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区并村改革调查思考
时间:2022-09-28 07:14:00
导语:撤区并村改革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镇+管理区(办事处、片区)+行政村”,是**市自**年“撤并建”以来形成的农村基层党政管理基本格局。“撤区并村”是指在农村撤销管理区、办事处或片区等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管理区)和合并行政村为主要内容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年3月,**县乌江镇率先将原有的两个办事处、1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撤销、合并为4村1居,拉开了我市“撤区并村”改革试验的帷幕。随后,凤冈县进化镇、湄潭县抄乐乡等地也进行了试点。**年3月,余庆县借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契机,在全县10个乡镇全面进行了“撤区并村”。到**年年底,全市14个县、区(市)全部完成了“撤区并村”改革工作。
一、改革的动因
**年我市完成撤区并乡建镇后,在乡镇与村之间,普遍设立了管理区、办事处或片区一级派出管理机构,该机构建立的初衷是“联系政府,服务农民”,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弥补“并乡”之后农村基层行政管理的空隙,在农村工作中发挥出一定的效用。当时,全市228个乡镇共设立了584个管理区,有国家工作人员5600多人。管理区虽然行使的是行政管理权,但却缺乏法定的行政管理权限,无法为农民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小额贷款、办理结婚证等),有的仅仅成为“上传下达”的机关。在乡镇和村之间多了管理区这个中间环节,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不能直接地及时地贯彻到村,既增加了群众办事程序,又不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和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同时,由于增加了管理区这一级机构,导致乡镇工作人员膨胀,一些地方甚至从农民中招聘人员充实管理区,给乡镇财政支出加大了压力。
行政村设置大都始源于五、六十年代,是在撤销体制,改设乡、镇后,在原生产大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政单位和经济分配单位。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行政村从设置、规模、职能等方面,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较深,主要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经济总量薄弱,管理队伍庞大,行政职能弱化等。当时,全市有行政村4987个,居委会379个,平均每村只有1202人,少的不足300人;有村级管理干部22775人。过小的规模,造成农村干部选人范围受限,村组干部报酬增速受阻,村级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叠加效益难以形成,由此引发的一些深层矛盾逐步显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
坚持主动顺应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合并村级党组织,扩大村级组织管理覆盖面,已经成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市农村形势需要,不失时机地改革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科学配置设立党组织,就成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要求。我市按照“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方便办事”的工作思路,把调整合并村组与推进“撤区并村”建立党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人才、技术、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组合。**年以来,我市全部撤销了管理区,将原来的4987个村合并为现在的1765个,比原来减少3222个村。
二、“撤区并村”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一)切实把握“撤区并村”的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撤区并村工作,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逐步推行。条件成熟或适宜合并的先合并,条件不成熟或不宜合并的可以保留,不能搞“一刀切”。如余庆县由171个村合并为66个村,共减少105个。其中,两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24个;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29个;四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6个;六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1个;保留原村建制的有6个。66个村中,有20个村按原管理区规模设置。凤冈县由348个村(居)合并为81个村(居),保留原村建制的只有3个。
二是群众自愿、便于自治的原则。撤区并村工作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体现群众愿意,方便群众办事,增强村民团结协作,为实现村民自治创造条件。我市的基本做法是将相邻相近的的村整村合并,一般不撤散原行政村,保持土地、山林、电力、水利等设施权属不变,但个别情况也可以根据地势、山形、流域、居住环境等条件因势利导,合并后尽量做到便于管理,不留纠纷和问题。
三是利于减负、利于发展的原则。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我们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并行政村过程中,要注意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利于管理的几个村合并,把相同产业和优势互补的几个村合并,适当扩大村级人口规模,以利于加强村级经济积累,减轻农民负担,切忌贪大求全。全市并村后,**至3000人的村829个,3001至5000人的村750个,5000人以上的村186个。
四是精兵简政、提高效能的原则。撤销管理区后,原管理区干部职工由乡镇重新安排工作,重点充实到村党支部。合并后建立的村,办公地点尽量设在交通方便的中心区域,实行定编、定员、定岗。乡镇下派干部与村干部实行固定地点8小时坐班工作制。从原有村干部中选择部分优秀干部担任村务工作,尽量考虑原行政村有一名干部留任,其他不再任职的村干部,按撤并前连续任职年限和职务,分别给予一次性补贴“买断工龄”。并村后,全市共精简村干部9771人,下派5376名国家干部到村工作,其中有1038名国家干部任村党组织书记,占行政村总数的57.9%。
