关于新课标的研讨,一堂又一堂实践课的探索,我们对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不断寻找着理论和实践的最佳契合点。我们深深地懂得,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只有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才会有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才会有孩子们激荡碰撞的思维火花。

2、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已有的课堂实践和自身的教育思想的深刻反思上。

没有破就没有立,没有对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质疑和反思就不会有新的教学方式的产生。为了能对原有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进行量化,在教研室的组织指导下,区语文中心教研组的成员们就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各自确立了研究对象,他们教学与教研并举,通过对详尽的课堂实录的记录、整理,分析和反思,通过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教学反馈,通过组内成员的集中探讨和辩论,对原有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并形成了与课改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新的教研活动模式。

3、语文教学的创新还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已有的经验和理论的批判性的继承上。

创新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果我们一味地否定过去,创新便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对原有经验和成果的甄别、筛选和批判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语文学科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当我们对文本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倍加重视时,也不应该因噎废食,而丢弃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性——工具性;当我们致力于以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时也不应顾此失彼,否定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可取之处……只有批判的继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活力,焕发光彩。为了防止教师们在学习新课标理念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我们的市区级名师以及各校的骨干教师身体力行,为全区老师开设了实践新课标的示范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如何在继承中创新。

三、语文教学要在探索和实践中创新。

如果说批判和继承是创新的先决条件,那么探索和实践就是创新的灵魂。探索和实践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创新坚实的基石。我们的创新经验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中才能接受检验,提高其理性化的层次,并融入不断更新的教育知识体系,成为我们共同拥有的资源。

1、在探索中实践,创新需要印证。

创新需要务实精神,它既不是一个单纯时髦的名词,更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它是踏实而谦逊的,只有能经受住实践推敲和事实印证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零零总总的创新课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创新之作,值得借鉴,但也有些许所谓的创新课,空有创新的外壳,不具创新的实质,只停留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和新奇,而忽略了教学主体学生的感受和收获。其实对每个学生而言,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成长的过程,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才是创新的根本目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永无止境。

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如此的循环往复中创新才不会停滞不前,创新才会具有更为深邃和丰富的内涵。这就如同现代教育对知识的阐述一样,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是一种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知识,同时也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而创新也是如此,创新的本身就意味着永不满足,它有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它永不停歇地向前进,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就永无止境。

对我们而言教育是生命,生命的教育只能表现于每一个人的创造之中。让我们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在实践中,把我们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理想化的教育,成为他们内心认可的教育,让我们和孩子们的生命在不断地创造中超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