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思考
时间:2022-10-15 10:04:00
导语:学校道德教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主要论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忽视的三方面的原因和五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和五大表现。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由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这一曲折发展过程,提出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60年代以来,不约而同地把学校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些国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矛盾加剧,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犯罪年龄越来越小这一状况,更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自6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研究,成了人文社会科学普遍关注的热点,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为什么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会出现由冷向热的回归转化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及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就我国如何从中获得某种理性思考提出几点意见。
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由盛走向衰落的原因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它经历了由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而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急剧的衰变呢?其内在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1、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各教派纷争,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在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宗教教育,并把它看作为国家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例如,美、英、法等国的学校,大都由教会控制,道德教育从初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宗教道德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各教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蹶不振。
2、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地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固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观产生了怀疑、批评和否定。
3、工业化步伐加快给人们道德价值带来冲击。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怀疑。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促使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兴起、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宗教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在不断地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但还没有发展到旧的道德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在这种旧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权威性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在所难免地被当局所忽视以至走向衰弱。
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走向衰落的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道德课程设置上,与实际相联系的道德课慢慢地演变为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道德学课,老师只讲解或澄清道德概念的含义,分析道德推理的逻辑顺序,比较各种伦理道德体系,而不涉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规范伦理学及道德教育课变成了元伦理学课。
二是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公民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不再受重视,取而代之的是与谋求职业有关的职业教育课和职业训练。例如,美国的许多学者提出,美国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因此不可能教授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只能传授谋求职业的普遍就业观。
三是在校规校纪上,学校对于纪律、规则不再那么强调,校长和教授对于学生的言行不再过问,学生的品行不再评定,教授们只对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负责。
四是在教师的选聘上,不再强调个人的品德与宗教信仰,更多地是考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
五是在学校的管理上,学校领导名义上负责学生的道德与行为问题,而实际上将注意力放在一些非道德领域的日常事务上。上述五方面问题的出现,使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品德培养与专业学习第一次被分开来而出现了“两张皮”的状况。因而导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完全停止了道德教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从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为什么在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其重要的原因是:
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不协调性所带来的反思。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而道德教育严重滞后的现象,这种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极不协调的畸形现象,引起了西方主要发达国的忧虑。本世纪50年代,由于受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震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朝野认识到国家面临着科技教育的危机,因而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制定了《国家教育法》,把数学、外语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而道德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是: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人们的精神面貌却在走下坡路,道德堕落的现象日益增加,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更是每况愈下。据美国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大多数研究生入学的主要动机是赚钱发财,扬名天下,统治他人,而为贡献社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种族关系的则寥寥无几。
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涉及道德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民权运动、女子权利运动、越战问题、环境保护等引起的社会动荡;一是出现了如贿赂、贫困、堕胎、吸毒、同性恋等尖锐的社会难题。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到道德与价值的问题,它要求每一个公民对此作出判断、选择。但是,由于传统价值观的崩溃以及传统道德教育在各教育机构中的衰落,社会和个人已不可能拿出一整套明确、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去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这样就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一方面是社会公众在这种社会变化和道德困境前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社会公众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的迅速下降。在这种状况下,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回归学校主要表现为:
1、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还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全美会议,正式通过了乔治?布什总统签署的《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和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美国原联邦教育部部长贝内特**年4月在向原总统里根递交的5年来教育改革的总结报告也强调指出,为了使学生“增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和“勤奋学习”等三个方面取得显著改进。
近几年,美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这一决定是针对美国学生“道德真空”状况作出的。美国全国课程委员会主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约克大主教约翰?哈勃古博士强调:“把道德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年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是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日本文部省**年度教育白皮书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最近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学校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教授3个‘R’(即读、写和算)以外的东西。人们越来越要求教育工作者灌输一种被遗忘的基本东西???那就是品德。”波士顿大学伦理道德和品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凯文?瑞安说,如果品德教育运动失败了,“我预言这也就是公共教育的死亡。社会将不会忍受不涉及价值观念的教育。”瑞安先生还认为,学校进行品德教育,实际上是恢复公立学校传统的教学课程,“学校不仅仅是把一帮子人都管理起来的地方,学校是社会的中间地带,是教人如何彼此相处的地方。道德语言必须成为中心。”民意测验表明,瑞安先生的这种看法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年,盖洛普组织的调查让家长们回答公立学校是否应该教授价值观课程,49%的家长回答说应该教授;当家长们得知所教的内容???诸如勤奋、同情心和礼貌???时,得到支持更多,达到90%。
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许多专家教授还呼吁制定适应本国需要的学校德育教育计划。例如,美国先后制定了“品德计分计划”和“华盛顿品德教育伙伴计划”。在这些计划中,计划的制定人认为,要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诸如敬重他人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及义务这样一些公民道德问题上。同时,他们要求品德教育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从历史课到化学课都要突出诸如诚实、有责任心和守信用这样的品格。这些公民道德会帮助人们缩短意识形态方面的差距。为了使计划付诸实施并取得实效,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还拨出经费开办短期学习班,以帮助教师提高授课质量。参加短训班的教师认为这样做是绝对必要的,是提高教师道德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3、成立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和道德教育实验室。
