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履职粗浅思考
时间:2022-10-03 02:34:00
导语:高效履职粗浅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这次地方党委班子换届,通过减少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扩大党政交叉任职,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建立并将逐步完善。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党政分工交叉、职责重叠、效率不高等问题得到改进,常委集体领导作用得到加强,同时也对常委工作和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常委的组织部长,在这一新背景下,如何准确定位、高效履职,需要认真探索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常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工作职责的理顺明确,自主性更强了,对常委如何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换届前,县委班子中副书记作为一个领导层次,常委有事一般先向副书记汇报,由分管副书记把关参谋后,再向书记汇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也影响了常委独立谋划工作能力的提升。换届后,常委都在同一层面上,接受常委会的集体领导,对各自分管职责范围内的事,都有责任独立负责地抓好。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推行,把常委真正推到了县委核心领导的前台,可以说,使常委在工作分工上由协管变为主管,工作决策上由副将变为主将,工作运行上由配角变为主角,动力更足了,但压力也随之更大。
2、分管工作的相对独立,协调面更宽了,对常委如何和谐有序地沟通协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分工负责机制,改变了过去牵涉部门多、涉及范围广的工作一般由副书记牵头负责、协调落实的状况,常委的分工相对独立,而且分管的范围比原来的副书记窄,容易导致对其他常委分管工作缺乏了解,无形中增加了相互之间工作协调的难度。加之一些涉及到人大、政府、政协及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大多需要常委之间直接协调沟通。如果常委仍保持原有的运行模式和依赖心理,就可能造成协调不到位,部门之间推诿牵扯、工作难落实现象。这就要求常委既能各负其责、独当一面,又要着眼全局、密切协作。
3、分工范围的延伸拓展,工作量更大了,对常委如何务实高效地抓好落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次换届在班子分工时,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内容和职能部门,一般都交由同一常委分管,虽然有效解决了过去职责交叉、分工重叠问题,但常委分管工作的面相对扩大,分管的线更为纵深,工作量也增加了。作为县委班子的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实施的直接执行者,如何更加合理地整合工作资源、安排工作力量、分布工作精力,高质高效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成为摆在常委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职责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要求组织工作的服务视角必须相应拓宽。从组织工作的服务对象来说,以前组织工作尤其是干部任免等事项,一般先由书记会酝酿,再由常委会决策,甚至书记会在事实上就行使了决策权。但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下,书记会、常委会、全委会的议事范围有了新变化,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事项、重要干部的任免等重大事项还必须提交全委会决策。可以预测,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全委会的决策事项还将扩大。而且换届后全委会的县委委员不但数量增加、分布范围也扩大。这种议事范围和服务对象的变化,要求组织部门及时调整职能对应关系,放大服务视角。比如就提交全委会决策的重要干部任免而言,既要对应委员数量的增多,进一步扩大意见征求、协调沟通信息等工作的服务范围;又要对应委员岗位分布,更加深入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干部动态,确保干部议案有理有据。从组织工作的工作领域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新形势,对组织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两新”组织党建纵深推进、人才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党员队伍数量逐步增长,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作为“三个之家”的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组织工作进一步扩大服务视角,提高服务水平。
2、领导层级的进一步减少,要求组织工作的管理服务必须相应前移。以前组织工作一般由副书记分管,书记会酝酿讨论干部任免。而随着常委分工制的实施和书记办公会、常委会议事范围的调整,组织部门的有关工作的管理层级也相应减少,管理平台前移运行。大部分的组织工作由常委、组织部长直接面向常委会和书记负责,在组织工作的思考谋划、管理实施和推进落实中,承担着为书记当好助手、严格把关的第一责任,并履行着与副书记和其他常委直接协调沟通的职能。
3、集体决策的进一步强化,要求组织工作的协调运作必须把准原则。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常委会、全委会的集体决策职能,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都须经常委会或全委会研究决策。而逐步推广的无记名票决、差额票决等表决方式,无论是常委或是委员,都是平等的一票,干部工作议案的运作更趋规范。另一方面,随着“一法三纲十一法规”的出台,对组织工作的程序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在县委议事决策过程中,组织部长和组织部门承负着科学确定干部议案决策运行原则、准确把握干部工作导向的责任,使委员们既能遵循议事规则进行民主决策,又能使县委意图在决策中得到集中体现,这就要求组织工作在运作中必须时刻注意严格程序、把准原则。
