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组织先进性思考

时间:2022-10-10 09:20:00

导语:农村党组织先进性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党组织先进性思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鼓舞下,广大农民群众信心满怀,做为最基层的农村党组织责任重大。如何保持村级党组织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近期,我们组织一些涉农部门单位深入全县部分乡镇村,通过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与农民交谈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到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通过调研,我们也对农村党组织如何保持先进性有了新的认识。

一、目前我县部分农村党组织不能体现先进性的原因

农村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初发源地,经过这二十几年的发展,虽然较以前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与城市发展相比较差距却越来越大。**县作为一个农业贫困县,去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是1487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差了近3000元,较全省的农民人均收入将近低了600元,不到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50%。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就成为最紧迫的任务,这也就要求作为最基层的村级党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带头作用,带领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可是就目前而言,农村党组织的现状让我们感到,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距离,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民收入的重心转移,致使村级党组织的作用无处发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农民现在主要的收入来源不是依靠种地,而是转向劳务输出等其他方面。杨家沟镇罗硷村农民窦宏伟今年38岁,去年在煤矿打工,收入将近3.6万元,家里种地收入1000元左右,一年除了生活所需外,孩子上初中,吃在家里,学杂费不用交。他告诉我们,现在打工好好挣点钱,等将来孩子上大学用,家里吃喝老婆种地那点护住就行,将来孩子有出息了,不要再扛老镢头。我们算了一笔账,杨家沟全镇农民一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占劳动力总数的近90%,仅劳务输出一项收入就占农民总收入的近75%,而种地对农民来说,如果老天帮忙,好一点的一年到头也就收入3000多块。**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统计情况表明,农民收入的来源中,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占了不到30%,而仅劳务输一项给农村带来的经济收入却占总收入的将近60%。这对于一个农业县来说,意味着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农民不是依靠种地来获得主要的经济收入。所以,他们活动的范围就由原来在本村务农转向了外地打工,一年四季主要是在外面,这对村党组织管理而言,造成了无人可管的状况,说白了也就只管一支“3860部队”。

2、村集体经济积累可怜,欠债严重,致使村党组织的各项工作无法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一个村来说,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欠债太大,就会导致村党组织这个上层建筑的战斗力、凝聚力衰弱,影响村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去年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县396个行政村中,负债村数有256个,负债总额达1280万元之多,最高负债近50万,无村集体积累的村有367个,无集体收入的村有256个,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村有144个。姬岔乡毕家渠村党支部书记向我们介绍说,在90年代初,他们村集体还有点经济积累,村民们有事也找大队解决,到后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土地主要靠婆姨娃娃和老人种,各家连各家的事都忙不过来,集体的承包地和一些果园等,根本没人承包,队里一分钱也收不回来,再加上我们修了两条路,现在村集体欠债近14万,我这个书记都没人敢当,而自己主要工作就是多争点资金、跑点项目,尽快把欠债还上。说实话,压上这么一屁股债太让人头痛了,我们现在说话都没什么威力了,支部的号召力也远不如从前了,村里的各项工作搞起来困难重重。

3、村“两委”关系不协调,致使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难以形成。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计划体制时期的过度集权的方式和运行机制。在农村这种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权力中心的不稳定性上,长期以来党组织说了算,权力在党支部的情况,在此时受到了挑战,出现了“两个一把手”的矛盾。去年以来,通过换届工作的进行,全县符合换届条件的374个村,有369个进行了支部换届,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整体状况有了改善,村党组织成员的平均年龄降了4岁,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但部分村子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很深,问题很复杂,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在工作中容易形成“两张皮”现象从根本上一时还难以解决,村“两委”相互拆台、相互扯皮、矛盾不断。我们到正准备进行换届的桥河岔乡远志山村进行调查发现,这个以发展庭园经济闻名乡里的村子,在近两三年的时间里,却是问题重重,村“两委”关系紧张,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村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得不明显,得不到村民的认同;二是村委会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了领导地位,漠视党支部的领导;三是对村里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村“两委”难以形成一致意见,比如欠债与还债的问题;四是家族派性严重,使村“两委”班子在选举之初就动机不纯,所以,导致了日后产生矛盾的必然性。

4、村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致使“火车头”的作用难以发挥。老百姓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群众要致富、全靠党支部”。这集中反映了村党支部的重要作用,而作为村党组织的“一把手”来讲,能力素质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雁无头不成群”。可是分析我县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状况,还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偏大,没有精力工作。全县现有的388名村支书中,60岁以上的有52名,占13.4%,其中年龄最大的达到75岁,应该到了倚养天年的时候了,可是还在为群众服务,工作起来精力自然不得来,有心无力。二是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工作。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村支部书记有298名,占村支部书记总数的76.8%,其中有一部分是文盲、半文盲,能力素质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工作方法单一,难以取得成效。相当一部分村支部书记认为,“做好农村工作,要么靠威信,要么靠悍性”。工作起来不讲究方式方法,“一个调调唱到北”,认准一条路走下去,从来不会转个弯,更谈不上科学的方法。

