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思考

时间:2022-09-29 04:52:00

导语: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思考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探索新方法,完善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一、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体现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具体分五个方面:

(一)发展力——推动发展的能力。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一是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经济行为,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勤劳致富,走向共同富裕;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努力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执行力——执行政策的能力。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具体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要不断提高宣传政策、落实政策和监督政策执行的能力。一是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使他们成为党的政策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使党的执政纲领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二是结合实际,带领群众创造性地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执政纲领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是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党政领导干部及方方面面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发现落实不力或不到位的问题,及时通过组织程序传递到党的上级组织。

(三)服务力——服务群众的能力。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直接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加强效能建设,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三是运用各种执政资源,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群众呼声,努力争取为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障。

(四)培养力——培养人才的能力。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推荐人才的能力。一是按照“十六字”方针,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积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为党的事业服务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加强党员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为壮大党的执政人才队伍提供基础性积累,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促进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团结和服务各方面的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驾驭力——驾驭局面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在面对日趋复杂的执政环境,必须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对群众性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积极作用,协调不同的阶层或利益群体,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三是做好统战工作,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城西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城西区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新一轮“三级联创”活动、创建“党组织建设示范村(社区)”和创建“五好”党组织等活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坚持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提供物质保障。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积极采取措施,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加大了对农村和街道社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地处浅山相对贫困的火东、火西村实行调庄搬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较好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空壳村”,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增加了农村、社区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为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精干高效原则,选好配强农村、社区等基层“两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对那些能力不强、业绩不佳的基层干部依法按章予以调整和撤换,及时把年龄轻、学历高、观念新、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干部推上领导岗位,并坚持实施“基层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充分利用区、镇(办)两级党校,分级负责,分级培训,举办新一届农村、社区“两委”班子培训班,组织农村社区“两委”干部赴外开展考察学习培训活动,使基层领导班子整体结构更趋合理。二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创新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重点围绕解决党员年龄老化和入党积极分子得不到正规教育培训等问题,把发展党员质量“关口”前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重点培训什么”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建立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制、公示制和预审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严把入党积极分子“入口关”,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三)坚持整体推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的渗透力。坚持整体推进,把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针对换届选举后,党员村委会成员比率低的问题,通过实行交叉兼职,加大在村委会成员中发展党员力度等措施,增强了党在村委会班子中的力量。二是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组建力度。采取单独、联合、挂靠、联建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组建步伐,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规范化水平,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三是全面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对社区结构和规模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及时建立健全党组织,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强化了党组织在社区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四是积极探索在新社团中加强党的建设。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临时组建、选派指导员或联络员等方式,拓展新社团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五是强化流动党员规范化管理。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梳理了流动党员,将流动党员纳入正常的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

(四)坚持依法执政,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和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夯实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群众基础。坚持把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基层党组织均建立健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如:镇(办)制订了各项《工作规则》,规范了工作程序,明确了工作职责,严格干部管理,提高了工作规范化水平;农村、社区均构建了“两委”协调机制、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分工负责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矛盾控制化解机制等工作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了基层组织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行顺畅、管理科学、决策民主,使基层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放在建立健全为民服务机制、加强为民服务工作上,通过开展“民情日记”等工作,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点制度、村民接待服务机制、民情联动解决机制等措施,构建村(社区)、镇(办)、区三级立体式为民服务机制,有效地转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当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随着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一是科学的执政意识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在执政意识方面,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危险倾向:有些基层党组织缺乏“长期执政”忧患意识,没有执政的危机感,对执政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有些党员干部没有“执政”的概念,把个人“从政”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执政”岗位上工作;有些同志出现“信仰危机”,得了执政“疲软症”,认为谁执政、执好政是高层领导所考虑的事,与我们基层关系不大等等。二是重大的执政使命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使命,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履行执政使命方面,与群众的愿望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有些基层党组织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不透,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实际追求片面政绩;有的党组织满足于“看摊守业”,缺乏闯劲和创新;有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双带”能力不强等等。三是严峻的执政环境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执政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区集聚,但其管理职能缺失,权责不匹配,而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快,计划生育、民间纠纷调处等工作量也随之减少,一些村镇出现职能过剩现象。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村镇体制与执政环境不相适应。另外,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比如,人多地少矛盾特别突出,由此带来的要素资源供给紧张、人口负担过于沉重等问题也十分突出。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群体性事件将会进一步增多。四是薄弱的执政基础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键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我区基层党组织无论在自身能力、工作手段还是领导体制等方面,明显存在不适应形势的问题。从党组织自身看,农村人才奇缺,尤其是一些优秀青年大量外出,村党支部出现“老”、“弱”的现象;从党员素质看,有些党员、支部成员的素质还不高;从党员教育管理看,党员教育内容与党员思想实际差距较大,缺乏针对性,出现“言者不自然,听者不耐烦”的现象;党员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性增大,出现流动党员“难管理”、“管理难”的现象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五是民主的执政方式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民主政治在基层建设进程中日益加快,深入人心,群众对执政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部分基层党组织现有的执政方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落差。比如,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民主意识不强,政策法制观念淡薄,依法执政水平低,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运作方式,存在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以权代法的现象;部分村党组织书记重大事项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盲目决策,“人治”色彩浓厚,混淆了和村委会的职能,过多干预了村民自治组织的良性发挥和村民的自主性;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没有及时树立文明服务的意识,工作态度恶劣粗暴,党群干群矛盾比较突出。所有这些,都对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其执政能力与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是紧密相联的,而且执政能力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加以提高,因此,党的执政能力是与时俱进的,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执政体系的基础,更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一)开展执政意识专题教育,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思想基础。基层组织承担着具体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并在实践中为大政方针的发展与修正提供依据,可以更加直接地向党员和群众进行思想宣传,开展各项工作,基层组织在党的执政上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否定的。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要深入开展执政意识的专题教育活动,使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执政意识,切实承担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职责。增强执政意识,主要包括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等。

