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问题研报告
时间:2022-10-13 05:19:00
导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近期,我们对新农村进行了调研,认真检查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成立了由乡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依据乡情,制定了《哈拉布拉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对每个行政村都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投资160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合30万元)加强水利建设(具体项目:清淤渠道45公里,维修桥、涵、闸53个,新建桥、涵、闸20个、新建防渗渠1.8公里,完成了跃进渠400米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加快经济调整步伐,**年新增经济林1994.6亩,经济林总面积达到7600亩,万寿菊种植面积达到1400亩。三是利用协会、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狠抓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的培训工程。四是通过牲畜品种改良工作,良种牛的推广率进一步提高。五是草场得到进一步的建设和保护,**年争取资金250万元对57.2万亩草场进行了围栏。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农牧民增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我们的努力下,**年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309元,主要增收渠道:一是扶持特色种植业,实现人均增收6元。二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人均增收102元。三是狠抓畜牧业生产,实现人均增收24元。四是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人均增收173元。扣除因天气干旱,局部农作物受灾减产,减收的6元,共计309元。
不断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使广大农牧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一是加大扶贫力度,**年确定了42户贫困户脱贫计划,目前已基本完成脱贫。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建档立卡,登记的95名贫困劳动力中,有75名贫困劳动力在结对子单位和干部的组织引导下,在乡内从事农活、放牧、建筑、保姆等工作。积极对贫困户进行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450人次。在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中,为贫困户解决房屋木材折合资金3万元,向县直帮扶单位争取5000元,解决了3个贫困户建房资金缺口问题。二是抓好教育、计生、卫生工作,改善人民生活。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5727人,平均参合率为78%。三是认真做好优抚、救灾、救济和助残工作,发放低保金2.1万元,优抚救济金3.9万元,发放临时救济金1.6万元,投入助残资金1.1万元,发放救灾粮1.6万公斤,衣物523件,电视25台。
通过建立村规民约、开展平安创建、文体活动等形式,促进乡风文明:一是在由村民全程参与,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既增强了村规民约的约束力,也提高了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二是开展平安创建,促进乡风文明。全年申报州级安全文明单位7个,“电力设施保护模范乡镇”1个,“无毒单位”13个,民族团结模范单位5个。三是我们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为契机,投入经费20余万元改善农村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健身周活动期间,直接参加健身的群众达86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0%以上,被自治区评为全民健身活动优秀单位单位。以开展社火、基层组织建设杯文艺汇演为重点,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农民文化艺术队上街演出,其中六村的节目管弦乐合奏被推荐到州上参加演出。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
开展“三清”“四化”(清垃圾、清路障、清柴草堆和粪堆,亮化、绿化、美化、净经)工作,实现村容整洁:一是我们坚持科学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了27公里道路的硬化,对7公里牧道进行了维修,投资43.3万元完成了自来水改水,223套抗震安居房竣工。二是占地总面积为446.88平方米的乡文化活动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大力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哈拉布拉村新建了301.26平方米的办公室,阿克俄依村对办公驻地进行了建设。阿克托汗村对办公驻地地坪进行了修整和绿化。
强化村务公开,坚持一事一议,努力实现管理民主:实行了村帐民理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各村不再设专职会计,只设一名报帐员,钱由村支配,乡核算中心负责监督、约束,定期进行村务公开。在村里各项重大事项决定过程中,严格坚持一事一议制度,宣传引导村民代表正确行使权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主要是由于政策性制约,税费改革以后,“三提五统”取消,村级组织赖以生存的财路断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其次是经济发展空间不大,受交通、资源、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村级企业少,村里既无资金也无资产进行新农村建设。第三,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甚至有部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
(二)农牧民增收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牧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牧业基础条件差,农牧民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牧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是部分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增加了农牧民的生产成本,抵消了农产品价格回升及支农政策给农牧民带来的实惠。另外,受自然灾害影响,农牧民因灾返贫现象仍然存在。二是通过工资性收入增收难。近两年,我们十分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但由于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大多数人仍从事低收入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单靠增加劳动力转移数量增收空间已经不大。三是政策性增收难。虽然国家取消了农牧业税,良种补贴、农机购买补贴和粮食补贴等政策提高农牧民种田积极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提高了农牧民收入,但农牧民依靠政策进一步增收的空间缩小。四是农牧民整体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村牧区发展,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导致矛盾进一步恶化。
(四)一事一议开展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税费改革后,没有向农民收费项目,办公益事业全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一事一议”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尽力完善。
三、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继续加大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申报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项目,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继续推进道路建设。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4、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 上一篇:领导工作中难点思考
- 下一篇:村级干部队伍现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