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问题调查思考

时间:2022-09-29 04:31:00

导语:建设问题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问题调查思考

一、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同肩负的建设小康、富民强市和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在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即执政意识不强,执政本领不大,执政效能不佳,执政的组织基础不稳。

(一)执政意识不强。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尚未真正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淡薄,缺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有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不了解、不关心、不倾听群众疾苦,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态度冷漠,甚至因部分群众参与上访、反映诉求,视之为党和政府对立面;有的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作风漂浮,热衷于作表面文章,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二)执政本领不大。相当一批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的不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反映现代文明成果的新知识,缺乏战略思维能力,不能正确判断形势,从而对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整体设计胸中无数,或不能对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和完善;有的机遇意识不强,习惯于四平八稳做“太平官”,抓项目怕风险,抓改革怕出乱,抓落实乏措施,在等待观望中往往坐失发展良机;有的习惯于运用行政命令而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习惯于用权力“管理”而不善于甚至不愿意以职责来“服务”,依法行政、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有的工作中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善于从大局出发考虑和解决问题,往往“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大局意识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不强。

(三)执政效能不佳。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经济增长速度、轻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甚至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轻视事关民生的“小城建”、“三农”等问题,造成发展上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有的轻视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滞后于经济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缺乏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的地方和部门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力,创新、创造、创业的氛围不浓,总体上还缺乏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和措施。

(四)执政的组织基础不稳。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组织基础。从调查来看,我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

在农村,一是部分乡镇、街道党(工)委未能找准党建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二是有的村“两委”班子关系不顺,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不明显。部分村党员干部文化素质较低,缺少专业知识,带头致富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较弱,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清,缺乏管用的实招。三是党员后备力量不足,村级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四是有部分村的村干部作风霸道,个人说了算,得不到群众的监督,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态度上冷、硬、横,使群众产生了怨气。

在社区,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辖区单位、党员和居民共驻共建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整合各方面资源的能力有限,开展工作的难度较大;二是部分社区干部自身素质较差,组织领导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较低;三是社区党建工作经费缺乏,党员活动场地、基础设施、办公条件较差;四是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多数为离退休党员,大多数身体欠佳,行动不便,影响活动效果。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流动频繁,管理很难到位。

在企业,一是有些企业经过改制后,党组织关系隶属不清、衔接不畅、关系不顺;二是部分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三是全市绝大多数非公企业因党员数量少,没有建立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的,其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基层党委在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缺乏“抓手”和得力的制约措施。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总体而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如何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如何科学地规范地方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党政关系、条块管理关系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些有待明确、有待改革、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保证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的具体制度尚不完善,党内民主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反映党员意志的有效渠道和途径,这就对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形成障碍。科学决策以及对权力运行进行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的机制与制度还不够健全,行政管理层次过多,导致执政效率较低,执政成本较高。

从主观方面来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自觉性不够,理论上还不够清醒,政治上还不够坚定,因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不够。同时,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不清,用科学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是因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望而却步“不敢学”,有的因所学与现实之间有较大距离而“不愿学”,有的因年龄较大开始考虑“退路”而“不想学”,这在具体执政实践中往往导致盲目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执政能力总体来看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差距甚大;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过分强调发展的客观条件制约,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上级的安排部署应付了事;有的因眼光胸怀制约和知识结构层次等的局限难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的党员干部在与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中,因收入、待遇水平反差较大和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远不如内地沿海,产生失衡心理,对当地发展缺乏信心,对事业、对工作漠不关心,存在“不作为”、“无所谓”、“得过且过”的现象。

从客观方面来讲,一是因全市自1997年后没有公开招考公务员,能干事、会干事的年轻干部十分紧缺,公务员队伍年龄普遍偏大,部分基层机关公务员平均年龄接近50岁,较为严重地影响了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二是区县和乡镇财政普遍拮据,为政之本不坚实,有的连保工资都难以为继,很多想办的事办不了,部分党员干部谋求发展的信心受到严重挫折,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三是上级下达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指标和温棚建设、劳务输出等计划时,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发展条件、人口数量等因素,导致了指标完不成、计划难落实等问题,客观上造成了虚报瞒报等现象的发生,基层干部对此抵触情绪很大。

三、对策思考

(一)总体要求

加强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探索和把握“三大规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正确群众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一,要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谋划。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来思考,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状况下来思考。要以世界眼光来看待,要用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来谋划,从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上来。

