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思考

时间:2022-10-15 10:17:00

导语:基础教育改革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础教育改革思考

党的**届**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命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我们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越向前进步,教育就越与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建立在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深入研究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

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必须创造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生命全面、和谐地、自由地成长。因此,我们就要摈弃把教育看做是知识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惟一的、最高的目的;摈弃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摈弃让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教育不应只是往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教育不应当把知育等同于智育,把复制等同于创造。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创造力,应该成为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教育的发展,缩小这种差距,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投入失衡。教育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硬资源的显性失衡,这直接导致了软资源如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的隐性失衡。基础教育的失衡严重弱化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明确指出:“均衡发展应当成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惟有均衡发展,才能体现教育的民主与公

平,才能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最终增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应对力、竞争力和发展力。

面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要继续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在同一区域范围内,所有同级别、同规模的中小学,实施基本统一的标准建设、师资配备,让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人都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我们鼓励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提高贫困地区和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实施强弱联手的办学方式,让弱势学校与强势学校共同构建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

三、加强管理,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支撑,学校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不断提高普及率的基础上,向管理要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学校要优化办学质量。学校要从单纯的追求升学率的狭隘教学目的观中走出来,要着力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由只注重教师的“教”到兼顾教与学两方面,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让学生得以最优发展。学校教学质量不是某个学生或某个教师个体成绩的展示,而是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体现,教学要面向全体,照顾个性差异,切实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教学质量也不是单一的某种素质的体现,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在统一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

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变单一“灌输”型、“一言堂”型教师培训为教师“案例培训”、教师与专家互动培训,注重教师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密切联系;让教师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做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再次学校要铸就自身特色,营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从片面的“做大做强”的奋斗目标中解放出来。学校要充分发掘学校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有特长的教师。特色的铸就,不仅需要历史底蕴的“铺垫”,更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坚持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开拓创新,不断赋予特色新的内涵和丰厚的底蕴。

四、实事求是,夯实新课程改革

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科学处理好新旧课程观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的目标与起点的关系、新课程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等,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首先,我们要学习和深入理解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学习的创造力、潜能和天赋得以发挥;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教材观;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和中介;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构建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活动观,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应是知识的自主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促进师生共发展的一个途径。通过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师论坛,让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实践新理念,探索新课程新。

其次,我们要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时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对原有课程要合理“扬弃”,不能因为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摒弃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因为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忽视“知识与能力”,而要兼顾“二维”、多维发展等;不能因为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性,而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培养。同时,课程改革是一次机遇,它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设了一个平台,我们要通过人性的校本教研,提升教师,发展学生。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是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借助同行的智慧,理清头绪、消除困惑,找到科学的应对策略,解决现存的问题。教师在这过程中,激活了教学智慧,树立了开放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并学会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