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市场经济提高思考
时间:2022-10-04 01:10:00
导语:社会市场经济提高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深刻总结了**年来党的执政经验,全面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了明确阐述。《决定》强调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深入领会并认真贯彻《决定》提出的这个重要精神,对于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面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的认识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实现这个任务,我们党经过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作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这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还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决定》提出,“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这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的认识,就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当今世界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商品、技术、信息、劳务的国际间流动加快,各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加快将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劳动力素质较好、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有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更多地从外部获得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二是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我国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更加开放,与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新情况下,我们必须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潮流,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性的认识,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按照党的**大部署,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经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阶段。**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重大关系,才能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走弯路。
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的认识,必须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它的根本要求,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突出表现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等等。因此在根本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我们又是在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这些特殊国情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特有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就是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统一。
26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的认识逐步深化,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还比较常见。例如,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普遍地存在着,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降低了经济效率和效益。又如,有些地方不顾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盲目扩大建设规模和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再如,一些地方往往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这一切都说明,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的认识必须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自觉地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的认识,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向前进。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始终把推动发展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后,我们仍然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统观全局,新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拥有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决定》不仅深刻地论述了为什么要发展,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发展的方向。
第一,要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这里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是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因此,决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有市场、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发展。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经济长期走着粗放式发展的路子,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此,要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真正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要坚持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要及时全面分析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社会财富稳步增加,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增强预见性,及时、全面、深入地分析经济形势,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应对的方针和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回顾建国以来走过的道路,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可能,社会总需求膨胀,往往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这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教训极为深刻,应该牢牢记取。
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牢固树立和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经济工作中,必须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二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贯彻“五个统筹”原则,就必须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三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公正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是反映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不仅缺乏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也缺乏反映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设计一整套评价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此来引导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科学考核政府和干部政绩。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解决不平衡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很不完善,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根本消除,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生产力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这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锲而不舍地推进改革。
总结改革以来的经验,根据改革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决定》提出需要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六个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深化改革中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关键是做到两个始终“毫不动摇”: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是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恰当把握。三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还要根据新的情况加以正确运用和把握,并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四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五是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决定》提出的六个“正确处理”,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的精神,必须努力学会运用科学思想方法,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各种关系,避免片面性,以确保改革继续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
实行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既要敢于开放,又要善于开放。《决定》强调,要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涉外经济方针政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这些既是以往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今后必须坚持的正确指导原则。
今后在对外开放中,要更加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着力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要完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努力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领域,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国家支持发展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同时,也要纠正某些地方违反国家规定盲目引进外资和靠过度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现象。二是推动建立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善于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三是根据新的形势,确定正确的对外贸易目标。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外贸易必须考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且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增加就业作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目标。四是在扩大对外开放中降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和经济安全。现在,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也在进一步加深,我国经济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也在加大,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多。无论是开放国内市场还是发展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规避风险,提高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
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关键所在。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工作面临的任务,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对如何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进一步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决定》指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这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言简意赅。“把握方向”,就是指引导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的方向,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谋划全局”,就是从全局上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从总体上把握发展走势,解决影响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战略”,就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制定政策”,就是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方针政策。“推动立法”,就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立法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环境”,就是通过党领导的各方面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六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方向、管全局、抓大事,也就是通过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通过领导制定和实施法律,提出奋斗目标、任务,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委和政府的关系。党的**大报告指出:“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决定》在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地方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强调“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职责”。这个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任务、重点和机制,也明确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范围、任务和职责,既着眼于理顺党政关系,又着眼于形成党政合力,从整体上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第三,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方式。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方式最重要的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主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党委要推动政府改革和完善管理经济方式。政府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以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适应新形势,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把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同志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我们党就一定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更大胜利。
- 上一篇:工商联创新调研报告
- 下一篇: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