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任监督思考

时间:2022-10-09 03:58:00

导语:干部选任监督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干部选任监督思考

加强对干部任用酝酿和讨论决定环节的监督是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的关键。如何高标准、高质量地解决好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中监督的问题,是干部工作监督亟待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充分认识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的重要性

能否把干部选准选好,关键看酝酿的质量和讨论决定过程中能否正确运用酝酿成果,因此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是在用人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酝酿和讨论决定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两个重要环节。对酝酿过程的监督就是为了做到凡是提交党委(党组)讨论的重大人事任免,都必须经过充分地酝酿,而且在酝酿过程中,每位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行为是自觉自愿的,不受外来压力所致。通过酝酿,在比较鉴别、在反复中寻求干部任用决策的最佳预案,从而保证党委(党组)的干部任用决策来自实践、来自群众,又能被群众所接受。对讨论决定过程的监督,就是为了确保在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必须经过充分讨论,实行一人一票制进行表决,或实行票决制,防止“个人说了算”,从而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正确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酝酿的过程和讨论决定过程的监督本身就是发扬党内民主的过程,就是让群众参与的过程。

2、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监督是有效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近年来,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上采取了不少遏制用人不正之风的好措施,成效是显著的。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仍有不和谐的音符,这主要体现在干部的任用酝酿和讨论决定这个环节中。由于没有按《条例》规定的程序办理,有的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没有经过考察、酝酿环节,搞临时动议,直接上会讨论决定;还有的地方在讨论任用干部时,由于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决定代替了集体讨论决定,使得一些素质不高的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更有甚者,由于买官卖官,有的地方直接以领导圈阅的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造成有些人刚刚走上领导岗位就出问题,用错了人,用了坏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这种情况属于个别,但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却极大,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要保证选准人用好人,使新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真正都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干部腐败现象发生,就必须加强对选拔任用干部环节特别是酝酿和讨论决定的监督,以此来规范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选用干部的行为,对不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追究惩戒,这既有利于事后监督,更有利于事前防范,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3、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是确保选人用人质量、防止用人失察失误的重要保证。

酝酿是正确识别和任用干部的必要环节,它是用人决定作出之前不可或缺的过程。用人前是否进行充分的酝酿,直接关系到用人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就决定了用人主体在用人前,对拟用对象必须要有一个慎重的和较为全面的识别和酝酿过程,而不能为了图省事随意减免这一环节。只有经过充分酝酿,才能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拟用对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尽可能了解到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才能在诸多侯选对象中通过比较甄别而作出准确的人选定位;而讨论决定是干部任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果讨论决定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运用酝酿的成果,选拔上来的干部,就能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用人失察失误。因此,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的监督实质上就是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酝酿讨论,防止由个人或少数人匆忙作出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选人用人质量,把人选准选好。

二、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的基本思路

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对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的监督应包括监督的主体、客体和监督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

1、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监督的主体

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监督的主体,即“由谁来监督”的问题。根据《条例》的规定,它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党委(党组)及其成员;第二类是党委组织部门的干部调查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第三类是纪检(监察)机关的相应部门及其从事监督工作的人员。

2、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监督的客体

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监督的客体,即“监督谁”的问题,它主要有两大类:一大类是对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具有建议、干预、影响权力的相关组织和部门;另一类是对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有建议和表决权力的相关责任人员。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监督对象的重点是各级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和责任人;讨论决定过程监督对象的重点是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一把手”。

3、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监督的主要内容

⑴标准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看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是否严格执行党的干部方针政策,是否真正按照党的“四化”方针和德才标准酝酿和讨论决定干部,这主要看两条:一条是看被酝酿选拔对象的政治素质,看是否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党性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能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为党为人民工作。另一条看实绩,看有没有领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能否在自己领导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二是看是否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资格和条件酝酿选拔干部。《条例》是我们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依据,干部的任用酝酿、讨论决定也必须以《条例》为指针,不能脱离《条例》的规定和要求随心所欲的选干部,这是不符合干部选拔任用规律的。《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和第七条规定的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应当具备的七项资格条件都是各级党委(党组)酝酿、讨论决定干部的最基本的标准。

⑵范围监督。酝酿的范围不能过窄,过窄了难以了解干部的全部工作和全部历史。当然也不是越宽越好。对党政领导干部人选的酝酿应在本级党委领导成员、本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主要领导成员中进行。对党外领导成员的人选,酝酿还应在派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的代表中进行。对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征求分管领导意见。对地方政府组成人员人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人选,征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成员意见。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事先应征求协管方的意见。对于重要岗位和有争议的人选,除在上述范围内酝酿外,还应在更大的范围内听取和征求意见。这些是对酝酿范围最基本的要求。讨论决定干部任用也是有范围的,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干部,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任用建议,不能超越权限使用干部,对越权任免干部的,必须按《条例》的规定坚决查处。

