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调查思考

时间:2022-09-29 04:51:00

导语: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调查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源,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相互流动,自由配置,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力流动日趋频繁,作为流动人口一部分的农村党员呈现数量逐年增长、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趋势。如何加强和改进对外出务工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组成调研组就外出务工农民党员教育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外出务工农民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形式,让流动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全县外出务工农民党员特点和教育管理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外出务工农民党员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数量多。全县现有外出务工农民党员1293人,占农民党员总数的10.5%,成为一支庞大的外出务工党员群体。二是分布广。外出务工农民党员中,流出省外的144人,占11.1%;本县本乡流动的255人,占19.7%;县外省内流动的894人,占69.1%。农民党员外出务工范围逐步扩大。三是年轻化。外出务工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425人,占32.9%;35—50岁的765人,占59.1%;50岁以上的103人,占7.97%。外出务工党员以中青年为主,趋于年轻化。四是时间短。外出务工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183人,3—6个月的358人,6个月至1年的410人,1年以上的75人,以短期外出打工者居多。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在管好、管活,加强教育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加强领导,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县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县委组织部成立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心,就业部门和各乡镇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站,具体落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乡镇党委实行了“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乡镇党委主管书记和包村干部具体管,村党支部书记亲自管的“双管”责任制,狠抓工作落实。同时,各级党组织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有效保证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

2、规范程序,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建立了外出务工流动党员档案,村支部对外出务工农民党员全部登记造册,建立了台帐,纳入了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二是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民党员请销假制度。对外出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农民党员,要求其外出前必须向村党支部提出申请,说明去向和时间。外出务工回来后,要向党支部汇报。三是建立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对外出务工党员全部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党组织活动,务工回来时由党支部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并要求流动党员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学习、工作和思想情况。四是建立了定期函询制度。村党支部通过电话、书信和口信等形式,定期了解外出党员学习和工作情况,掌握思想动态。

3、强化措施,抓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针对外出务工党员流动性大、知识需求面广、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各级党组织坚持小型、业余、分散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一是教育内容上突出针对性。针对外出务工党员接触人群复杂,思想容易受侵蚀的状况,开展了党性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树形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外出务工党员职业需求,实施了阳光培训工程,着重提高外出务工党员的工作技能。针对外出务工党员自身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广泛开展维权知识培训,广泛宣传农民工权益保障条例,着力提高外出务工农民党员自身权益维护能力,深受党员欢迎。二是教育方式上突出灵活性。对短期外出打工的党员实行外出前集中学习教育和返乡教育,对外出一年以上的党员实行了“委托教育”,对本乡本县“走读”务工的党员实行了随时教育,充分利用打工休息日和早晚时间进行学习培训,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三是主题活动上突出实效性。实施了外出务工党员“结对帮扶”工程,每名外出务工党员带动1—2户贫困户外出务工,帮助贫困户增收。开展了外出务工党员“四个一”活动,要求外出务工党员学会一门实用技术,带回一条致富信息,为农村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公益事业尽一份力。有的村还每年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相互交流思想,交流务工经验。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流动党员所占比重很小,抓不抓无碍大局。部分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宣传工作滞后,党员对外出务工前后必须履行的工作程序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上仍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老套套,不善于创新,习惯于行政命令,总认为流动党员不听话、不好管。有的党组织不善于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在流动党员管理上缺乏必要的对策和措施,工作处于应付和被动状态,直接影响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根据调查,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目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占10%,不满意的占8%。

2、党员意识差,隐性党员增多。部分党员外出不请假、不汇报,外出后很少与党组织联系,成为“断线党员”。部分外出前领取了《活动证》或开具了党员介绍信的流动党员,怕麻烦、怕受约束,把《活动证》或介绍信装在口袋里,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口袋党员”。据调查,外出务工党员外出前向党组织请假汇报的占85.5%,外出后与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占65.6%,外出不辞而别党员和隐性党员占14.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平时不注意学习提高,缺乏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口袋充实了,思想空虚了。

3、去向不固定,教育管理困难。部分外出打工党员工作地点不固定,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随意性较大,新的“隐性党员”不断出现,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部分“走读”打工的党员,早出晚归,两不见日,在本地流动打工,不定期变更务工地点,党组织难以组织其开展活动,影响了正常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4、组织不健全,活动难以开展。部分外地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滞后,党组织不健全,导致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无处落,组织生活无处过。有的党员打工地点偏僻、信息闭塞,党组织鞭长莫及,党员联系不上组织,组织管不上党员,如采金场等地。部分外出地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出现了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流动党员的现象。据调查,外出务工党员能够正常参加所在地组织生活的仅占52%。

