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德建设交流

时间:2022-10-06 09:46:00

导语:个人品德建设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个人品德建设交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个人品德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表达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的,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人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是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我国在过去的道德建设实践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得较多,“个人品德”提得较少。其实,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意识。我们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不仅指集体的道德建设,同时也包含个人品德建设。

首先,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道德规范,其本质是重视他人的存在,重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企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协调人际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相对稳定。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并且使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觉养成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企业、保护环境的习惯,防止破坏和威胁社会公共生活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确保良好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态环境秩序。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包括人的尊严。我们每个人首先要自尊、自重,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强调个人品德建设,抓住了社会公德建设的根本,抓住了要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二,个人品德修养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也是一个人性格、学识和职业修养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现在很多行业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些单位和个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以次充好、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等等,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人员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平时轻视自己的人格,不用良好品德来约束自己,面对各种职业道德守则,仍我行我素,以个人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从而败坏了行业和单位的声誉。

第三,个人品德修养是树立家庭美德的基础。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家庭关系涵盖了长幼、夫妻、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宁与和谐,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我国近日评选的道德模范中“孝老爱亲”模范,就是践行家庭美德的杰出代表。家庭是每个人最温馨的精神港湾与情感归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的美满和谐有赖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悉心维护和构建,要求尊老爱幼,孝敬老人,夫妻和睦,互相帮助。如果有的成员缺乏个人品德修养,只从个人出发,无视家庭成员的感受,不尽家庭成员的义务,没有责任感,这个家庭就不得安宁、美满。

法律属于他律,带强制性;道德属于自律,带自觉性。道德是以每个人的自我约束为基础的。如果离开个人品德,其他三种道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是提高社会公德、加强职业道德和弘扬家庭美德,都离不开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不只是集体的人群,而主要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只有每个个体的品德提高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才能提高。

二、个人品德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

个人品德建设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既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个人美德,也包括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个人品质。良好的个人品德是由先进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

个人品德建设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的。古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首要内容,可见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党的历任领导人都是把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同对社会道德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同志一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公无私精神。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同志强调的五十四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谦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所有这些,都是个人品德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这次总书记强调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顺应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也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对不同的人,个人品德建设有着不同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具体要求;而对于一般公民,则要求个人品德同社会公共道德相适应。对于不同职业、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人,也有适应不同情况的不同要求。但是从普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非观念、正义感;要讲诚信、讲信誉,一诺千金: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职业操守方面,则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所有这些对个人品德的要求,都应该成为每个个体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个人品德建设必须在道德实践中实现

个人品德既是个人的行为,又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也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个人的自觉自省,一个是在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锻炼,并且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我国传统的道德约束,主要是强调不断地进行道德教育和规劝,靠自省的力量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使人们的道德保持在“至善”境界,这种传统有它的合理性。道德的约束力,带有预防性和针对性。我们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强调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要从具体的个体抓起,重视个人品德教育,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人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个人品德建设也决不能离开社会实践完全独立地进行。个人品德是个体在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中基于自身立场、观点所形成的对现实道德标准的认同和实践。只有在道德实践中,个人品德才能形成、巩固、成熟,成为人生整体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稳定特征。社会实践不仅是人们形成品德的客观基础,而且是人们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品德的基础。要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注重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出发来规范个人品德。

要把个人品德修养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我国传统的个人品德养成观念有它的积极一面,即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自律精神,但是这种观念也容易忽视制度规范的作用,使得我国一直没有道德立法这样的制度性约束。而没有强制性制度约束就无法控制人们的自利行为滑向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特别是在当前,在私人生活领域存在大量法律与制度难以约束问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制度建设与个人品德修养并重,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个人品德建设重在坚持,贵在养成,积善成德。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说的就是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养成好的习惯。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困难,坚持善良和正义,抵制邪恶和私欲,也就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同时,还要勇于同各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反对和抵制各种置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于不顾、极端自私、贪污腐败等行为,使高尚的道德在社会发展实践中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