(二)讲究方法,积极稳妥,逐步深入。我市在撤并程序上普遍采取的是“八步工作法”逐步推开。第一步:冻结人、财、物,进行财产清理和财务审计。同时,乡镇拟定撤并方案和实施细则。第二步:组织宣传发动,征求村民对撤并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乡镇党委拟定组建村党支部、建村筹委会意见,并落实干部人选。第三步:各乡镇在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正式方案,报县委审批。第四步:宣布撤销管理区和合并村的意见,新建的党支部、建村筹委会及驻村干部开始工作。第五步:整体交接,对文书档案、财务帐目和集体资产等,按分项分部门对接。第六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村级组织全面开展工作,并为下步换届选举作好准备。第七步:县组织对各乡镇撤并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第八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各项工作基本步入正轨后,再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换届选举,成立村委会,实现平稳过渡。
(三)措施配套,政策到位,纪律严明。在撤并过程中,各地都及时制定了配套措施,建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了村帐务和资产清理领导小组,及时制发了解决离任村干部待遇、新建村基层组织的组建、管理区干部职工安置、撤区并村纪律要求、加强村级管理和规范制度等文件。撤并期间,全市先后抽调近万名机关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实行“四包”(包宣传教育,包方案实施,包接待信访化解矛盾,包平稳过渡)责任制。为了使村组干部都能积极支持和配合“撤区并村”组建党组织工作,在方案实施前,一些村组干部作出“书面承诺”,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选择。如余庆县结合“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载体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下派1000多名驻村干部,帮助乡镇和村做好“撤区并村”的宣传发动、处理具体问题等工作。制定了“一个稳定,六个不变”政策并及时宣传到位。“一个稳定”即对村干部和管理区干部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的思想状况保持稳定。“六个不变”即:原管理区、村的财产权属以及债权债务等不变;山林、土地、承包责任地等政策不变;教育、卫生、邮电、供电等服务区域、对象不变;水利及道路设施等不变;下派驻村工作的国家干部,其干部身份、人事和工作供给关系不变;管理区的职能下移到村,乡镇对管理区和村的管理和考核等措施不变。各地在村级体制改革中严肃党纪政纪,做到严明纪律。规定要公开村务,明晰债务,冻结资产,不准变卖和私分。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由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党纪政纪规定严肃查处。
(四)立足实际,优化配置,形式多样。在撤区并村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总体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产业配套,优化设置”这一指导思想,多形式搞好撤并和建立党组织。其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强强聚合,推进“排头村”更强。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发展较快的示范村与集体实力相对较强的村级党组织进行合并,在人力、财力、技术、土地等方面形成叠加效应,组建村级“小巨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行强强聚合的村大约占2.7%。实行强强合并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强弱结合,带动“后进村”转强。针对村与村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实际,我们采取大村带小村、富村带穷村、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形式合并建立党组织,达到取长补短、结对拉动、共同发展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行强弱结合的村大约占48%。
三是优势整合,促进“中间村”争强。根据“中间村”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人才、产业、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行优势整合的村大约占49.3%。
通过调整合并,全市村的规模从原来平均每村1202人扩大到现在的3180人。村党员从原来的平均每村22人增加到现在的62人。由于调整合并后的村面积增大,人口增多,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效应放大,全市形成各种专业特色村36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84个。
(五)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在撤并过程中,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如湄潭县在**年9月完成撤并工作后,经过两年运行,发现村干部报酬仍低、干部作风漂浮、选贤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等。县委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于**年初启动了新一轮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了“两减两增三在村”即:减少村民组个数,减少农村脱产干部职数;增加机关干部到村工作职数,增加村组干部报酬;建立干部工作在村、生活在村、考核在村的工作新机制。在撤并后120个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合并了2个村,并将原来3201个村民组合并为1009个,组数减少68%,年节省组干部开支约22万元,而组干部报酬比原来增加了近两倍;精简脱产干部208名,精简人数达40%,年节省开支60多万元,而脱产干部工资在撤并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5倍。凤冈县在2002年实施撤并工作时,在党组织设置上,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将撤并前的村党支部改设为片区支部,新建立的村设立党总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片区支部既无财权,又无人权,只是在发展党员中履行一下手续,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力。鉴于此,凤冈县将原来的348个片区支部全部撤销,并把全县2459个村民组合并为749个,把支部建在了村民组上。
归纳我市的“撤区并村”工作,可以得出四点基本经验:
一是深化改革是先导,抓住难点不放松。通过“撤区并村”,把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乡村人才资源有机整合。在并村中,要坚持有利于资源开发,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在“领头雁”的选配上,要把个人专业特长与产业发展重点结合,确保人尽其材,才尽其用。还要大力气抓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既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村级党组织才有服务群众、增强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村里的各类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村干部的待遇才能真正落实。
