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思考

时间:2022-10-11 10:31:00

导语: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思考

按照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我县承担“公推公选领导干部试点工作。根据开鲁县实际,经县委研究决定,采取“公推公选”的方式,选任2名35岁以下镇长。“公推公选”工作从**年2月27日开始,到3月20日已圆满结束,最终从符合报名条件的36人精选出2名镇长人选。目前,2名人选已分别被提名为建华镇、麦新镇镇长候选人。

一、方法步骤

1、公告,公布报名条件,组织资格审查。报名条件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任实职正科级或任实职副科级职务满2年以上的党员干部。经过资格审查,从报名者中确认符合条件的共计36人。

2、理论测试。理论测试内容不划定范围,不指定参考书目。为了体现公平竞争,从县外聘请专业人员组成命题组,负责理论测试命题。根据理论测试成绩,按公选名额的1:8的比例确定18人(后4名理论测试成绩并列)作为个人陈述和第一次推荐人选。测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只作为进入下一轮竞争的“通行证”。

3、个人陈述、第一次推荐。召开由县级领导干部、镇场和县直部门正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群众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公开推荐大会,进入个人陈述和第一次推荐人选每人做作3分钟以内的个人经历和工作业绩陈述。参加推荐会议的人员根据陈述者的平时表现和临场发挥情况,按公选名额的1:5的比例进行推荐。根据推荐结果,确定11名(后两名并列)进入调研阶段人选。

4、调查研究。根据个人陈述、第一次推荐结果,采取封闭管理的方式,组织前10名的考生深入开鲁县东风镇进行题为“镇政府如何引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调研,时间为1天。调研过程为:

一是召开由镇班子成员、环节干部、站所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座谈会。镇党委书记围绕调研课题做中心发言,其他与会人员即席发言。发言人数5—10人。考生可以在座谈会上询问有关情况,时间为2小时左右。

二是选择2个嘎查村,组织考生到嘎查村进行调研。召开两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支部书记围绕调研课题进行中心发言。考生可以在座谈会上询问有关情况,时间为1小时左右。把考生编为两组,分别深入3—4户农户家中自行调研。时间为2小时左右。

三是召开县直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考生可以在座谈会上询问有关情况,时间为1.5小时左右。

调研结束后,采取封闭方式撰写调研报告。封闭时间截止到调研陈述、面试前。

5、调研陈述、面试。组建调研陈述、面试评委会,评委由9人组成。召开由县委委员、县处级领导、县直涉农及综合部门、镇场主要领导共计58人和面试评委参加的调研陈述、面试,推荐会议。进入调研阶段的考生,通过抓阄按顺序做不超过10分钟的调研陈述,在8分钟之内回答两道公共面试题。由评委会对考生进行打分,满分为30分。参加会议的推荐人员根据考生的表现,按公选名额1:3的比例推荐,推荐满票的计30分,未满票按得票比例计分。

6、组织考察。根据调研陈述、面试和第二次推荐结果,按成绩确定前6名考生进入考察范围。在考察过程时,严把民主推荐关,推荐票低于40%的不做为民主测评对象,民主测评满意度低于80%的不做为考察对象。通过组织考察,把民主测评结果划分为四个档次,优秀的占100%,称职的占85%,基本称职的占70%,不称职的占50%,量化出每个考察对象的分数,并且把考察组对每个考察对象的综合评价意见和使用建议进行量化,与调研陈述、面试,第二次推荐结果累计计算出每个考生的最终成绩,提请领导小组进行研究,确定前四名的为公推公选镇长预备人选,向县委常委会汇报。

7、人选的确定。县委常委会根据公推公选结果,对拟提拔的四名人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初步人选所任的岗位,常委会票决拟向全委会提请差额票决。全委会根据常委会提供的情况,对拟任用人选进行差额票决,最终确定任用人选。

二、工作成效

1、用实绩做门槛,对“考试专业户”说“不”。为把高分低能的“考试专业户”挡在门外,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明确规定理论测试成绩和第一次公开推荐结果只作为进入下一环节的资格,不将理论测试成绩和第一次公开推荐结果计入总成绩,打破过去理论测试成绩占决定性因素的弊端,使所有进入陈述、个人推荐阶段的考生,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变组织推荐为主为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和组织任用相结合,为干部成长、群众更好地行使参与权和选举权提供条件。另外,增加个人陈述、推荐和调研陈述程序,使过去对干部的单纯认识变为从新认识的双重选择,较好地实现了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结合,既坚持了干部选任条件不降低,又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新机遇。

