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城乡同价思考

时间:2022-09-25 06:26:00

导语:管理城乡同价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管理城乡同价思考

去年12月,湖北省实现城乡同价,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也给电力企业特别是县级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农网改造,效益明显

电力企业资产增加,实力增强。农网改造建设的电网及设备都属于电力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投资额相当于过去几十年的农网总投资额,再加上原来的一部分属于地方的电力资产“无偿划拨”给电力部门,电力资产向下延伸到农户的计量点,以当阳电力联营公司为例,供电资产由网改前的1.3亿增加到网改后的2.2亿,并且多为优良资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树立了电力企业的良好形象。两改一同价工作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电价平均下降50%以上,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使农村的农副产品加工、饲养业等蓬勃发展起来,网改使农民对电力企业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农民对电力企业的满意率,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网改后,电力企业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

1、输电损失的延伸。基层供电企业长期以来,都是以变电台区为基本销售单位,直供用户占总用户数的比例不到20%,供电企业的经营核算,很大程度上是以此基础,而以往国家目录电价的制定,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前提而不断修订的。网改后,随着体制改革和直抄到户工作的进行,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延伸到农户,随之而来原来台区以下的电力损失l/3到了电力企业。就当阳而言,按照直抄到户价的基本测算,综合线损大约要上升2-3个百分点,而对农网改造不彻底地区和山区县,这个数字将更大些,如此大的线损增量,较大的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经营收入,这还不包括即将开始的城网改造和城镇直抄到户带来的线损增量。由此可见,基层供电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是相当大的。

2、安全责任的延伸。长期以来,农村台区以下的供电资产和用电经营都属村级组织管理,台区以下的电力安全责任也均由他们负责进行处理。这比由电力部门统一管理要合理,一是他们有地方政府的优势;二是安全责任相对分散,使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去调查、调解和处理。网改后,一下子将这部分安全责任直接归到县级电力企业,由于农村住户较为分散,形成农村供用电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村级配电设施的日常维护成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工作的薄弱点,法律责任明显加重,因电引发的法律纠纷增多,虽然不是电力部门责任,但受害方硬找电力部门扯皮,牵扯领导精力,扰乱正常秩序,赔偿金额不断增加,使电力企业不堪重负。

3、用电稽查工作的延伸。农村电力设施点多面广,偷窃电和人为破坏、盗窃电力设施的事情时有发生,农村用户具有很特殊的市场特征,一是分散,二是随意性强,在抗旱排涝季节,私自搭火用电处处皆是,既不安全又漏计电量。过去台区以下属于村一级管理,属于村的集体财产,对于违法用电具有群防群治的效力,网改后单靠电力企业管理难度相当大,对农村用电稽查和防窃电的治理难度相当大,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却不明显,线损居高不下,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直管县而言,市局承担了各县(市)局线损,非直管县自己承担不该损失的线损,严重地影响了电力部门经济效益。

4、经营管理难度加大。一是供企业负担加大,网改后供电资产增加,维护费和折旧费用增加。企业并不会因为接受了所属地方的供电资产,而使供电量增加,资产收益和供电量的增加不成正比,企业利润将减少,甚至出现负数。农村村电工工资、费用支出增加,特别是要承担农村配变、低压线路、农户电能表的损耗等,企业的经济负担加重。二是电费回收难度加大,网改前,供电企业只抄表到台区,按总表收费,现在直抄到户后,每一户发生的收费矛盾、纠纷和困难都得由供电企业自行解决,失去了乡镇和村级政权的支持,工作量骤然加大,停电催费的手段也难以奏效。

5、过去的农村电工由村级组织管理,网改后,农电工正式被招聘为电力部门合同制职工,按照《劳动法》实行统一管理,工资与绩效挂钩,但在目前的用工体制下农电工与电力部门职工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影响了农电工的积极性。

6、农电工管理由村级改为电力部门管理后,由于实行了规范化管理,一些村电工转为农电工后没有了在村管电的“油水”,心态上不平衡,存在消极怠工,弄虚作假的情况。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改革县级供电企业的现有体制应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改革直供直管局现行经营机制,其核心是改为外部趸售,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增强企业在成本核算上的主动性。直供直管的管理体制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基层供电企业的积极性,不能达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功能要求。要加快“县为实体”的改制,这里面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将其改制为省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省电力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唯一出资人,确立省电力公司与县公司的资产纽带关系,使县公司成为独立的法人,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上,公司不设股东会,设董事会、监事会,由省电力公司授权地区局领导出任董事长,并由董事长聘任总经理。在管理上省电力公司授权委托地区局对县公司进行管理,按照安全生产、资产经营、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的考核办法,将考核指标分解,逐项考核,确定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的管理层次。在电价结算方式上,由省公司制定统一的趸售价格,改变过去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县级电力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第二种方案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当前直供直管县供电企业资产构成中有属于国家投资的电力资产,还有一部分是地方出资建设或集资兴建的供电资产,以及企业自身留利部分形成的固定资产和开办三产形成的资本积累,将直供直管局改组为具有多家出资人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包括国家投资划拨形成的资产作为国有股,出资代表人是省电力公司;地方投资形成的电力资产,出资代表人是当地人民政府资产管理部门;企业自身的积累和三产的资产形成的股份,出资代表人是职工持股会。其运作方式和管理办法与设立全资子公司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有限责任公司必须设立股东会。

