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思考
时间:2022-10-15 10:28:00
导语:教育均衡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保证每位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这一发展的最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小草和鲜花享有同样的阳光和雨露……本文旨在就**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结合当前我区教育的实际,谈一些想法及正在为之实践的做法。
一、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教育层面表现为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在政治方面则表现为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基本人权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教育还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是社会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实实在在的内容,教育现代化是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基石,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做到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话,就根本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基于此,我们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认识是:教育的均衡化就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生活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合理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让全体适龄儿童享受平等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理想和目标,也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让人感到忧虑的是我国义务教育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由于不恰当地、人为地强化精英学校,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严重的择校风,助长了义务教育阶段本来不应该具有的竞争性。实际上义务教育就是一种合格教育。重点学校从局部来讲可能培养一些好的学生,但是从大局来讲,也埋没了许多好学生。如果不搞重点中学,按照均衡发展的教育来说,还可能有很多好的学生涌现出来。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访问过20多个国家,在他的印象中,办学条件最好的中小学,不在美国,也不在欧洲,而是在亚洲,在中国。有位澳大利亚的友好人士曾经想对中国的教育做点象征性的捐助,但当参观了上海近年来新建的一批寄宿制高中后,他立即放弃了原先的打算,将支票收回了自己的腰包。因为他所看到的学校,实际条件远比他在澳大利亚所在的学校要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公办重点学校过多地占有社会资源,一方面他们可以大量使用纳税人的钱,一方面可以招收高价生,可以说把计划经济的好处和市场经济的好处集于一身。对此,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呼声日高。为什么政府花了这么多钱,下了这么大功夫,花了这么大的力气,而人民群众对教育仍不甚满意。根子在哪里?根子在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说到底还是为了最广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思考和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确立“办好所有学校,教好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推进我区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
二、积极探索我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不可能在全国用一个标准搞均衡,即使是在一个省甚至一个市也不可能,因为省内有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分,一个市也有城区和乡村之分。但是在一个县,特别是城市的一个区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完全可能。我区的教育以义务教育为主,**年,我区实现了教育“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年实现了教育“两高”(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四个镇都是省教育强镇,基础教育跨上了新的发展平台,正在向教育现代化迈进。近年来,我区以均衡发展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强化政府责任,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实《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为了保障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工作,将原来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为“以区为主”。从今年5月份起,全区21所农村中小学全面实行“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我区的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实行“以区为主”管理为我区教育的持续均衡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已经明显地显示出它的效力。一是教育的投入得到保证。原来农村学校由乡镇管理,教育费附加移用、占用的情况经常发生。去年底区政府要求各镇申报教育建设项目,然而没有一个镇要求上新的教育建设项目。我区的农村教育基础较差,欠帐较多,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个别镇已有5年没有增添一张课桌椅,教师办公设施也是十分简陋。管理体制调整以后,区政府成立了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一大批教育建设项目已经或将要开工。今年要完成4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建设;投资800万元的洪塘中心小学即将开工;新慈城中学建设也在抓紧论证;年内将教科网通到所有学校。二是教师人头经费、办学经费和装备经费得到保证,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得以保护。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前,除工资外的其它经费,乡镇一般都在教育费附加中开支,还有许多其它经费还不能向学校兑现。如午餐补贴,有的镇在附加中安排50元/人·月,另补50元需学校自筹;冷饮费拨120元,另外200元要学校自己解决。装备经费区里规定是区、镇各承担50%,而在一些镇,镇里负担的50%经费变为镇和学校各承担一半。由于一些应该是镇里承担的经费变为学校自己承担,因此,农村学校办学艰难,步履维艰,校长和教师意见很大。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教师人头经费全额由区政府保证,师训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退休教师活动经费都由区财政足额拨给。而且从7月份起,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的考核奖。对此,全区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为之欢欣鼓舞。三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学校管理日趋规范。以前,学校正校长由教育局任命,副校长及以下干部由镇政府任命,为调整一个校长教育局需和镇里反复协商,还容易出现意思相左,一拖再拖,影响工作。再如校长由教育局管理,而学校财务和审计由镇政府负责,也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或管理监督难到位的情况。现在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会计中心,把各学校的财务统一管理起来,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从运行机制上保证了学校财务的规范。四是有利于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可以突破城乡界限和镇镇界限,从全区范围内统筹规划学校的布局。如压赛小学生源不足,规模偏小,从今年起我们要求压赛小学停招新生,一年级新生安排到泗洲路小学就读,同时将压赛小学的毕业学生对口到二十中学,压赛群众对此反映很好。另外,“以区为主”教育管理体制,使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聘任和合理流动成为可能。