2、以民意定取舍,凸显公论作用。以往的公开选拔中,民意大多是来自“自己人”的声音,也就是进入范围的考生所在系统内部的人员有民主测评,社会各层面与基层群众的意见无法充分表达。为提高公推公选工作群众的参与度与结果的公信度,这次我们特别注重了社会公论的作用,在第一次推荐时将民意构成细分为县级决策层、科级平行层、社会代表层、基层群众层四个层面,并切实做到根据民意定取舍。第一次个人陈述、推荐时,我们邀请28名县级领导,69名科级领导,19名各类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社区群众代表)参加推荐大会,充分发扬民主,按公选名额1:8的比例将理论测试进入前16名的考生进行当场推荐,按照公推公选名额1:5的比例确定进入调研、面试阶段考生,成功打破选人用人的方式,把决定权交给了参加推荐的人员。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封闭式选人为多阶层广泛参与的开放竞争式选人,提高了知人识人的准确性。

3、将考生置身舞台,实现选手与第二次推荐人员“面对面”。在群众最关注、最能体现选手综合素质的个人调研陈述、面试环节,外聘9名专家学者组成调研陈述、面试评委组的同时,还邀请县委委员、各方面代表58人,作为第二次推荐人员。以现场直播的形式,让选手德才展示全透明,与被推荐人选“面对面”,实现交流“零距离”。确保选手“人气指数”与现场的表现一致,保证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打破干部选任神秘化、封闭化的倾向,形成多层面广泛参与和监督的、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较好地防止和克服了用人腐败和不正之风。

4、由“两委”作决定,“用不用”和“怎么用”各有分工。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重新明确全委会和常委会在干部使用上的职能。在听取公推公选领导小组全面汇报后,由县委常委会按公选名额1:2的比例,根据考生综合素质安排合适的职位,解决“怎么用”的问题。按二取一的比例提交县委全委会进行票决。全委会听取公推公选工作情况汇报后,充分行使干部任用的决定权,对常委会提名的4名人选,按“公推公选”1:2的比例差额票决确定2名镇长人选,解决“用不用”的问题。对全委会和常委会职能分工进行细化这一做法,是党内民主集中制在干部工作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较好地解决了全委会职能虚化和常委会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三、问题及难点

1、“公推公选”领导干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的误区。一些领导干部对“公推公选”不理解。一些同志对“公推公选”的积极意义认识不深,把消极因素看得过重。有的还认为,公选在发扬民主上不应该有底线,越民主越好,不应在“公推公选”中设置条条框框来加以限制。

二是制度设计的欠缺。“公推公选”作为新生事物,普遍存在着科学、完备和系统性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域限制局限了人才,使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少,降低了“公推公选”质量;尽管在“公推公选”中普遍采取了组织考察、理论测试和调研陈述等方式对竞争者进行水平测试,但仍然存在理论测试内容是否科学、调研陈述内容是否被竞选者事前请人写好背熟等等不确定因素。

三是消极现象的伴生。“公推公选”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消极现象。主要表现在:少数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把公推公选视为升迁的“快速信道”,以致“一心只读应考书”,工作得过且过;少数干部工作不敢斗硬,由于怕丢选票,不愿意直接做得罪人的事;由于公推公选工作普遍设置年龄、任职年限等限制,致使少数干部认为在政治上没有奔头,因而消极怠工。

此外,相对于组织选任而言,“公推公选”牵涉人力、物力较大,也是比较集中的问题。

2、“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存在的难点。

一是“公推公选”与党组织调配人才资源的矛盾。由于“公推公选”的民主选择余地和结果不确定性增大,从而给组织上有序推进干部交流、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和优化班子的素质、性格结构带来了较大难度。

二是从党政系统外选拔人才与现行人事制度的矛盾。能否打破身份的限制,允许各行业优秀人才报名参选,有效调动各阶层人员的政治参与热情、改善班子知识构成。

总之,“公推公选”可以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形式和主体形式。推广公选方式并不意味着现行的传统选任方式完全过时了,都要取而代之由公选方式产生,而应该互促互补地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