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交流

时间:2022-10-05 02:15:00

导语:学校思想政治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思想政治交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和人们思想多样、多元、多变,各种社会矛盾、思想矛盾凸现,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开放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怎样开展好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其感染方面影响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但是,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倾向,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化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甚至以德育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只教人们分清善与恶、诚信与虚伪等道德概念,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分清善与恶等道德教育,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有些道德观念是非社会主义的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因此道德教育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询化倾向。心理咨询对于促使咨询者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起着重要作用,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于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热衷于个体心理咨询和群体心理预防,以为只要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错误地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会在健康的心理基础之上自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教育,如运用心理形成的知、情、意、行四要素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等,但不能以心理咨询代替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等政治思想教育。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倾向。有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过分注重对国外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具体做法的借鉴和引进,如过分注重个体心理层面、教育方式、现实利益,忽视对普遍问题、全局问题、本质问题、长远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这些所谓的“多元化研究视角”,有些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有些则完全是打着思想政治学科的幌子来试图冲击思想政治学科应有的政治性。其危害就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搞成了一锅“八宝粥”,什么豆子都可以往里放,无原则的视角创新和形式创新,自然会淡化并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权威性,最终影响教育有效性。

因此,我们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根据时代的变化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服务目标。笔者看来,新时期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以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点,以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努力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二要以积极开展主题创建活动为载体。应着眼于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校园社团文化建设,如创办电脑俱乐部、校园广播站、英语沙龙等;成立美术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组建国旗仪仗队、田径队、兵乓球篮球等各类球队。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各种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科技活动、择业就业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使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三要以加强阵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适应环境育人的要求,重视校园景观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广播、报刊、影视、网络等先进的宣传手段吸引学生;通过报告、讲座、征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努力来全方位塑造学生。切实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等的建设,加强对课堂、报告会、讲座等的管理,确保它们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决不给错误的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四要注意发挥互联网等平台的积极作用。现在青少年学生接受影响的媒体增多,精神生活空间日益拓宽,作为“思考的一代”,他们已不满足于只啃一种“教条”而隔绝于大千世界,他们强调自我实现,乐于接受新事物。目前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要通过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知名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采用图片、影片、歌曲、动画、游戏、校园BBS论坛等青少年学生喜欢的形式,开辟网上教育的新阵地,强化管理、因势利导,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使校园网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