(二)扩大优质教学资源总量,促进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缩小区域内学校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阶教育段都能接受所应享受到的公平教育。它的目标追求是促使所有学校都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我们在工作中一是鼓励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好的学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学校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的资源。
1、科学规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
最近我们正在制订《**区中小布局总体规划》,规划全区高中2所、初中7所,小学22所。目前,我区优质教育资源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都很短缺。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均衡发展和重点建设的关系,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城区要在市属初中下放前新增一所初中;在城区东部和城区西部地区分别新建和扩建一所小学;城区中心地块将新马路小学、泗洲路小学两所弄堂小学并入现二十中学校址,并使泗洲路小学和二十中学校舍连成一片,扩大办学规模;区实验小学、永丰北路小学、洪塘中学新建项目争取年内动工;在慈城新建一所36班规划的初中,争取明年开工。以上这些学校的建设,约需1个亿的资金投入。同时,我们要抓好部分学校的扩建,运动场建设和教科网、教育装备设施建设。这样通过硬件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到**年,全区中学和中心小学全部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全区所有学校全部成为达标学校。
2、政策调控,促进学校之间均衡发展。
尽可能均衡地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是政府制定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通过均衡发展,解决和遏制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失衡。对此,我们一是出台了《关于**区义务段学校教育经费的有关规定》,对经常性经费,基建、大型维修、设备购置等经费的拨款作出具体规定。经常性经费有10项:①人员经费;②退休教师活动经费、冷饮费、误餐费;③学校的搭伙经费;④工会经费;⑤教师的福利经费;⑥学校办公经费;⑦班主任津贴、行政岗位津贴和体育教师服装费;⑧农村教师补贴;⑨师训经费;⑩学校经常性维修经费。对基建、大型维修及设备购置经费,我们规定:①学生课桌添置,小学按学校当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数拨给;初中按学校当年招收初一新生数的二分之一拨给。②基建、大型维修项目及设备购置,由学校事先打报告,经区教育局计财科审核,报局领导批准后实施。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区学校,不管是中心小学还是一般完小,在教育拨款上是一视同仁。二是对每所学校的择校费、借读费实行统筹。如择校费,从表面看是很公平的,只要有择校谁都可以收,但在我区能收到择校费的也只是实验小学、**中心等少数学校,一般城区学校只能收点借读费而已,农村学校什么费也收不到,这是合理政策下的不公平。因此,从今年起,我们对每所学校的择校费、借读费实行统筹,统筹35%由教育局安排,其中5%归区人民教育基金,30%支持薄弱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3、合理配备教师,优化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一是抓好进门关,要求进入我区中小学的教师初中原则上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二是抓好优秀教师的引进,从区外引进了一批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三是对一些不合格教师实行试聘、转岗、辞退。四是制定政策鼓励城区和中心骨干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支教。五是抓好完小校长队伍建设。今年,我们从中心小学选调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城乡完小担任校长,调整完小校长12位,使完小校长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知识结构有了根本的变化,为加快完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六是抓好教师培养培训。在抓好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我们抓好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培养。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233工程”之后,去年我们又开办了第二期骨干教师培训班,计划投入师训经费35万元,用两年时间培养初中骨干教师名。为加快“名师工程”,今年,我们评选了区第二届名教师。目前,我区有市级名教师5名,区级名教师13名,拥有市区级名教师的学校达到7所。同时,教育局要求每个名教师每年至少到农村学校开一次公开课,带一名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为徒。七是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教育局发给一定的生活津贴,同时规定凡要参加中级以上职称评定的教师,应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的任教经历;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在农村工作满六年以上方可提出调城区的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差距,所有教师办公室统一配置电脑,城乡教师货币分房同步实行,标准统一。同时,我们要求学校均衡配备各年级段教师,严格禁止中小学搞重点班、特长班,实行中小学生均衡编班。
(三)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光要着眼于校与校之间,还要着眼在群体之间,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近年来,我们围绕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帮困助学工作。我们多次向社会承诺,决不让经济贫困户成为教育贫困户,决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给弱势群体子女以教育保障,也就是给了弱势群体以未来的希望,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增进社会的公平。为在教育系统内部建立起帮困助的长效机制,我们围绕实施“爱心工程”,运用多种载体,通过多种途径抓好帮助困学工作。①开展“帮困助学献爱心”活动,从**年9月起,我们把每学期的第一周定为全区教育系统“帮困助学献爱心”活动周,发动全区教职员工为贫困学生献爱心。②开展结对助学活动。局领导班子每位成员、机关支部党小组分别与区内的9名贫困学生建立起结对助学,各校干部和党员教师也纷纷与校内贫困学生开展结对帮扶,全区被结对帮扶的学生有298名。③建立帮困助学专现资金。各校把教师捐款和学校杂费的10%纳入帮困助学专项资金,并单列科目做到专款专用。④对贫困学生给予优惠政策。各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书簿费、杂费、校服费等费用上给予减免。今年,全区中小学有455名学生享受减免。减免金额达22万多元。⑤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各校都对贫困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定期走访贫困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生活及学习情况,在今年5月的“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和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走访学生家庭活动中,贫困学生成了走访和重点对象。
