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关系处理思考
时间:2022-10-12 03:01:00
导语:科学发展关系处理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使人与物的发展得到和谐统一。发展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回答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唯物史观认为,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发展是人类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和社会环境。由于人们对主体和客体在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不同,客观上也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物为中心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包括极端的环境保护和单一的经济增长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它要么认为环境是完全不可改造和利用的,要么把发展过程简单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以人为价值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人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将无从谈起。发展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人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物的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物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主体即人的发展,发展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得到和谐统一。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是统一的。没有眼前利益的逐步实现,就没有长远利益的最终实现。同时,没有长远利益的真正实现就没有持久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这种辩证关系不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律,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发展观强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它认为,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要有利于明天的发展,今天的发展要为明天的发展打基础。只有这样,历史才能进步,文明才能传承,发展才能持续。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眼前经济的增长,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结果是影响了下代人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娄底作为一个能源原材料基地,经过长期对地下资源的开采,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辩证地处理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生态的保护;既要考虑增长的需要,又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发展的收益,又要考虑付出的成本;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得到和谐统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物质财富,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发展来平衡别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发展还包含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也为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社会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不安。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要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转变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真正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使社会稳定与发展得到和谐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党现行分配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强调效率优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强调兼顾公平,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在分配问题上,只考虑公平,不讲效率,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只考虑效率,又会过分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仍是我们重要的目标。否则,即使“蛋糕”分得再公平合理,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公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效率优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并不是把“兼顾公平”理解成可有可无,或者是以提高效率为理由牺牲公平。事实上,如果收入差距过大,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很难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经济的增长就会受到处于相对贫困地位的人群的抵触,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社会冲突。在这方面,拉美国家是有深刻教训的,在上世纪80—9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虽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70%,但由于贫富差距过大,频发经济社会危机,发展严重受挫,被人们称为“拉美陷阱”。可见,贫富悬殊,差距拉得过大不但会影响效率,甚至会酿成严重危机。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一是共同发展。就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正常关系不是谁先富谁后富,而应当是共同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带动。二是共同分享。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不仅要关心经济增长,更要关心这种增长能否使包括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共享,使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三是共同富裕。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发展极不平衡,要求各地达到共同富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共同富裕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目标而不懈追求。
- 上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思考
- 下一篇:新时期党建理论报告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