第二,要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来指导。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的总要求,要对不同层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出不同的要求。市一级,要侧重于贯彻中央和省委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民主决策、制定发展思路、选准用好干部等;县区一级,要侧重于抓好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等;乡镇和村一级,重点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小康,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作为普通党员干部,主要是体现先进性,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基础、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领导干部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必须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整体推进。要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一定要把它作为系统工程来对待,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注重从发挥职能作用上、改革授权机制上、克服体制弊端上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四,要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来落实。各级领导班子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上,要把精力用在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上。通过研究解决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积少成多、集小成大,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搞空对空,不能变成上级精神的“传声筒”,要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研究提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五,要通过科学的发展成效来检验。发展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第一使命,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体现。执政能力在我市主要看加快发展的能力,是不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做到与时俱废,一切符合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要大力发扬,一切阻碍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把执政能力建设真正落实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二)对策建议

第一,把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点和首要任务。不断创新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形式和途径,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势推进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

1.加强理论武装,在学习中提高素质。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不断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问题,提高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广泛开展各类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改变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是要进一步改进干部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培训现代化。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学习考核制度。要把工作思路是否清晰、会不会抓主要矛盾、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既要看学习了多少,更要看用上了多少,在推动发展中产生了多大作用作为考核内容。

2.突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提高素质。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快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次机遇,把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提高素质的主战场,把“对上抓争取、对外抓引进、对内抓聚集”作为提高素质的主形式,把推进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作为提高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尤其要急需提升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提升聚精会神“想干事”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提升披荆斩棘“会干事”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要提升开花结果“干成事”的能力。

3.强化实践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素质。一是坚持在基层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干部。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选派到农村、企业、街道等基层工作的第一线挂职或任职,选派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挂职或任职。二是注重在关键岗位锻炼干部。要有针对性地选派优秀干部到地方或部门党政一把手位置上进行锻炼,放在常务副职岗位上进行锻炼,放到上一级领导班子中助理岗位上进行锻炼。三是推进交流轮岗锻炼干部。要注意把基层干部选派到上级领导机关、综合部门挂职或任职。四是通过参与中心任务锻炼干部。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动员和组织干部参加重点工程建设,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提高处理困难和棘手问题的能力。

4.跳出地域局限,在思想解放中提高素质。要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实际,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系列高层讲座,以“知识快餐”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广大干部提供充足的信息,传送先进的理念,转变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在发挥上海浦东、广西南宁、桂林、山东青岛、济南等外培基地作用的基础上,更多地组织领导干部到发展快的地方考察学习,释疑解惑,启发思路,全过程、全方位地学习先进地区改革发展的经验、与时俱进的理念、扎实有效的措施、奋勇争先的精神。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全面加速领导干部思想解放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5.总结执政经验,在探求执政规律中提高素质。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仅要认真总结建国五十多年的执政经验,还必须按照学习掌握“三大规律”的要求,学习借鉴历史经验,作为从政之鉴。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把民心的向背,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求所盼作为巩固执政地位的第一信号。深刻认识共产党并不具备天然的免疫力,仍然存在如何破解“走出历史周期律”这一历史课题的问题,在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中提高素质。同时,要立足现代化的高度,实现执政理念的现代化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在人的观念现代化、素质现代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

第二,把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要紧紧抓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关键,继续完善和推进干部任用机制、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用制度打造出领导干部服务加快发展的能力。要紧紧抓住用人这个价值导向和示范导向,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来整合人心,凝聚人心。

1.建立健全以能力为要素的政绩考核制度,科学准确地考察评价干部。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关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有关文件规定,探索完善科学的能力评价内容与标准,完善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完善能力考核方式方法。要特别注重考察干部在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任务和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应对能力。三是正确运用能力考核结果。要坚持凭德才用干部,按实绩论英难,以能力定上下,把能力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使用、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中去。

2.建立健全以能力为核心的选人用人机制,公平公正地选拔任用干部。一是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对已普遍推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已在一定范围内试点的改革措施,要逐步推开。二是不断加大竞争择优的力度。扩大公开选拔范围,规范公开选拔程序,完善公开选拔方式方法,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果。三是要大胆选拔那些虽有争议,但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碰硬,能够开创新局面的干部;既要重视民意,又要对民意进行具体分析,防止以票取人、以偏概全的用人倾向,排除非议和干扰,保护和重用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改变干部队伍四平八稳、墨守成规、不想干事、不敢负责的状况,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3.建立健全以能力为杠杆的能上能下的良性退出机制,奖罚分明地激励约束干部。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对表现突出、能力强的要委以重任,让空发议论的人有压力,让一味指责的人无市场,让真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让能够干事的人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制定出台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任期制、聘任制、辞职制等制度,疏通干部“下”的渠道。

4.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整体功能。针对目前领导班子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大力选拔熟悉经济、金融、法律、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知识层次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解决能力结构的缺陷。二是适当增加政府班子成员在党委常委中的比例,党政班子成员适当交叉任职,防止磨擦和内耗。三是防止在干部年龄问题上搞一刀切,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的梯次结构,使各个年龄段的干部都有奔头、有干头。四是对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既要注重选拔,又要防止形式主义和降格以求。