二是党管干部是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党管干部原则和群众意愿有机结合,充分尊重群众、发动群众是“撤区并村”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实施过程中,借助绝大多数村党组织重新组建的契机,采取突破身份界限和行业界限,以“两推一选”的方法,把那些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享有威望,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对暂时无合适人选的地方,采取下派国家干部到村任职,进行平稳过渡,并通过竞争上岗产生村民组长,从各个环节激发基层干部的竞争意识,提高村干部素质,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于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贯穿了群众公认这条主线,使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选择权得到真正落实,群众对此反响很好,改革工作进展平稳。
三是创新工作平台,强化干部下沉力度。选派国家干部驻村工作、任职,是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组织建设选能人、强班子的一个有效过渡办法。一方面,年轻干部需要磨练。近年来,乡镇机关充实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让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环境中去经受磨练,去熟悉农村、了解农业、增进与农民的感情,尽快成长起来,到村工作或任职是一条好途径。另一方面,当地村干部的工作方法需要国家干部互补,选派年轻知识型国家干部与经验型的村干部共同兴村,打破村内选村官的传统模式,拓宽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渠道,避免了村干部的近亲繁殖,促进了知识型和经验型的有机结合。
四是健全制度是关键,转变作风是手段。由于我市在撤并中选派了大批国家干部驻村工作,所以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坚持从用人制度、选派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予以探索和完善,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形式,切实引导驻村干部转变作风,提高对驻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从经济上、政治上提高驻村干部待遇,把懂农业实用技术的事业型干部放到广阔的农村去施展才能,真正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如湄潭县在实施“两减两增三在村”改革中,县委决定,凡选派到村任职的机关干部,其政治待遇按股级干部对待;今后凡拟提拔为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原则上要有3年以上驻村任职经历。
三、“撤区并村”的效果与启示
实践证明,撤区并村这一改革举措不仅意味着“管理区”的消失和行政村规模的扩大,而且还产生了多重明显效应:
(一)班子并优。一是扩大了选人范围,解决了人难选的问题,能人治村、强人治村得以实现。改革党组织设置前,往往村小人少,人才难选,有的村只能“矮子里选将军”降格以求,难免不出现部分村组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不高的现象,通过上面选派、跨村选调往往因不是本村人工作难以开展。改革党组织设置后,增加了村组人员,拓宽了选配干部的面,一批年龄轻、文化高、能力强、素质好的同志走上了村组干部岗位,打开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在新班子配备上,本着德才兼备、交叉兼职和精干效能的原则,通过“三荐”(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两票”(党员投选举票、群众投信任票)、“一承诺”(竞争当选的村组干部向群众承诺)的办法,实行公开竞争选拔,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切实提高了村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撤区并村”后,村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从原来的49.5岁下降到现在的36.9岁;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从原来的43.7岁下降到现在的38.1岁,其中35岁以下占42.5%,36-45岁的占33%,干部队伍实现了年轻化目标。同时,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明显增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了62%,比原来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5%,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5%。这些新配备干部大局意识强,不仅善于团结同志,有做好农村工作的协调、管理能力,而且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党员、群众都比较满意。二是减少了村组干部职数,提高了报酬标准,调动了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通过退养一批、转岗一批、分流一批、储备一批的办法精简村干部近1万名,减幅达43%。按撤并前年村干部报酬标准和村组管理开支水平,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977万元。而村干部工资从原来的平均每月1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每月300元左右;组干部工资从原来的每年1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每年1000元左右,村干部得到了实惠,敬业精神增强了,进村入户的时间多了。
(二)实力并强。通过以大带小,以好带差,以强带弱,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统揽经济工作的能力,形成了人才、技术、信息、土地等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增创了新的经济增长优势。一是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过去,由于规模小,政府为农民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难以到位,一些新兴产品和项目,由于受耕地面积制约,很难大面积推广。现在土地面积增大,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链条的有效延伸。如余庆县小腮镇将3个管理区16个村撤并成6个村后,各村结合撤并后的资源优势走自己的产业化道路,仅春景村就扩大苦丁茶种植面积**余亩。湄潭县高台镇窑上村,并村后发展规模养殖,当年就增加养猪大户67户。二是扩大了党员发挥“双带”作用的空间。调整合并后,党员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大户带领群众致富的区域更大了,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提高了调控能力,增加了集体收入。调整合并后村办项目增多,集体收入渠道增加,全市年增集体积累超10万元的村从原来的156个增加到现在的372个。
