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众基础调查思考
时间:2022-09-22 11:04:00
导语:农村群众基础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阶层发生的新变化,指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为了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精神,最近,我部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练有月同志为组长的课题调研组,结合茂名市是农业大市的实际,选农村、农民阶级阶层来进行调研。调研组深入四县(市)、二区共10个镇调研,调研采取听各县(市、区)汇报、召开农民座谈会、深入农户实地调查等形式进行,并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通过调研,我们对当前我市农民阶级阶层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以及农民阶级的愿望等有了初步了解,并提出了在农村如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若干思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阶级的新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民阶级已不再是过去的“纯粹”农民了,农村及农民阶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大锅饭
”组织结构,强调“集中”“统一”的“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生产模式。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生产方式多样化,生产经营上不受限制,农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种经营。
2、劳动力结构及职业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
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他们择业完全自由化,劳动力结构和职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纯粹在农村种养的劳动者;二是“洗脚上田”的富裕农民,他们兴办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主,这部分人大多是有一定文化,比较精明的农村“能人”;三是搞商贸流通的个体户;四是从事建筑,服务业的个体户;五是一些养殖专业户;六是外出打工的“打工族”,这部分人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年青人;七是兼业型劳动者,这部分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打工。通过调查,我市从事非农产业和兼业者约占农村劳动力的50%至70%,从调查的样本村职业阶层构成情况表中可初步了解这一情况。
表一:样本村职业阶层构成情况
从本项研究的4个样本村中,可见,农业劳动者阶层在农民中已不再居多数地位。4个村的社
会变迁、劳动力结构和职业的分布虽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明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3、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产业结构“单一”化,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根据土地、气候和市场情况,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从事多种经营。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种养更加自由,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4、农村管理体制的变化。村一级管理是我国政权结构的最基层组织形式,过去设管理区,由
党委直接领导,现在撤销管理区,设立村民委员会,把村民组织起来,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村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积极性。通过村民直选村委和村支部“两推一选”以及实行村务公开等,农民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农民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监督意识、参政意识明显增强。
5、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入WTO的现实需要,农
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①市场经济意识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思想意识已冲破了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农经济思想束缚,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产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经营管理逐步走向集约化、公司化,使原来社会分工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②法制意识增强。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随着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农民打官司的事越来越多,有的地方还出现农民与政府打官司胜诉的案例,这些足以说明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正在明显增强。③科技环保意识增强。在调查中,农民对“科技下乡”最欢迎,对科技人才、适用的技术的要求最为迫切。同时,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更增强了环保意识,以前那种不注重环保的粗放经营模式逐步有所改善,农民更注意种养环境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标准化产品逐步进入市场,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当前农民阶级阶层的基本状况及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大
调整、大重组。其中农民阶级阶层的分化最为显著,最为引人关注。
㈠农民阶层的变化情况现阶段,我市农民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化为下列不同阶层系列:
1、根据对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同组合,分为家庭承包劳动者、乡镇集体企业劳动者
、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受雇民工等阶层。据我们调查,列出4个样本村的产权阶层构成
情况表,从表中我们可以在宏观上看到我市乃至我国转型期农民层化的总体特点。
表二:样本村产权阶层构成情况表
注:表中“其他”是指产权身份模糊,难以确认上述任何一个产权阶层的村民。
2、根据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可分为农业劳动者、非农业劳动者和兼业型劳动者阶层。
3、根据工作和生活所在地的社区性质划分,可分为城市农村劳动者阶层、小城镇农村劳动者
阶层、乡村劳动者阶层。
综上所述,经过20多年的分化,今天,农民的角色和身份已经多元化,地位和需求已经差别
化,从而形成了异常复杂的、特殊的农民阶层结构,并使农民的利益主体和利益来源多元化,
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明显化。
㈡农民阶层分化的成因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农民阶层急剧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个综合化的过
程。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是农民层化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前提。农
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一方面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潜在的劳动力能量得到较充分的释放,引起农业的巨大增长,从而为农民分化提供了农产品供给的物质基础。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的乘数速度排斥剩余劳动力,推动了部分农民的非农化。另一方面,扩大了农民对自身劳动的支配权,获得了择业的自由,从而能在利益目标的引导下,自然地产生流动,有机会从传统农民中转移出来,导致社会分化。
2、多样性的改革是农民分化的基础性推动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
视“三农”问题,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诸如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关于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方针,以及有关引进外资,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还有即将出台的户籍改革政策等等。使城乡二元结构松动,为农民层化提供了桥梁和渠道。这些改革,导致我国社会产权结构的多样性,农民社会流动日趋频繁,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随之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出现多样的变化,由此导致农村社会成员成份层化变迁。如今,农民再也不是均质性的社会群体,已经分化为具有不同地位和利益要求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农村也不再是单一的同构性社会,已经分化成为具有不同特色的社区。
