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实践思考

时间:2022-09-26 05:58:00

导语:农村建设实践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建设实践思考

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以“三农”工作为主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我区按照省市的部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办点示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思考谈几点认识。

一、我们的主要作法

今年以来,我区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工作中注重把握了如下几条:

一是坚持老百姓着急的事先办。在新农村建设启动之初,我们通过调查,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发现增收难、行路难、看病就医难等问题是目前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今年以来,我们对区内重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对老化的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对重点渠道进行了硬化,确保了农民旱涝保收;积极争取通村公路计划并迅速组织开工建设,使农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面加强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参合率达76.7%,使农民生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只有真正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搞“一刀切”,而是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区位优势、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各村的建设定位。对于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之成为中心村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对于有一定特色或形成主导产业的村庄,进行合理定位,加大扶持力度,使特色更特,形成特色村;对于经济基础较差、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村庄,在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挖掘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我们感觉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立足乡村特点,因地制宜,不搞盲目攀比,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是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办点示范是我们长期形成的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把“点”办好,真正起到带动“面”的效果,我们在办点过程中特别注重了办点经验的可推介性。首先在点村的选择上,我们注重了点村的代表性,而不是将经济条件最好的村作为点村;其次在办点的方式上,我们不是由政府包办,政府只适当扶持,主要是搞好指导和协调;最后在经验的推介上,我们没有生搬硬套,在建设标准上不要求整齐划一,而是重点推介点村在发动群众、筹资、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我们认为办点示范只有真正积累了可看、可问、可学、可推的经验,才能切实推动面上的工作。

四是坚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财政穷区,建设新农村光靠政府的投入显然不现实,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群众参与,对于鼎城籍在外有志之士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区财政按不少于15%的比例实行奖励配套;对于群众自身受益的公益事业建设,在当地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的基础上,区政府奖励补助水泥等建设材料。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老乡联谊会、老乡恳谈会等活动加强与在外鼎城籍老乡的联系,鼓励他们支持家乡、建设家乡。今年以来,我们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款1091万元,群众自愿筹集资设资金1040万元,自愿投工投劳10万个,有力支持了我区新农村建设。我们认为,只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限的资金投入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工作,大量的资金投入任何一级政府都无力承担,特别是对于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讲,县乡财政目前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倾斜力度空前,省、市两级也相应增加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县乡财政也尽量挤出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但这仍然远远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跟不上。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大部分都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缺少大项目、大企业,对资金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县以下金融网点不断收缩,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除单一吸收储蓄存款的邮政储蓄机构外,几乎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条条框框限制过多、贷款门槛过高等内部因素,制约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使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得不到金融部门有力的支持。

2、基层组织职能弱化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政权组织弱化,乡镇责任、权利、利益、义务不相称,部分乡镇财政负债严重,入不敷出,连乡镇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经费都无法得到保障,更无财力投入新农村建设。同时,由于乡镇职能弱化,降低了乡镇的执行力,使乡镇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更加困难。

3、农村实用人才的短缺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速度。由于历史传统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原因,造成目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巨大,而且大量农村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愿回到农村工作,城市人才更不愿到农村工作,使新农村建设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几点建议

1、要强化财政支撑。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建设思路,各级财政必须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公共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农村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大型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国家财政要给予内陆欠发达地区更多的倾斜,并保持支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资金使用管理体制,增强转移支付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要强化金融支撑。各级政府要采取更为灵活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手段,引导推动金融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可通过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可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有针对性地引导各方面资金向农村的投入;也可将某些向农业的补贴转移为金融部门的贷款贴息或贷款风险准备金,通过市场化调节,引导推动金融部门服务“三农”。同时,国家要出台政策,鼓励金融部门在农村设立网点,提供支农贷款服务,逐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其它多家商业银业并存的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

3、要强化人才支撑。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人才。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议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负担范围,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同时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可将农村45岁以下的党员、乡村干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作为农村乡土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别培养成农村经济型人才、农村科技型人才、农村领导型人才,快速增大乡土人才总量。另一方面,要强化激励机制,对优秀的乡土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愿意到农村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吸引各类人才回流农村。

4、要强化组织支撑。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精简机构人员,转变乡镇职能,完善乡镇功能,把该有的权力还给乡镇,做到责任和权力相一致,真正发挥乡村两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中介组织,乡镇可根据本地特点成立专业合作协会,村可成立村民理事会,把一些乡镇承担的服务职能交由中介组织来办,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

5、要建立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国家要制定可操作性的措施,做到让基层心中明白、方向正确、操作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