5、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不强,致使典型示范作用无从谈起。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个体,而党组织是整体,整体的先进性只是通过个体来体现。如果党员的素质高、本领强、做出的业绩大,党组织的先进性就体现的明显。而对于村级党组织的先进性则体现在广大农村党员的身上,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党员要充分发挥“双带”作用,“要带头致富、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通过调查发现,在这方面我县的党员队伍还做得不够,一方面是思想意识和党性观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村支部的组织调动能力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党员自身能力不强的问题。从全县7108名农村党员的情况来看,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不足1/3,从党员的年龄层次分布来看,以50岁以上的居多,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大多是初中毕业,尽管这两年发展一批年青致富能手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建设农村的新的力量,但数量还不足农村党员总数的10%,对于大多数党员而言,“双带”能力不强是个普遍性问题。所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很难体现。

6、先进性教育走形式,突出问题不解决,致使民主管理不能深入群众。部分村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思想跟不上形势,行动跟不上节奏,不重实效走形式,远离群众搞空架子。问题有几方面:一是关起门来搞活动,把先进性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不是放在群众最想解决的问题上,而是走过场上;二是工作不涉及实质性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列入工作范围,公开事项只是些皮毛小事;三是虽然经常与群众打交道,但从不深入群众,而是高高挂起,不征求群众意见,不关心群众生活,不理解群众疾苦。民主管理对群众来说就好比是空中楼阁,先进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无法实现。

二、结合实际、开拓创新,探索农村党组织保持先进性的新途径。

怎样保持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村党组织必须要做到思想上求解放,工作上求创新,管理上求民主,办事上求合法。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农村党组织保持先进性有以下几种途径。

1、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这些年来,印斗镇对岔村在发展经济,建设生态家园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114元,实现了“三个文明”齐跨越。他们的做法是围绕“科学发展兴村、优势产业富民”这个基本思路,实现“三个到位”:一是把握政策到位。“政策好比照路灯、提在手里才放心”,只有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解了,工作起来才有思路,有方向。对此,对岔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员进行学习,要求党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村里为每一名村干部订了报纸,便于及时了解方针政策和市场动态。二是发展规划到位。坚持以“建设生态家园”为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争实现整体效益明显提升。具体做法是:第一、实施“一池三改”、建设美好家园,第二、培植养猪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第三、种植科技作物,培育新型产业,第四、实施退耕还林、打造绿水青山。三是组织协调到位。比如说,村民们发现养猪能挣钱,村支部就组织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在村里养猪有了一定规模后,村支部及时组织成立了养猪协会,由支部负责协调企业与协会的关系,做好饲料的供应和技术等问题,协会具体负责防疫和销售工作,通过支部+协会+企业的模式,使各方都受益,农民得实惠。

2、立足本地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当务之急,农村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壮大村级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这也是体现村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但是每个村的情况不一样,这就要求村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结合各自的特点,立足本地的优势,不断调整产业布局,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银州镇孟岔村几年来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了以红枣为主导产业的农产品规模经营,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富裕了村里百姓。他们的做法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经营。通过对村民个人撂荒地的整合,采取竞标的方式让个人承包经营,村民们以土地入股进行分红,增加了土地效益,壮大了村集体积累。二是因势利导,调整产业布局。在将土地承包给个人进行集中管理,形成红枣产业的规模化经营的同时,村里围绕红枣这个主导产业,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发展配套产业。三是因时而动,开拓市场前景。村里成立了经济合作组织,树木种植养护有专人负责,产品的销售有专人负责,市场上一有风欢草动,马上能够做出调整。四是因质求生,形成品牌效益。通过树精品、打造名牌,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

3、加强对村干部和党员的管理,创新活动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要体现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村干部和党员的先进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村干部和党员真正在发展农村经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村党组织的先进性才能最终得到体现。(1)、村党组织要加强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的建设,通过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从解决能力素质入手,进行“四种培训”,一是从解决如何开展工作入手,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二是从解决“双带”能力不强入手,加强对党员的培训;三是从解决劳动技能缺乏入手,加强对年青致富能手的培训。四是从解决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入手,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培训。(2)、坚持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标准,大力发展青年致富能手入党。高渠乡陈家沟村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三三制”模式,即“三推”,一是由群众推评出村里的优秀青年,二是由党员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三是由党支部推举为重点培养对象;“三到位”,群众认识到位,支部党员考察到位,入党积极分子汇报到位。使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同时也解决了村班子后继无人的问题。(3)创新党员“主题活动”,在已经开展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双带”致富工程等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好的平台。陈家沟村通过实行“一阵地三联系”活动,使党员的老有所为,少有所学,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4、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工作规范运行。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党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党组织的建设比较薄弱,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千头万绪。所以在农村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经达到7000万,而农民党员就占了1/3,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没有全国党员的先进性。如何在农村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认为,村党组织要做到“五个一”:即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服务一个大局,就是服务农民这个大局;建立一项制度,就是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构筑一个阵地,就是党员活动室这一主阵地;形成一种氛围,就是人们之间和谐共处,社会秩序井然。要求村党支部一班人要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观念,推动依法治村。要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一方面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形成用制度规范村务、保障民权、维护稳定的新机制,促进工作的规范运行。

5、实施民主管理,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村。农村党组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水平的加强,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利于搞好村里各项工作,是村级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予以加强。(1)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是民主管理的关键环节。要以化解村级财务为出发点,理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获得群众的信任。(2)加强对村务的公开,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一是细化村务公开的内容,二是保证村务公开的时间,三是完善村务公开的程序,四是建立村务公开的阵地。(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民主管理的有效保证。一是要建立农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倡导文明新风;三是要切实做好对“五保户”和生活困难群众的服务,用真情感动群众,用真心对待群众,用行动来体现党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