三、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下,组织部长如何高效履职
第一,要更加注重工作谋划。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切实把组织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谋划来部署。除了要合理摆布工作力量、注重整合工作资源外,还要注重理清工作思路,做到“三个超前”。工作分析要超前。要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思维前瞻性,要加强与书记的工作交流和沟通,提高着眼全局、战略思维的能力,超前分析工作启动和推进的可行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为县委、为书记提供决策参考。工作谋划要超前。要紧紧围绕全县大局统揽谋划组织工作,既立足了解把握近期全县的工作态势,更注重思考组织工作的当前进展,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既将组织工作融入全局进行思考,又需在服务全局中审视组织效能的强弱,使组织工作的筹划和实施更加有的放矢。工作把关要超前。新的领导架构下,常委、组织部长既是组织策划者,又是一线指挥员,直接向县委、书记负责,直接对部门负责,在工作的谋划、方案的制定上,既是头道关,又是最后一道关。这就要求组织部长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在选干部、配班子、强基础、建队伍上把好政治关。在县委干部工作政策的出台、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把握上,要自觉跳出部门圈子,站在县委的决策层面,按照县委的总体意图,独当一面地驾驭组织工作,保证组织工作的政治性和方向性。
第二,要更加注重沟通协调。要增强沟通协调的主动性。加强事前沟通。尤其是在有关干部人事方面的议题上,组织部长履行着与常委、委员协调沟通的主要责任,要充分把握好纵向沟通、横向协调的各个环节,做细做实每一道程序的各个细节。要主动听取其他常委、其他部门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配合工作。要多和基层负责人接触,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沟通。要加强与上级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多请示、多汇报。要提高沟通协调的灵活性。组织工作政策性和原则性都很强,不容许随意的人为因素掺杂其中,但也不能因此而死板一块,黑脸一张。这就要求我们在沟通协调中要有灵活性,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处理好各种关系。要把握好时机、方法,对服务对象的诉求要善于倾听,准确理解;对政策不了解的要善于解释政策;对诉求得不到解决而思想不通的要善于疏导;对工作和生活中发生误会和存在成见的要善于化解,有的放矢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要注意沟通协调的广泛性。妥善处理好对上、对下、对内、对外方方面面的关系,做到上下级相互沟通、同级相互信任,与合作部门友好相处、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进一步融洽共事氛围,强化工作合力。
第三,要更加注重公道正派。要公心公正待人。要有真诚的爱才之心、明慧的识才之眼、深远的用才之智,公心处事,公平待人。特别是当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要敢于说公道话,甚至要顶住压力,对党对干部负责;当干部受到错误处理时,要有勇气及时予以纠正,还干部一个公道,使优秀人才不被埋没,老实人不会吃亏,尽量减少和避免选人用人上的失误。要敢于坚持原则。组织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很强。作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需要维护县委集体领导权威;作为组织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需要把握好干部工作的方向。在确定干部工作原则、拟制干部调整方案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县委总体意图的贯彻与班子队伍建设现实需求的统一,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佳方案。在涉及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等原则问题上,要严格按章办事。要时刻廉洁自律。自觉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管好自己的心,真正过好名利关,不为名利所动;过好权力关,不为职权所累;过好金钱关,不为金钱所缚;过好美色关,不为情色所惑;过好人情关,不为人情所困。
第四,要更加注重务实高效。作风上要严谨细致。组织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组织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差错,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地做好每项工作。要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真正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准确引导组织工作的开展。工作上要注重创新。创新是组织工作的活力所在、力量所在。要在继承和发扬组织部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组织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和载体,在创新中体现组织工作的与时俱进。落实上要力见成效。要带头践行雷厉风行抓落实、抓督查的作风,强化攻坚克难的意志,遇到矛盾不回避,遇到麻烦不躲让,遇到困难不退缩。对看准了的事,要一以贯之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兵。同时还要讲究方法,注重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既尽力而为不错失机遇,又量力而行不盲目盲干,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 上一篇:党内民主生动实践方案
- 下一篇:干部选任提名权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