三、建议与对策

1、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抓落实,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职责、促进工作。一要强化思想意识。各级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党员流动的客观必然性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对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要建立责任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增强管党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织部门要做好宏观指导,抓好面上的工作。乡镇党委和就业部门要积极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抓好沟通协调。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并从重视程度、工作思路、工作措施等方面落实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职责。要制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制》,明确宣传、纪检、工会、工青团、妇联、农业等成员单位的“协同责任”,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格局。三要建立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目标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兑现,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的职责,有效促进工作任务和职责落实。四要建立联点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级领导联乡镇、乡镇科级领导联片、一般干部包村、村“两委”班子成员联户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帮助和指导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五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凡经组织定期检查考核、随机抽查、暗访等发现对流动党员底数不清、存在不知去向党员、隐性党员的乡镇、村主要领导要追究责任,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采取必要的组织调整措施。

2、抓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一要完善登记制度。乡村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党员档案,对外出1月以上的党员全部登记造册,注明外出去向、时间和联系方式,实行跟踪管理。二要建立定期梳理流动党员制度。要通过随时抽查、定期普查、重点排查、分类清查等形式,经常了解外出务工农民党员动态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三清”,即流动党员底数清、思想动态清、管理状况清。三要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流动党员季报制度,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跟踪掌握、综合分析,及时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对策。四要完善《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对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暂无法接转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及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务工3个月以内的,必须开具《党员证明信》。外出6个月以上的必须接转组织关系。流入地党组织要主动接受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将其编入党支部或党小组,安排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并要求汇报外出期间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同时,各级党组织要把《流动党员活动证》与外出党员考评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证《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落实。四是建立远程管理制度。在政府部门集中组织的外出务工地和外出务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要及时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由临时党组织负责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同时,流出地党组织要加强督查指导,保证临时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五是建立“双管”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与流入地党委组织部门、乡镇(街道)党委和流入地党支部的沟通联系,加强合作,建立友好地区、友好部门,相互签订《流动党员管理公约》和互管责任制,落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由“单打一”向共建共管转变,构建两地共管、责任共担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

3、抓教育,建立流动党员学习培训的有效机制。一要抓好行前培训。乡村党组织要在党员外出前充分利用党训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党员意识教育、组织观念教育、社会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在外出务工期间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同时,要大力开展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和劳动技能知识培训,增强流动党员综合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学历教育,认真落实农民工技术职称评审和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认证制度,为党员外出务工融入市场,参与竞争奠定基础。二要抓好函询教育。建立党员联系日制度,实行“一对一”跟踪联系责任制,对零散外出打工的党员通过采取电话、信函、走访等形式,定期与党员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为他们送学、送教,保证流动党员离乡不离教。三要抓好“流动”教育。各级党组织要组建党课辅导员队伍,建立流动党校,到外出务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巡回宣讲,为流动党员“充电加油”。四要抓好“补课教育”。各级党组织要利用流动党员返乡时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内容,对流动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培训,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先进性教育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同时,要认真落实流动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抓好流动党员民主评议工作,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监督。五要抓好典型教育。要注重发现和培育流动党员队伍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广播电视、公开栏、经验交流会、表彰奖励等办法,大力进行宣传,以点带面,典型引导,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事感化身边的人。

4、抓活动,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良好平台。创新活动载体,搭建活动平台是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和临时党组织要积极协调配合,以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为抓手,共同组织开展好各类主题活动,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一要开展“关爱”活动。坚持把关心爱护流动党员与党员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政治上关心党员,生活上照顾党员,精神上激励党员,工作上支持党员。坚持党员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尊重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维护合法权益,落实流动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积极寻找商业与劳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会议、公开栏定期,引导外出务工党员有序流动。大力开展慰问帮扶活动,积极为困难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物质帮助,有效解决外出务工党员的生产生活困难,帮助外出务工党员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二要开展“树形象”活动。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党旗添光彩”活动和“争创”活动,引导党员争当学习的表率、严于律己的表率、创业讲奉献的表率;争当照章纳税合法经营的模范、文明经商优质服务的模范、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的模范和协助组织维护公共利益的模范,树立外出务工党员良好的形象。三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坚持“敞开大门、择优回引”的原则,积极吸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和致富能人返乡任职。要有意识地把流动党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培养视野,实行跟踪培养,培养成熟时及时吸收到村“两委”班子中。要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党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回乡创业、为民奉献”活动和“我为家乡作贡献”活动,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党员带资金、带项目、带信息、带技术返乡创业,为家乡建设作贡献。开展流动党员“双带”活动,鼓励流动党员带头创业,带领贫困群众创业,让先富流动党员主动与其他务工人员结成对子,帮助出点子、想法子、谋路子、找票子,带动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四要开展座谈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打工休息日和返乡时机,通过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流动党员和干部群众相互交流思想,汇报外出务工期间的学习和工作情况,畅谈在外见闻和感受,共同谋划村级经济发展思路,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