二、对非直供直管局,尽快实施股份制改造,同样也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成立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由国家即省电力公司控股,一来可控制住这部分电力市场,二是可使改制后的电力公司更加符合公司制的要求,依法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在出资方的选择上,由省电力公司和地方电力资产,职工持股会参股。在管理上由省电力公司委托的地区局对县供电企业管理,管理模式参考直供直管局改制后的管理办法。改制后股东拥有股份不能上市流通或转让,公司税后利润扣除公积金、公益金等以外的红利,按各股东股本进行分配,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公司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全部责任。二是成立全资子公司。对地方电力资产,与地方协商后,国网对地方电力资产实行收编,成立电力全资子公司,在与子公司内部组建供电公司规范资产运作,然后关起门来在子公司内部搞股份制改造,仍由组建的供电公司、多经资产、职工持股会三者发起,成立一个股份公司,为县级电力企业的发展(比如上市)留一个空间。对非直供直管局的人员问题,在改制中应认真对待,在企业进行了主辅分离,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将地方编制人员按照省电力公司有关人员编制规定,可整体、部分或按股金比例上划或只将主业人员上划,上划只给指标,不涉及具体人员,省公司按照内部市场或者地方财政的做法,只对部分上划的编制内的人员划拨经费,余下的人员经费自筹。而所谓非直供直管局长期存在的人员包袱,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要多考虑占领市场,人员包袱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消化的,对企业来说,市场才是最重要的。

三、成立全资子公司与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选择比较。全资子公司的优点在于:1、设立程序简便,全资子公司与省公司建立资产纽带关系,管理方便,操作简单。2、有利于省公司对下属电力企业的管理控制,避免或减少政府的干预。3、资产由国家出资投入,企业负责经营,使企业效益和职工收益较稳定。弊端是:职工风险意识不足,同时不利于争取和调动地方电和用电配合工作的积极性。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是:1、由国家、地方(企业)、职工三方参股,有利于强化职工的责任心。2、明晰了资产及收益,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在电力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协调地方、农户、电力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处理电力司法案件中,保护电力部门合法权益。弊端是:产权关系、收益分配处理较复杂,易受地方有关部门干预。

四、要改革当前县级电力经营方式。“十五”规划指出:逐级放开配电市场,逐步实现竞争供电和电力用户自主选择供电商的目标。改革县级电力经营方式的大方向是开放售电市场,将乡(镇)村10千伏以下配电台区经营权的用电销售由电力监管部门核准的电力经销商来完成。县级电力企业除一些直供大户外,其余的用户,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县供电公司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以买断或租赁经营的形式交由电力经销商来经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精心测算,合理定标,严格操作,跟踪管理。一是根据变压器容量,用户的构成、地理环境及近几年的供电量等指标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出配电台区变损和运行维护费用指标;二是电价必须执行省电力公司的目录电价,承租人或买断经营人无权改变电价标准,定期抄表,电费、电量、电价公开,规范服务,电费回收当月结零,凡用户提出的改变供电价格或增减变压器容量,必须到县(市)供电部门办理手续;三是承租或买断经营者承担用户的安全用电责任,责任点的划分以承租或买断经营的资产分界点划分;四是在物价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二级批发销售价格,同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由行政管理部门对电力销售终端价格进行调控;五是由电力监管部门对承租或买断经营进行宏观指导,对经营商公开指标,公平竞争,跟踪管理;六是由县(市)供电部门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对各项指标分季检查、考核,严格按合同兑现。条件成熟的可考虑将10千伏线路或35千伏变电站租赁或买断经营。

五、改革目前的电力价格政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用电性质为基础,划分行业实价收费的电价政策,不符合《电力法》的要求,电力作为企业,现行的各种“优惠”电价,对高耗能农业排灌用电的优惠,一是对相同性质用户不公平,二是电力企业利益造成损失,从本质上说是非市场行为,也不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同时也容易产生“电价腐败”。电价的制定要考虑到电力工业的基础性,高收入性和社会公益性,在现有基础上实行一省一价,消除多种电价带来的价格矛盾和价格腐败,变化的部分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价格手段予以调控,由省级或中央有关部门从电力上缴国库的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对特殊行业(如化肥、排灌)采取调控终端产品价格或直接的政策性补贴。

六、改革用工制度。农改直抄到户后,电力部门聘用了大量的农电工,使电力企业的用工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电力企业管理中十分尖锐的矛盾。要消除这些矛盾,首先是改革人事管理,在县级电力企业,对原有的全民制合同工可采取入股的方式改变其身份,使企业在用工上有自由的选择性,以效益为中心,优胜劣汰,收入靠贡献,提拔靠政绩。二要加强对农电工的管理,实行科学定编,集中管理,强化考核,奖惩兑现。每个供电营业所成立若干电工组,每个电工组由2-4名农电工组成,选拔比较优秀的电工任电工组长,原则上按每三百户一个电工定编,对山区可适当放宽。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统筹,定职定责。规定统一的办公地点和上班时间,严格劳动纪律。将农电工分管台区线损、电费、售电量、电价、安全、优质服务等指标进行分项考核,把安全、生产、设备维护、人员、财务成本等管理延伸到农电工,实行未位淘汰制,增强电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电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七、改革分配制度。在实现了以县为实体的电力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可考虑县级电力企业领导层的工资收入采用年薪制,按资产经营、安全生产、党风廉政的实绩予以考核,企业职工的工资采用基础工资加股份分红,基础工资应用企业按年度经营状况和有关劳动管理分配办法测算,打破现行的档案工资,实行工效挂钩,逐级考核,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基础工业,事关国计民生。面对当前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应该做些什么?是我们每个电力工作者应该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