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思考

时间:2022-09-25 04:01:00

导语: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思考

**村是岳池县粽粑乡的一个偏远山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268户1044人,其中党员35名。该村地貌以山丘深沟为主,是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旱山村,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经济十分落后,甚至有些家庭连吃饱饭都难。乡亲们十分渴望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但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一时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成为全村群众的一块心病。直到去年,通过新一届乡党委与该村支部一班人的反复调研,共同努力,终于走出了一条以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这条路,是一条自力更生、自觉自愿而不是上级重点扶持、集中打造的路,是一条负重自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锦上添花、轰轰烈烈铺摊子的路。目前,全村干群奔富裕、求发展的热情高涨,兴百业、促和谐的氛围浓郁,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经济产业初具规模,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

核心——选好主心骨,谋好发展路

<实践>每一位走进**村的人听到得最多的便是:“我们能有今天的好生活,多亏有一个一心为民的好支书”。**年底,本来在长期在外做生意,家庭条件很好的共产党员杨发光同志经公推公选走到了村支书的位置上。他说,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既然来当这个支书,肯定不是图钱财,那样的话我不如做自己的生意,我就想看看我们这个穷山沟到底能不能走上致富路。逢年过节,他就给外出打工的党员打电话,致以问候,咨询信息,并劝导他们回乡创业。平时,他就留意电视上和周边乡镇的动静,看有没有适合村上发展的路子。经过长达一年的观察思考,特别是在该村村民唐华修堰塘养鱼养鸭后,他茅塞顿开。唐华原来在福建帮人养鸭,于**年春节从回家拦山沟修建了一个堰塘。塘堰下面喂鱼,上面养鸭,鸭--水--鱼立体循环发展。当年,他的堰塘出栏肉鸭9批,加上养鱼,年毛收入高达20多万元。由于**地势属于夹皮沟,修塘堰只需筑坝拦断即可,成本相对较低,加上鸭子价钱近年来不断看涨,看到唐华赚了钱,部分群众也跃跃欲试。于是,在乡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反复研究,村支部终于确定了“坡上建园种植、沟里造塘养殖”的发展思路和“一户一园(优质果园或菜园)一池”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榜样示范、干部带领、组织推动的工作方法,制定了先全力帮助几个大户挖塘养鸭,然后修通村级公路,再组织外出学习发展种养产业的工作方案。这样一来,整个**村一幅“兴水利、修公路、筑塘堰、搞养殖、栽海椒、种南瓜”的发展蓝图就跃然纸上,一条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融互动、治旱兴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摆在了脚下。

<启示>**村打开发展局面得益于两点:一是选准了一个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富裕的带头人。杨发光本身家庭比较富裕,具备专心为村里办事的经济基础;他长年做生意,走南闯北,相对来讲具有开阔的视野、灵活的头脑、丰富的信息和在群众中的威信,这也为他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二是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一干到底的决心。杨发光的前任们肯定也为脱贫致富找过路子,作过尝试,可能也就是因为思路问题、方法问题或者决心没下够等问题没有获得成功。乡党委对**十分关注、对杨发光一班人坚决支持,加上他们的思路对头,见效很快,当然就能够获得认同,一路高歌猛进。

**村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关键就是要选准配强村级基层党组织的班子,特别是要发动群众选好一个对老百姓满怀深情、对发展农村经济有强烈愿望的村支部书记作为发家致富的“主心骨”。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确立好的发展思路,最根本的是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把握节奏,不疾不徐,既不盲目冒进,也不错失良机,积极稳妥地推进,否则,就会徒劳无功,甚至劳民伤财。

关键——建设示范带,干给群众看

<实践>“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村支部书记杨发光在支部大会上的话掷地有声。他身体力行,带头种植了蜜本南瓜4亩,“天宇3号海椒”6亩。为了彻底消除群众的顾虑,村支部动员7名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塘堰产业建设,还别出心裁组织13名思想解放的党员干部自筹资金近5000元,在原来的荒山上披荆斩棘,新开辟了310亩荒山种植蜜本南瓜和海椒,建起了党员干部产业示范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着党员干部们投资获益,乡亲们终于消除了疑虑,纷纷找到村支部要求投资。目前,全村群众已参与修建塘堰31口,存栏肉鸭4万多只,养鱼12万余尾;发展优质蜜本南瓜600亩,“天宇三号”海椒150亩。

<启示>示范带动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农村党员干部又是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坚力量。相对来讲,农村中只有这样一部分人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形成集中力量,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村支部一班人紧紧盯住这股力量,一边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带动;一边组织党员干部,以群体的力量壮大声势。一个党员又可以带动影响几户群众,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把村支部的意图成几何效应地传递给了老百姓,带动群众自觉地参与到了产业发展和致富增收上来。

推而广之,在农村进行任何试点示范时,都要充分研究群众的心理预期、打破群众的心理顾虑、注重形成规模效应,确保群众从内心深处收到心理暗示。从示范的主体来讲,既要注重引进业主开发经营带动,更重要、更直接的是发挥群众熟悉、关系密切的本地党员干部或群众的作用。因为他们才更容易跟老百姓说得上话,老百姓也才更容易听他们的。从示范的规模上讲,要形成气候,壮大声势,充分激发起老百姓的从众心理。从对示范带动的把握和理解上讲,要以此作为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示范的具体过程,强化党员干部的团队观念,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力,让群众直观感受到党组织的强大力量,感受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害——打造利益链,形成共同体