(三)规模并大。合并前,全市人口在1000人以下或耕地不足1000亩的村有623个,占村总数的12.5%。其中最小的村只有280多人。调整合并后,村平均规模从1202人,扩大到3180人。最大的村达到近9000人。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人少事难办的现象,实现了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投资。过去,一些小村虽然相距不远,甚至就居住在同一个自然村庄,但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相互之间联系甚少,在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划地为牢,自成体系,难以摆脱“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的局面。如水、电、路等往往独自兴建,存在两村都建,重复浪费;一村用不了,另一村因人均负担大,资金筹措困难用不上;或一村想修,另一村不愿修的现象。现在整合后,统一协调运作,基本解决了这类问题。如赤水市大同镇大同村撤并后修通了多年未通的村级断头公路。据不完全统一,“撤区并村”后全市新修了村级公路5376公里,受惠群众达100多万人。其次,促进了中心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了现代化建设进程。规模并大,使基础性设施化零为整,布局趋于合理。有利于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在更大范围内统一规划,有利于配套设施的形成,避免了一村一点,各唱各的戏,既形不成规模,又形不成优势的现象。
总结我市的“撤区并村”工作,可以得出三点启示:
一是“撤区并村”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村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因此,实施“撤区并村”工作既要积极稳妥,精心组织,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又要立足发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法办事。在方法上不搞“一刀切”,在时间上不搞“齐步走”。
二是“撤区并村”是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措施。以即将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并村合组为突破口,优化配置,科学设立党组织,着力改革不适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结构和政权结构,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撤区并村”是发展农村经济,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撤区并村”,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市场功能,发挥经济效益,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全面推行农业科技,指导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引导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率,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制度入手减轻农民负担。
四、对“撤区并村”后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在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必须有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做支撑,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撤区并村”后,虽然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一些地方村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致富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领头雁”不好选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主要原因,一是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高素质人才纷纷外出。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农村大批能人纷纷走出家门打工挣钱,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缺乏一技之长的妇女,导致农村干部特别是“领头雁”人选越来越少。二是激励措施乏力,在岗干部争先意识不强。由于农村干部报酬偏低,养老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加之国家干部的任用机制不够灵活,优秀农村干部提拔无望,致使许多在岗支部书记工作只图过得去,求学习、求进步意识不强。三是职数限制过死,后备人才锻炼机会少。税费改革后,按村规模设置干部职数,多设一个干部,就意味着增加农民负担,就会被视作“闯红灯”。这样一来,后备人才往往就只好长期“锁”在表格上,无机会得到锻炼提高。同时,“撤区并村”后,由于村的地域变大,人口增多,工作量加大,加之待遇的原因,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干。四是选拔视野不宽,难以形成多中选优的竞争态势。选拔支部书记,往往眼光只注重本村现有党员,甚至只注重现有班子成员,公选力度不大,挑选范围不广,形不成多中选优、优胜劣汰的竞争态势。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在大户中挑选“领头雁”。农村中的各类大户一般都是智慧型和开拓型人才,应重视对他们加强教育培养,适时从中选拔村干部。
──实施人才全向挖掘策略。可以通过党内民主推荐和党外公开推举途径挖掘社会人才,可以打破村与村界限和城乡界限公开选聘农村干部人才,可以将从事各种职业的社会青年、退伍军人、企业下岗工人和因小村合并被“平衡”掉的离岗干部列为培养使用对象。
──加大政治和业务培训力度。地方党委应加强对村组干部各类知识的培训,分期分批选送村组干部参加各类函授学习活动,以提高其学历层次、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对民选干部,要适当提高经济待遇,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选派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村工作。可以将平时工作比较负责、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现工作岗位负担相对较轻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派到村任职。同时还可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这部分人与单位脱钩,到村任职创业。
──适当放宽干部任职政策。对农村优秀干部,特别是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党支部书记,要认真落实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允许参加国家公务员招考,同时在参加国家公务员招考上,适当降低学历要求。事业单位增加人员,可优先选用优秀农村干部。
- 上一篇: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措施
- 下一篇:农村党员培训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