3、改变生存状态,致富奔小康,富而思进,永不满足的心理,是农民层化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农民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由于受天气、科技、市场等因素的制约,相
比于其他行业收益低,经营风险大,农民负担重,生活较困难。农民为了改变生存状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党的富民政策下,致富奔小康,一部分先富起来,于是脱离土地,不断开拓进取,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导致农民阶级的急剧层化。
4、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为农民的层化提供了现实可能的条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来到城市、小城镇参与城市工业化建设,有的从事建筑、餐饮服务业,有的进工厂打工,有的自己办企业,从事工商业。总之,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是促成农民层化的重要外部条件。
㈢农民阶级层化后农村遇到的问题
农民阶级层化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级管理、农民的管理教育等方面都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一是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由于
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出现农业增产不增收现象。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出现土地弃耕、抛荒现象,农民对预期收入前景更感到迷惘。二是村集体收入少,影响村支部、村委会的号召力。我市不少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条件较差,不少村既无山地、鱼塘出租,又不近圩市,村级经济很难找到发展的好路子。相当部分村集体收入较少,与省市要求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相差甚远;少数集体收入较高的村,也多是靠上级扶持,出租山林鱼塘所得,缺乏有效的经济增长点,后劲不足,潜力不大,难以为继。集体经济困难,导致水利等基本设施年久失修,道路、学校建设没有资金来源,有些村连基本办公费都无法解决,连召开一次党员大会都成问题,支部、村委会干部工资没着落。因此,部分群众对党支部的作用和能力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2、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发展党员困难。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
凝聚力和战斗力弱化,一些农村支部存在“软、懒、散”现象。在问卷“当地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如何”中,回答“不好”和“一般”的占30%左右;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顺。农村实行村委会直选后,“两委”成员如果不是交叉任职,特别是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如果不是“一肩挑”的话,往往形成思想不统一,闹矛盾、闹不团结,在工作上互相拆台,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地位有削弱的趋势;党支部后继乏人,在农村发展党员难。由于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部分是老弱者和妇女,在调查中,一些农民说:“在我们村里,找几个象样的人当干部就找不到”,可见,农村已高度虚空化。另一方面,在家或外出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认为入不入党无关紧要,入党不仅没有什么好处,反而要开会、交党费、受更多的约束,因此对党的向往不是那么强烈,主动写申请向党组织靠拢的年轻人不多,在农村发展党员相当困难,农村党支部班子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严重削弱。
3、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好,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党群、干群关系
紧张,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削弱。在问卷“你认为当地群众负担重吗”一问中,回答重的占4
0%左右,在“你认为当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问卷中,回答“不好”和“一般”的占50%,可见,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不容乐观,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有弱化的倾向。
4、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由于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和农村人
口流动加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⑵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习仍比较严重。⑶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思想文化教育方法简单,效果不佳。农村这块阵地,如果我们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就会被落后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所抢占,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严重削弱党的群众基础。
三、增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思考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核心问题是要按照“
三个代表”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㈠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牢牢坚守和巩固农村这块阵地
“农村稳,天下安”。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中国社会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江
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关注农民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探索正确处理农民问题的新途径,更紧密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
活”的要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要,结合自身自然条件,选择推广种植名、优、特新品种,努力提高农副产品营养价值、适口性、安全性、供给均衡性和加工专用性,不断推广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实现优质优价。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不断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等新模式,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三是加快流通和信息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副产品的流通销售网络和信息网络,组建各级流通组织,壮大流通队伍,并且通过信息网络采集市场各种信息,及时反馈,作出对策,减少市场风险。
2、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
要硬”的方针,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评选文明户活动,开展“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引导农民移风易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同时,制定村规民约,采取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制止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农村营造一个安乐祥和,秩序井然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㈡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我们党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脱离人民群众,就谈不上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因此
,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苦,真正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体会到“三个代表”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1、要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各级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一起摸爬滚打