二是妥善解决民工子弟入学问题。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多,为解决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我们采取“两条脚”走路给予解决。首先是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公办中小学接纳民工子弟3800名。其次是开办民工子弟学校,4所民工子弟学校共接纳民工子弟1252名。为改变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软件较差的现状。我们帮助民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我们尝试绿梅小学和民工子弟学校联合办学,使绿梅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宁波市内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最为完善的民工子弟学校之一。这一办学新形式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宁波晚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做法。为了提高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我们出台了《**区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暂行条例》,通过向民工子弟学校派遣业务副校长,开展民工子弟学校优质课评比,进行教学质量的定期检测,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向规范化,使民工子弟在我区能够接受正规、良好的教育。
三、今后几年我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即保证每位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自然界需要维持一种均衡和谐状态才能生生不息,生机勃勃,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教育要想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应当均衡发展,失去了均衡的发展,无论速度多快,都可能是畸形的发展。为此,在今后几年中,我们要以均衡发展思想为指导,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统筹,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公正。
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均衡发展关键是要我们从政策上来思考来定位。政策是只无形的手,它可以带来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可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因此,我们在制订区域性教育政策和我区教育现代化目标时,应努力避免人为地扩大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逐步扩大和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第一,在教育投入上要坚持向贫困地区、向弱势群体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第二,在办学条件的规范上,要规定出合格的标准,要逐步淡化和取消学校的等级标准。
(二)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好每一所学校。
要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目标,在我区主要是抓好农村学校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为此,我们一要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根据《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抓好义务段学校达标,没有运动场要扩建设运动场,尽可能多搞一些塑胶跑道;校舍面积不足的要进行扩建,使全区每个学校都有数量足够的专用教室,如电脑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等。二要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新建扩建一批合格学校,使我区的所有中小学都成为达标学校,大部分学校达到省示范学校水平,从而提高区域内中小学的整体水平,在区内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规模适当、齐头并进的均衡发展局面。
(三)合理配置智力资源,促进校长和教师合理流动。
与教育硬件设施相比,教师力量的差异更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障碍。为此,我们一要实行中小学校长轮岗制,5年一轮岗,选派优秀校长的到薄弱学校任职,5年时间足够一个好校长改变落弱学校的面貌。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每位学科带头人到师资薄弱的学校支教,支教时间一般至少在1年以上。三是组织教研员、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定期送教下乡。四是改变观念,打破原有的教师是归学校所有的思维。现在教师的管理权限上收到区给教师交流提供了条件,今后,要逐步在区内建立教师区里管理,全区教师统一调配的机制,使教师队伍交流形成制度,实现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
(四)均衡发展,办出特色。
均衡发展不是一个模式,也不是“一刀切”、“齐步走”,而是鼓励学校争创省示范学校,创出自己的特色。我们争取到今年底有8所学校进入省示范,明年有12所学校,占40%,到**年有2/3的学校达到省示范标准。这是在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均衡发展。学校之间的均衡,提供了让每一个人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而权利和机会均等,才有可能使更多的儿童少年的才能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张扬。目前我区的一些中小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今年区实验小学双语教育成果走上全国讲坛;庄桥中心小学在全市小学生排球比赛中获得男女两块金牌;修人学校在市直属中学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另外中城的围棋、甬江中心的小班化教育都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但是全区学校中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还是位数不多。因此在今后几年,我们要求各中小学充分挖掘资源,培育办学特色,在全区形成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特色教育局面。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受到优质的教育,是今后我区教育发展中必须竭尽全力做的大事。我们的方向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在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及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为我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局面,这是全区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
- 上一篇:党先进性是党生命讲稿
- 下一篇:党时代潮流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