(二)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群众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处在做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得好不好,工作成效大不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都要以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和检验。因此,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当前基层组织应建立“以镇(办)为基点,上拓机关、下延村(居)、横联站所”的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服务窗口,实行一窗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定期研究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主动为农民居民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村(居)要依托“两委”机构建立民情接待室,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真正达到便民、利民、为民的目的。总之,只有不断创新联系群众的载体,规范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不断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坚持树立“关键在人”的思想,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人力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是不是得力。在农村基层,重点要建设好党员、村干部、乡镇干部这三支队伍。第一,建设一支积极干事、实践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一要在选人机制上有所突破。目前,农村特别是贫困村选不出人才、留不住人才,是我们面临的客观现实。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拓宽识人选人视野。对于确实没有合适干部人选的村,可以从乡镇机关与区直机关下派干部任支部书记。同时,要创新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公推公选”,优化村委会班子。二要创新基层干部的动力机制,解决好基层干部的待遇问题。要鼓励区、镇机关优秀青年干部到农村任职,并把下村任职的干部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要健全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提拔任用或兼任镇、办领导的政策,激励村干部奋发进取,同时努力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和生活待遇。三要创新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机制。要加大对现有村干部的培训力度,除了正常的上岗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外,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培训,纳入干部正规化培训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第二,建设一支农村工作经验丰富、驾驭全局能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那些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作风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乡镇领导班子。一要制定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明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制定具体的规划和方法措施。二要完善择优汰劣的任用机制。对基层干部不能一味强调年轻化,要凭业绩用干部。对那些虽然年龄较大,但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乡镇干部,要大胆启用,委以重任,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把每个党员都塑造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同时,要积极研究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实行党员证和党员电子注册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党员退休制度,或者建立党员“退居二线”制度。

(四)按照“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系统、综合的工程。应该树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观念,协调推进农村、社区、社团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第一,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基础。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在一些重点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一是理顺村级组织的关系。建议加强村民自治配套政策建设,对村级组织进行责、权定位,明确党支部、村委会、村级经济组织的权利、地位,建立制度化的分权合作机制,实现村级组织资源的制度化配置。二是增强基层组织的调控能力。在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尽量考虑基层的可操作性。第二,探索社区、社团、民办非企业等新领域党建工作。坚持“单位设立党组织”、“活动载体设立党组织”与“社区设立党组织”相结合,构建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党建工作新体制和新机制。一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街居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拓宽社区党的工作领域与内容,搞好社区建设和服务,增强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社区党建共建机制,加强社区内各单位协调工作,建立共建网络与双向互动机制,构筑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与监督,健全活动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及公共事业中的作用;加强社区内各类组织党的建设,扩大党在社区工作的覆盖面。二是加强社团党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加强社团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管单位党组织和所在地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团党组织工作的领导,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积极有效的方式,指导社团党组织把开展党的活动与社团开展的社会活动、经营活动、专业学术活动等结合起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各项活动之中,组织党员在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保证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组建工作。在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的同时,摸清这些单位的基本情况、党员分布状况、党组织建立情况等,并参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意见和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做好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组建工作,使符合条件的单位都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