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稳定思考
时间:2022-10-03 03:40:00
导语:社会和谐稳定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执行难问题,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执行难问题的大量存在,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法律的尊严,妨碍司法公正,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中央对解决执行难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年中央政法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进一步解决执行难问题。河南是人口大省,执行难问题相对比较集中。近年来,我们以清理执行积案为突破口,以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为重点,全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对党、对人民、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是政法机关应尽的职责。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执法为民的需要。大量执行案件得不到执结,导致农民工拿不到被拖欠的工资,垫付的工程款、借款得不到偿还,刑事附带民事、交通肇事、人身伤害等案件的受害人得不到赔偿,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使一些当事人的生产和生活陷入困境。这些人中有很多本来就属于困难群体,即使是不打官司,也需要政府照顾,现在打赢了官司,却得不到应得的工资或赔偿,这不仅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人民群众的企盼,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是执法为民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下大力气解决好执行难问题,实现和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执行积案的大量存在,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有的当事人采取各种办法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寻求问题的解决,致使大量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不断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政法机关担负着和谐社会建设者和维护者的政治责任,必须切实解决好执行难问题,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维护司法权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法院生效裁判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司法所保护的不仅仅是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特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维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使公正的审判结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已经生效的法律裁判得不到执行,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也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严重的还会动摇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解决执行难问题,对于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维护司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具有重要意义。
从解决执行难问题入手,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要把解决执行难问题作为一项事关大局稳定、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协调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一,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努力形成执行工作新格局。党的领导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根本保证。河南省委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解决执行难问题摆上重要日程,旗帜鲜明地支持法院依法行使执行权,为执行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政法委要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把解决执行难纳入平安建设、综合治理工作之中,确保解决执行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各地建立了由党委政法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支持,党委政法委组织协调,法院主办,政法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联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执行工作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大批执行积案的解决,为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建立联动制约机制,着力形成解决执行难问题的社会氛围。执行难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很多案件仅靠法院的力量难以执结,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依靠有关部门支持配合,动员各方力量,联动制约,促使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去年,省委政法委协调省纪委、省发改委、国资委、公安、国土、建设、审计、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建立了解决执行难问题的联动制约机制。对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及时通过联动制约,采取公开曝光、降低资质、冻结账户、限制出境、限制融资置产等措施,并采取公布债务人名录、悬赏执行、曝光执行、公告执行、审计执行等多种手段,督促其尽快履行,有力地推动了一些重大案件的执行。
第三,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为重点,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通过调查摸底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侵害困难群体利益案件在全部执行积案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省委政法委强调,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前,一切不执行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要求各地把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和侵害困难群体利益案件作为执行工作的重点,确保优先解决。对一些被执行人确实没有履行能力,案件得不到执行的交通肇事、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保护和刑事附带民事的案件,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了执行救助制度。截止目前,全省126个法院建立了执行特困救助基金,依靠政府拨款、社会募捐等形式,筹集资金2200多万元,救助特困人员5000多人,执结案件2600多起。通过对特困群体及时救助和执结案件,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困难,稳定了当事人情绪,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以解决被执行人是“特殊主体”的案件为着力点,促进各类案件的解决。被执行人为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特殊主体”案件,社会关注度高,解决难度大。对此,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对于涉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案件,协调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带头清欠,积极履行生效判决,对盖办公楼和城市建设等拖欠的工程款、修路款、建校款,由各级财政出资解决。对被执行人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大、政协切实加强监督,教育和督促当事人执行法律。对被执行人是国有企业的案件,省委政法委要求各级法院对于有能力履行但拒不履行的,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公开曝光、降低资质、冻结账户等措施,督促其尽快履行;对暂时没有履行能力的,要求通过执行和解等方式予以解决。这些“特殊主体”案件的执结,打消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特权思想,打破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保护主义,对其他积案的执结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第五,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发生。解决执行难问题,从根本上说,要加强源头预防、源头治理。去年以来,我们在全省大力推广“渑池经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工作中增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观念,自觉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避免因盲目决策和决策失误造成的社会矛盾。大力推广“义马经验”,进一步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设,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实践证明,从源头上解决执行难问题,就要积极探索非诉讼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基层组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加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尽量减少“对簿公堂”,多一些调解疏导,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第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级党委政法委和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理解、支持、配合法院的执行工作。省内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执行工作信息、公布赖账户名单。去年6月,按照省委政法委的要求,省法院组织全省中级法院连续19天,在《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对近2000名赖账户进行公开曝光,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
截至**年3月31日,我省排查出的173497件执行积案,执结157112件,执结标的270亿元,执结率90.6%。大量执行难问题的解决,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化解消除了大量社会矛盾,初步建立了执行工作长效机制,为执行难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上一篇:指导改革发展实践思考
- 下一篇:创新理论群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