⑶程序监督。主要是看干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是否严格按《条例》规定的程序来操作。酝酿是在本级党委确定人选对象、决定提请上级党委考察之前这个时间区段进行的,或者是在本级党委已作考察,决定呈报上级党委讨论之前这个时间区段进行的。主要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基层党组织的酝酿。基层组织在讨论决定呈报干部任免事项之前,由党组织负责人征求上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战线工委的意见,并在本级党组织成员中个别征求意见,进行酝酿,基本达成共识后再提交会议讨论。另一个层次是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之前的酝酿,基本程序是:一是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分管干部的领导酝酿。即在提交部长办公会讨论之前由分管干部的副部长征求上级分管领导对所分管单位拟选拔对象的意见。其中,政府组成人员人选、人民法院主要领导成员人选、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人选、人大常委会内设机构干部的任用,必须征求人大常委会党组主要领导的意见,政协内设机构干部的任用应听取政协党组主要领导的意见。二是部长办公会酝酿。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将分管干部副部长征求的意见和干部考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部任用初步方案。三是分管干部的副书记酝酿。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向党委(党组)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汇报考察、征求意见及人事安排的初步方案,进一步酝酿。四是书记办公会酝酿。征求各位书记对拟提拔对象的任用意见,根据书记办公会的酝酿意见,形成向党委(党组)会议汇报的方案。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是党委(党组)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成员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介绍对领导干部人选的考察情况;二是参加会议人员进行讨论;三是以党委(党组)应到会领导成员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四是对作出任免决定的干部,由党委(党组)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

⑷民主集中制监督。选用干部的酝酿过程,实际就是民主与集中的结合,没有民主,酝酿就会浮在上面,坐而论道,就很难听到对拟用对象有见地、有份量的意见和建议。没有正确的集中,党委(党组)对各种各样的意见就难以综合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抽象,形成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决断。因此,在干部酝酿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民主集中制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辨证统一,才能把真正有用之才选拔出来。在干部讨论决定过程中也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特别是领导班子的党政“一把手”要带头贯彻好民主集中制,要严格按程序办事,组织并支持党委其他成员及组织部门履行职责,最后要慎重决策,对任免决定负总责。其他党委成员要客观地发表个人意见,不随波逐流,不被多数人或“一把手”的意见所左右;如对拟任用干部情况不了解,可不发表意见或投弃权票,决不能有赞成多数人意见或赞成“一把手”意见的态度。

⑸质量监督。衡量酝酿效果的质量,重要的是看是否符合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酝酿的目的在于把人选准选好,选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干部。为此,需要酝酿的参与者按照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勇于实事求是,大胆说真话、道实情,对酝酿人选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决不能离开全局的需要、整体的利益来酝酿,搞“各取所需,各自为政”。对自己喜欢的拟用人选就说好,即使不好也说好;对自己不喜欢的拟用人选就说不好,即使好也不好,这实际是离开党内生活的基本原则来酝酿,搞以我为中心,以人划线,犯自由主义,对这样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对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的监督主要是看党委(党组)常委到会人员是否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到会成员对任免事项是否充分发表意见,并表明了同意、不同意或缓议等明确态度。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时,是否作到暂缓作出决定。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是否及时查清等。

三、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监督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监督客体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过程监督的客体,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酝酿选拔干部。因此,要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受干扰,顺利开展,就必须加强对监督客体的监督,强化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这就需要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监督客体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认识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克服特权思想,认识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从而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增强自我约束意识。

2、健全制度,提高对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的权威性。

强化对干部选任的监督,必须靠制度。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监督工作。一是建立规范干部酝酿和讨论决定的工作细则和制度。对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的标准、范围、程序和坚持民主集中制等,做出界定和规范。二是建立按干部选任原则办事的制度。各级党委酝酿选拔干部时,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集体研究酝酿选拔干部,并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将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贯彻始终。三是要建立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工作的检查制度。上级党委(党组)、纪检机关及组织部门在做好自身监督工作的同时,要把对下级党委(党组)的干部酝酿、讨论决定工作情况的监督列为重要工作职责,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不仅要制定监督检查的实施办法,更要严格执行,做到有错必纠、有漏必查、执纪必严。四是建立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在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中,对违反组织原则,不按《条例》规定的程序酝酿选拔干部,导致用人失误的,要追究党委(党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3、严格措施,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的有效性。

对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工作的监督要有严格的考核和奖惩措施,要分清责任,强化考核,奖惩分明,狠抓落实,使之具有严肃性和威慑力。上级党委(党组)要把下级机关部门在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工作的绩效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公道正派、依法办事、敢于和善于监督的组织和个人,要根据所取得的成绩,按贡献大小,论功行赏。要注意发现、重用那些能出以公心、充分发挥监督职责的人。同时,对那些有监督职权而不敢监督或不愿监督、当和事佬、造成酝酿选拔干部不当的组织和个人,视其情节轻重和影响大小,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提高对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决定工作监督的有效性。

4、强化责任,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的准确性。

要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监督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监督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实行分级负责、一级管一级的办法,使各级党委(党组)、领导干部、组织部门及其干审机构、纪检(监察)机关相应部门既明确自己在干部监督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又要明确失职、渎职行为将受到的处罚,从而提高酝酿选拔干部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