,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帮民富,继续推行“阳光工程”、“鱼水工程”、与群众“三同”;要关心群众生活,关心群众生产,了解群众的疾苦,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排查整治,逐步消除影响农村稳定和党群、干群关系的因素,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2、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想群众之所想,虑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
谋群众之所求。对群众提出的反映的问题,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解决,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当前要特别关心群众的生活问题,想方设法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农产品卖难,帮助农民寻找增加收入的新途径,帮助贫困农户脱贫奔康等问题。我市目前正在实施的“双百计划”和“先进文化进万村(家)”以及告别“泥坯房”工程等,正是为民办实事的体现,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3、改进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生活在农村第一线,直
接接触广大农民群众,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的作风如何,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党在农村、农民阶级中的形象。因此,要改变基层干部过去那种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的工作作风,要耐心地宣传上级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在群众对一些政策,如计生、殡改、收费还没有完全想通时,不能简单地使用“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方法,更不能用对待敌人专政的方法。要严格按政策、法律程序办事,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依法行政,在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㈢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党在农村的中流砥柱,如果没有基层党组织,那么我们将会失去农村,
因此,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
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占领农村这块阵地。
1、面向新世纪,培养带头人,精心选配好高素质农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书”。因此,要把精心选配好农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重点来抓。主要从下面四方面着手:一是稳定骨干,能人当家。
对于政治坚定、熟悉经济、能干肯干,群众拥护的农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可以适当放宽任职年龄,保持村级主干的相对稳定,同时要认真研究村级干部的工资待遇问题、退休保险问题和依法保护问题,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注意协调“两委”关系,规范村级组织运作。现阶段,比较好的做法是“两委”交叉任职,村支部换届全面推行“两推一选”,这样可有效地减少“两委”干部工作上出现互相推诿和争权的现象,明确“两委”的职责任务和决策程序,从制度上理顺“两委”关系,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三是精选帅才、人才回归。对于村支部、村委班子中缺乏熟悉市场经济知识和能力的人,可以从乡镇企业家队伍中挑选,也可以从外出务工经商回来的能人中挑选,
要把那些能带头致富,又热心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大胆地选进“两委”班子,并大胆使用。四是机关下派,充实村级。可以结合县(市)、镇政府机构改革,把机关中富余的干部充实到农村班子中去。对于年龄老化的村级班子,要拓宽视野和渠道,注意从大学毕业生、回乡青年、
退伍军人、科技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培养。通过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制度,采取“老支书、小村长或小支书、老村长”老少搭配的办法,逐步强化基层领导骨干。
2、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当前,发挥农村党员的
作用尤其要在探索新形式和注重实效上下功夫。具体说,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三大机制:一是吐故纳新机制。要严格党员标准,把好“入口关”,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不合格的党员坚决清除出党,以免损害党的形象。同时把符合条件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是民主监督机制。近年来,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发生的经济案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监督软弱乏力。因此要把加强民主监督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在继续推行村务公开的基础上,把监督关口前移,把监督的范围往宽展,把监督的内容往实抓。真正把村干部的权力运行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中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这些年来,在农村重视“钱袋”,忽视“脑袋”的现象比较普遍,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要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门到户,入耳入脑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㈣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必须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1、发展党员工作要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突出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发展党员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随着农民阶级的层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农民阶层,这些阶层中往往集中了一些优秀分子,应加强在这些新阶层中发展党员;二要做好发展年轻党员和妇女党员工作。当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六一”(儿童)、“三八”(妇女)、“九九”(老人),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特征明显,党员队伍结构存在年龄偏高、文化偏低,妇女党员偏少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着力发展优秀年轻人和妇女入党。三要注重在企业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方面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基层党组织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照顾平稳的保守思想,把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充实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加大培养力度,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2、把握标准、保证质量。在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工作中,要深化对吸收新党
员标准的认识。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应当把符合党员条件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党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和管理。要防止那些动机不纯的人混进党内,防止以经济实力强弱、为社会捐助财物多少、个人名气大小作为衡量吸收新党员标准的错误做法。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必须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切忌一哄而起,降格以求,搞“拉郎配”。与此同时,要从思想上建党,大力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全体党员,发挥党组织的大熔炉作用,把党员锻炼成坚定的共产党人,永葆党的先进性。
- 上一篇: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
- 下一篇:培养选拔女干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