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政绩考核问题密雾

时间:2022-09-21 04:21:00

导语:干部政绩考核问题密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干部政绩考核问题密雾

干部政绩考核是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基础,也是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所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考核政绩,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考核政绩,怎么样运用政绩考核的结果,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干部的政绩观和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发展。

一、当前干部政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历来重视考核干部的政绩。**年,中组部首次提出了要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年,中组部正式提出了考绩的概念。**年和**年,中组部先后下发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工作实绩考核的文件。长期以来,政绩考核在干部的奖惩、选拔、任用和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当前政绩考核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考核指标不系统。特别是政绩考核重经济指标,轻其他指标。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政绩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甚至全部定位在GDP等几项经济指标上,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在一些地方,政绩考核就看GDP增长,就看招商引资的完成数额,就看财税报表上的上缴数据,而其他如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等,都要为之让路。似乎只要经济增长指标上去了就一切都好,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于是乎,一些地方的部分干部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结果是一个亮点掩盖了一堆问题。

二是考核办法不科学。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为保障,考核程序没有规范化,考核方法比较单一,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存在着“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考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这种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到了换届、提拔、调整时突击考察,缺乏对考察对象深入细致的了解,难免会出现把考核对象的近期工作成绩作为考核依据的“近因效应”,以及因考核对象某一时的言行而产生的“晕轮效应”。

三是政绩认定不准确。对显绩与潜绩、真绩与败绩的认定比较困难,难以区分班子政绩与个人政绩、前任政绩与后任政绩,不能对取得政绩的过程、成本和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

四是结果运用不充分。有的地方没有看政绩用干部,而是搞平衡、搞照顾,考核与使用脱节。有的地方虽然强调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但对实绩突出的应给予什么样的奖励,实绩一般和较差的应如何鞭策和处理,缺乏统一的尺度和具体的硬性措施,使考核结果的运用缺乏科学性。

二、近年来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新探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正确政绩观。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全国各地大力探索和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工作。这些新探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细化政绩考核指标。如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对经济县及县域经济考核的实施办法》,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两项指标正式列入考核办法中,与GDP增长速度、地方财政增长速度等经济指标具有同等的考核效力。河南省针对有的地方GDP造假,增加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这个指标,这样一来虚算冒算GDP就不占便宜了。因为GDP虚的越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小,考核分就被拉了下来。宿迁市宿豫区把农民技能培训、建立农村大病合作医疗、农村改水等列入乡镇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还有的地方将就业率纳入政绩考核指标。河北省唐县在政绩考核中引入了“成本分析”。

二是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如南京市在区县领导班子届中考核中引入民意调查。民意调查主要通过委托市城调队(各区县城调队和农调队),在考核组的指导下,采取入户调查、发放问卷、网上评议等方法进行。句容市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时,组织镇级领导干部、全体机关干部、镇属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村主要干部、部分人大代表和党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填写《工作实绩民主测评表》。东海市采用实绩听证方式考核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主要环节有成立听证团、领导述绩、听取质询、投票评议、实绩公示等。

3、尝试绩效评价体系。如沈阳市建立干部政绩考核数学模型,从每个地区60多项指标、每个干部34项指标、每个干部100张以上的评价票中获取数据,然后将收集到的干部各项指标进行横排、纵排和大排,即看考核对象在同行业干部、本单位领导班子、所有同类领导干部中的排名情况,对干部的政绩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湖南省湘潭市卫生局建立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估体系。四川省委组织部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建立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另据报道,中组部已于去年底形成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经试点后,运用于今年的地方党委换届考察中。

三、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的几点思考

1、建立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借鉴国外绩效评估体系,建立针对不同职务级别、不同类型岗位、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的具体考核标准。实施考核时,特别要注重实绩评估。实绩评估的过程是运用辩证理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通过实绩评估,区分以下各类政绩界限:一要区分真绩与假绩的界限。在考核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水分的数字,特别是一些经济指标和效益。为此,应当考虑计算方法是否正确,统计口径是否统一等因素;应按照会计、审计、统计的法定标准加以核实,科学统计数据,剔除不合理因素。二要区分显绩与隐绩的界限。由于工作岗位、工作性质等原因,不同岗位的干部所创造的政绩表现形式不一样。有的同志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成绩显赫,容易看到;有的同志注重基础,培养后劲,考虑长效,不易看见。为此,在考核中必须作具体分析,既要看干部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的大小,又要看取得这些成绩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基础工作;既要看获得政绩的手段和途径是否正确,又要看是否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三要区分个体政绩与群体政绩的界限。任何一项工作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群体的作用,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政绩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因此,认识和评价干部的政绩,要正确分析集体作用与个体努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把集体的成绩全部归功于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不能在政绩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既要防止个别干部贪功诿过,也要防止个别干部无功受奖。

2、探索社会公众评价机制。在目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中,虽然也强调群众公认原则,并有一些群众参与的形式,但缺乏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社会公众评价体系,群众公认的科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群众参与面窄、参与渠道不畅通、测评权重模糊、透明度不高,公开性不够,群众公认容易流于形式,主观随意性较大。要防止和克服少数人考核干部政绩的片面性,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最终评价权。要积极探索建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公众评价机制,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对干部政绩的考核。要按照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的“知情度、关联度、责任度”的关系,合理确定评价主体中不同层面的群众评价考核对象的不同比重,使各方面的参与权和意愿都能得到真实有效的反映。要充分运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责任承诺、政绩公示等形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评判干部政绩的参与度。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广泛地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干部政策,帮助群众正确把握德才兼备原则和政绩考核标准,克服一些群众受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参与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片面认识和做法,从而不断提高民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3、充分运用政绩考核结果。要把政绩考核的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奖惩和教育培训的重要依据,更好地发挥政绩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和用人导向作用。特别要正确处理好看政绩用干部与凭德才用干部的关系。看政绩用干部是凭德才用干部的深化和具体化。政绩是一个干部德才的外在表现,德才是一个干部政绩的内在支撑。凭德才用干部就是要把政绩考核的结果作为用干部最主要的决策依据,以政绩定上下,以政绩定取舍。看政绩用干部,就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看待干部的政绩,把干部的德才放在较长的时期来考量。一些干部的工作业绩和成效可能一时不被人们所认识,甚至不被人们所理解;而一些干部的短期行为的危害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出来,有些问题的暴露需要较长时间。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要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视为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与此同时,运用政绩考核结果也不能走极端,简单地用政绩考核代替德才考察,防止一部分政绩突出的人由于不具备新职位的要求而不胜任新职位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