5.选好配强“一把手”。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优,把德才素质和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培养人才、带正风气、把好方向、管好全局的能力作为选拔“一把手”的主要条件,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发挥政治上的把关作用、决策上的主导作用、实践中的指挥作用、用人中的关键作用、班子中的凝聚作用和廉政建设上的表率作用。要拓宽选人渠道,注意从整体工作比较出色的地方,经济发展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地方,条件比较差但面貌变化比较大的地方,以及较高层次的综合性领导岗位上选拔领导班子“一把手”。

第三,把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

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应重点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加强法治、完善制度入手,使领导方式从“包揽一切”向“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执政方式从“依党治国”向“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转变,领导体制从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向分工合理、权责统一转变,工作制度从零散随意向完整规范转变。

1.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目标,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妥善处理好“一个核心”与“三个党组”的关系。应明确区县党委的主要职责、工作权限、决策范围、运行机制以及与其它国家政权机构的关系,对各级党委管什么、怎么管和管到什么程度作出明确的规定。改革党委对经济工作和社会事务的领导方式,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取代。

2.围绕“分工明确、精干高效”的原则,改革完善领导体制。一是要实现权力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权,强化人大的立法权,确保政府的行政权,提升政协的监督权,完善法检两院的司法权。要尽量减少党委同其它国家政权组织机构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避免职能不明确和权力运行中的“双轨制”。二是要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党委要通过党组对同级人大实行领导,人大依法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并强化人大对监督结果的处置权。进一步明确政协实施民主监督的法律地位和监督程序,充分发挥派的监督作用。加强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强化其司法、执法的独立性。三是要加强对党委权力的监督制约。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实行垂直领导和有相对的独立性,下级纪委直接对上级纪委负责并直至中央。

3.突出“扩大民主,科学决策”的重点,改革完善工作制度。一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凡是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任免都要坚持集体研究决定,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保证班子每个成员的才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改革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解决班子内部矛盾的能力。一方面对民主生活会本身进行改革。把会上面对面的开展批评,改为会前在个别交流谈心中进行;会上重点进行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另一方面要改进上级指导民主生活会的方式。要变普遍指导为重点指导;对重点指导的班子,要明确点出班子和个人存在的主要问题,督促其在个别谈心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把整改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要推行全委会、常委会票决制。在重大事项决策和干部任免时,实行全委会、常委会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四是要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前的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度、课题论证制度、社会公布制度、决策中的民主讨论制度,决策后的执行监督制度和造成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把改进作风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保证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立场和执政态度,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进一步拓宽了解民意的渠道。要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不必要的应酬,使各级领导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要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派、群众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上来。要通过电子政务、电信、邮政平台,建立起群众直接反映情况和意见、建议的固定渠道,把党委和政府的公共决策建立在群众需要、群众满意的基础上。要通过政务公开、群众质询、任职承诺等办法,提高行政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2.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要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尤其是要把那些问题较多、工作难度大的地方和单位作为联系点,帮助他们理思路、定措施、求发展。要完善群众来访接待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群众来访。要建立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帮扶工作制度和完善企业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责任,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

3.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提听起来鼓舞人心、激励人心但实现不了的口号,不说大话、空话、假话,不干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的事情,不要劳民扰民,不要增加基层负担,不要打乱下级部门的工作部署,要尽量减少各种检查评比活动。把心思用在抓发展、抓改革、抓党建上,用到为人民谋利益上。

第五,把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要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要把发展和富民作为新阶段农村党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农村“三培双带”工程,动员和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自主创业,创办领富帮富实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快速增加收入。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帮扶工作,继续采取结对帮扶、干部下乡驻村、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等措施,帮助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改善生产条件,找准增收致富项目,尽快改变面貌。

要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增强社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当前尤其要从社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做好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外来人员的维权服务,面向社区老年人的关爱服务。要健全社区组织体系适应企业退休(下岗、失业)职工社会化管理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及时组建、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要建立社区工作包括党建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共驻共建等活动,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党员共管、党建共抓、文明共创的良好局面。要加强社区工作的物质保障。

要适应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势,加大企业党建工作力度,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要大力实施以支持创业者、关心劳动者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工程,教育引导党员和职工群众尊重出资者、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企业排忧解难;妥善协调好劳资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坚持以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不断改进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要着重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凡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都要按党章规定及时建立党组织;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时,要同步改建或组建党组织;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要选派党的工作指导员、联系员,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并依法先行组建工会,做好群众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积极为党组织的建立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