<实践>**村的热闹是从唐华修堰塘养鱼养鸭开始的。村党支部因势利导,用唐华的成功经验和致富科技教育群众,鼓励村民把兴修塘堰。但修一口堰塘再怎么说也要几万块,群众拿不出足够的钱怎么办?村支部一班人集思广益、反复研究,一个大胆的设想浮出水面:修建股份制堰塘!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平摊型,两三家人合伙,实行AA制,共同出钱修建,解决一家人没足够钱修的问题,收益按比例分成;二是折股型,有钱的出钱,有地的出地,有劳动力的出劳动力,然后按当地市价折算成股份资金;三是租赁型,由村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或有意愿的群众出资建好堰塘后,租给困难群众使用,按年收取租金。以上三种类型,都要尽量动员党员干部入股,如果没有党员入股,村支部就要安排党员参与监督,防止出现纠纷。这样以来,难题就迎刃而解。全村老少齐上阵,天不亮就出门,月当头才回家,集中土地280多亩,以自筹、借贷、合资、股份制等办法筹集资金400多万元,投入劳动力6000多个,拦(山)沟新建塘堰21口,维修塘堰10口,使该村蓄水面积达190多亩,蓄水能力达70多万方。有效解决了全村700多亩稻田灌溉问题,成功实现了“果--菜--鸭--鱼”立体开发模式,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启示>**村支部一班人立足实际,敢于向市场经济学方法、要点子,在塘堰建设中大胆推行“股份制”,既破解了农村群众发展的“资金瓶颈”,又成功地将党员干部和群众融为一体,形成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开创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的良好局面。

由此可见,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强力示范推动某件事情,可老百姓却心存疑虑,毫不领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政府“好心无好报”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将领路人和普通群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双方没有形成休戚相关的利害关系。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我们不仅要举一反三,结合实际运用“股份制”等形式,使党员干部群众成为利益共同体,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自然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且要通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利益捆绑,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一起生产生活的时间增多,促进思想沟通交流,拉近党群干群距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对群众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重心——解困抓帮扶,为民办实事

<实践>在大伙艰苦创业、共同致富的路上,村党支部对无发展生产能力的困难群众也伸出了关爱之手。村支部书记杨华光主动将自己的一个塘堰无偿提供给贫困党员杨汝秀、余子伍养鸭。年近70、手脚残废的杨中清,儿子外出18年杳无音讯,生活不能自理,村支部一班人为老人翻新了房子,将其纳入五保,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此外,村支部还动员所有党员干部出资成立了产业发展基金,为贫困党员和贫困群众购回菜苗和鸭苗,让他们自己发展蔬菜业和养殖业,待产生效益后,再归还购苗本金。对于外出打工的3名流动党员,村支部也经常联系,一方面通过掌握外界信息,一方面按照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帮助其在家的亲属安排好生产生活。

<启示>**村支部一班人深深懂得,群众既渴望富裕,也渴望关怀、渴望真情,他们不仅带领群众奔富裕、求发展,而且十分注重树新风、促和谐,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发展上扶持群众,以真诚感动群众,以真心换得民心,与群众建立了鱼水深情。群众是淳朴的,他们更懂得投桃报李,该村近两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哪怕是到乡上的信访案例。这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指明了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人心向背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生死存亡。群众往往通过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的言行来感知党的形象,作出对党的判断和选择。不可否认地讲,近年来党的形象在群众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特别是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甚至与民争利,在群众中丧失威信、丢失威望。针对这些问题,对照**村的成功实践,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要全力搞好经济发展之外,更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解民忧、顺民意上,把功夫花在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上,树立为民作风,落实惠民举措,在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上有新的作为。

保障——为党聚人才,固本强基础

<实践>群众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党支部的吸引力一天比一天强。**年前**1044名村民中只有党员35名且有9名外出,多年来更是没有发展一名党员。可是经过这一年的变化,今年就有4名群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率先修塘养鸭的唐华便是其中之一。唐华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先进性,羡慕党员们在村里的高大形象,很想成为其中一员,向他们学习,也为咱们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做点事情”。

<启示>农村基层干部难配、党员难找也越来越成为困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大难题。**村党支部在找准了一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之路的同时,也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之法。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党员干部的力量组织带领群众致富,树立了威信;与群众捆绑成了利益共同体,加深了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助困难群众,优化了形象。这样,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增加了,当然就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心甘情愿跟党走。

**村支部不断壮大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必须两手抓、两手硬,特别是丝毫不能放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要坚持以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不断吸纳农村有才干的新生力量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壮大党的执政队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相融互动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特色道路。

综上所述,**村能有今天的发展新貌,如果说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大气候是“变”的外因的话,那么其内因则“变”在班子——有一个亲民为民的村党支部,“变”在思路——有一套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子,“变”在行动——有一种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而这也是**村之“变”,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