美国的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圣母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等,都先后成立了道德教育、研究和实验机构,推动了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深入广泛地开展。美国在60年代后期,还把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道德心理分析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第1号项目来规划。在第1号规划中,关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课题就设了300件以上,其数量之多,大大超过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4、形形色色的道德教育理论学说问世。在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中,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论,包括生态伦理学、科学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学会关心教育哲学。第二类是社会本位德育理论,包括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德育论,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德育论和艾里克森等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德育论。第三类是个人本位德育理论,基于存在主义哲学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德育论,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上的德育论和基于认识结构心理学之上的德育论。
5、伦理道德成为各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课程中增设伦理道德课程已成为一种趋势。如在行政管理学院设置行政伦理学,讨论政治界的丑闻及其涉及的道德价值观;在商学院设置商业伦理学,讨论商业活动中的欺诈问题;在医学院中设置医学伦理学,讨论诸如安乐死、堕胎、试管婴儿和用病人进行医学试验等问题;在新闻学院中设置新闻伦理学,讨论新闻中虚假报道问题;在法学院设置法律伦理学,讨论如水门事件等法律道德问题。据统计,1977?1978年,全美的623所大学开设了2757种伦理课程。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会达成协议,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务必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方能进入律师界工作。商业协会规定,商学院必须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为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为了提高授课质量,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如制订和实施学生道德行为规则和标准;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改善大学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气氛等。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他们把培养“责任公民”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80年代末,美英德等西方国家的学校在通过废除体罚制度的同时,相应地增加了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量,引进了《文明公民概论》、《法制》等新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各种道德品性。
三、西方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给我们提出的理性思考
1、要坚定不移地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从国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决不是只有我们国家。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经济和教育非常发达而社会情况又很不相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像美、英、日、德、法等国家在制订本国教育改革计划时,都把学校道德教育提高到了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种不约而同地把学校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的发展趋势,决不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偶然巧合,也不是出于某一领导人的个人意愿或某个国家的特殊需要,而是充分体现了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对此,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一定要遵照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当然,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注意区分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不同道德观。我们要坚持和倡导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其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2、树立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在教育观念上,要改变那种为教育而教育的价值观念,树立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获得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包括道德教育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环境、效果研究等等。这些内涵的根本标准是什么,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符合某种条条框框或先验的规定准则为取舍,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这种教育价值观出发,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我国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研究变化了的时代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从中寻找未来学校道德教育的起点,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开放、灵活、和谐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体系。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开放、灵活、和谐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体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其具体内容是:(1)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历史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3)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5)人生观教育。包括人生价值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人生态度教育。(6)道德品质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7)学风教育。包括学习目的教育、治学态度教育。(8)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态度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教育。(9)审美教育。包括审美观念教育、审美情趣教育、审美能力培养。(10)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3、坚持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的无层次性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的普遍性问题。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包括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对象的层次性。这是因道德教育对象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层次。例如小学、中学、大学(包括研究生)就是根据文化程度不同而划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这就要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做到小学、中学、大学(含研究生)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界定要分明,力求分级施教,克服以不同层次为本位,追求本层次的完整,导致整体上的错位、越位或不到位的现象。做到各层次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德育内容规范化,德育方法科学化,德育操作形式具体化。从整体上体现层次的特殊性、内容的连续性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二是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等,这些观点之间虽然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在教育的现实性上却是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区分的。比如在世界观教育过程中,由于各人的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具有高低不同的道德境界。因而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从现实社会的状况看,人们的道德境界,大致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道德境界是大公无私、毫无利己、专门利人、舍己为人,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境界。第二级道德境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和集体的利益,这是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中大多数人民群众可以达到和应该达到这一道德境界。第三级道德境界是自私自利,一事当先先为自己打算。这是小生产的个人主义,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少数后进分子正处在这种道德境界中。第四级道德境界是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针对上述四种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在世界观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4、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强化学校的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影响,同时,它对学校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为了确实抓好学校道德教育这一工程,必须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采取强制性手段,保证校内道德教育课按计划时数授课。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的痛苦周折和探索,终于不约而同地明确规定学校必须专门设置道德教育课,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相比之下,我国教育界有的领导则对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排不上课,对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不予重视,不按教学计划执行。为了保证教学时间和效果,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使道德教育这个“软”任务真正“硬”起来。
二是要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社会、家庭和学校要紧密协作。但是,现实的状况是:教育部门在鼓吹社会教育,党政部门在呼吁社会教育,社会团体在敷衍社会教育,大家都在糊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要改变校内校外教育相脱节这一现象,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行政出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作参谋或助手,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强大的道德教育氛围。
三是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考评制度。道德教育考评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可以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道德教育评估应以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和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按照思想、政治、品德的分项内容及其标准进行考评。道德教育考评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力求客观公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