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人口调查思考

时间:2022-09-19 03:40:00

导语:农村贫困人口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贫困人口调查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但总体上农民的收入还处于不平衡状态,在涌现了一批富裕户的同时,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农户也逐年增加,每年都有一定的农户因各种原因沦为贫困户。据统计,**年长丰村贫困农户比**年增加4户,**年比**年增加6户。为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本人利用担任长丰村农村工作指导员的机会,就长丰村贫困农户致贫成因及对策措施进行了调研。

一、长丰村农民收入概况

**年底,长丰村总户数563户,人口1949人,其中18周岁以下452人,18周岁至60周岁的1105人,60周岁以上的392人。近几年,全村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发育较好,现有各类企业35家,家庭加工户159家,其中纺织机户117户,台数1010台,务工人员688人,从事交通运输及各类三产人员有129人。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批十万元户、百万元户,甚至千万元户,但同时,全村仍有40户75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其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7户43人,每年需要镇村给予救济的有10户23人,年人均收入在3600元以下的还有3户9人。

二、长丰村贫困人口特点

一是老年人居多。长丰村贫困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37人,占贫困人口的49.3%。二是文盲半文盲居多。贫困人口中除在学人员外,初中文化的只有1人,其余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三是从业结构单一。贫困人口中除1户搞些三产外,其余都是从事农业劳动。四是缺乏和丧失劳力者居多。在长丰村贫困人口中,因残丧失劳力的有10户,因病丧失劳力的有6户,其余为独个老人。

三、长丰村贫困人口成因分析

从长丰村来看,产生贫困人口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家庭自身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年轻时因各种原因没有一点积蓄,而现时无劳力,只能依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二是家庭内部条件差。一些贫困户上有老人,下有小孩,抚养能力差,有的家庭长期有病人,把仅有的一点收入和家产都消耗光了。三是收入来源单一。贫困人口中多以种植粮食为主,收入来源单一且少,长期在“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圈中循环,越陷越深,难以脱贫。四是文化素质差。贫困人口多数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不懂科学,没有技术,市场意识淡薄。五是缺乏创业精神,进取心差。一部分贫困人口虽有劳动力,但“大钱挣不来,小钱又看轻”,不愿出力流汗从小钱挣起,宁愿受穷打麻将打发日子。六是道德责任意识缺失。一些贫困老人家里子孙满堂,年轻时把全部财富,包括房子都给了子女,但到年老无劳力时子女却将老人推来推去,不愿抚养,还千方百计想把老人推给社会抚养。

从社会因素分析,农村贫困人口确实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虽然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已列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线对象,但还有相当一部份处于低保线边缘的对象未被列入低保对象。而享受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虽能解决部分生活和医疗费用问题,但解决不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特别是农民一旦患上大病或出意外事故,那些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会造成当事农民因病返贫。二是因孩子上学而延缓了脱贫时间,高额的学习费用往往耗费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大部分积累。三是缺乏造血功能。以前农民生产、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银行或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大多能借给一笔贷款,帮助度难关。而现在金融机构都奉行济富不济贫的信条,或干脆不贷款,或设置多重借贷条件,使大部分贫困人口望而却步。四是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由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教育的缺失,使部分中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当薄弱,少部分人连父母都不愿抚养。

四、对策建议

1、扶贫。在保障贫困人口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一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尽力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二是因人制宜对症扶贫,根据贫困的不同程度、不同的贫困成因,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分别采取有效的扶贫措施;三是强化教育扶贫工作,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一技之长,以增加他们脱贫的自信心;四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来为贫困人口脱贫,一方面政府特别是科技部门要给予技术扶持,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要给予资金扶持。

2、教育。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公民社会主义公德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当前特别是要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进一步倡导敬老爱幼新风尚,形成一种社会扶持、亲友资助、共同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良好环境。

3、增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更多地享受资源配置。要充分利用政策、信息、市场等手段,引导和调节贫困人口的市场选择,使他们的经济行为科学有效。要制定积极的信贷政策,通过小额贷款来支持贫困人口从事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各项活动。同时,要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组织镇、村集体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进行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并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给他们以经济发展项目,落实有关技术人员给予具体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