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会情况调查思考

时间:2022-09-19 12:04:00

导语:联谊会情况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联谊会情况调查思考

最近,我们到广东深圳、东莞、广州、潮州等外出党员聚集地,就我县一些乡镇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加强流动党员服务与管理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是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流动群体不断涌现,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是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强流动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立多元化党员管理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的有益探索。

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的主要优势

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就是按照党内有关规定,立足商会、乡情联谊会的组织优势、阵地优势、活动优势和乡情优势等,通过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在其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把商会、乡情联谊会的各种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党的工作优势,将商会、乡情联谊会所在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党员有效组织起来,把“社会人”培养成“组织人”,并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发挥作用。

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可以把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组织优势。商会、乡情联谊会是以地缘乡情为基础,外出流动群体自发组建的民间社会团体,是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组织。它有组织章程、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对会员具有刚性约束力和软性吸引力;它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稳定的工作对象和经常性的组织活动;它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工作覆盖面,能够以把流动人员凝聚起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操作平台。商会、乡情联谊会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为在流动群体中开展党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接口。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可以进一步整合其组织资源和工作优势,立足商会、乡情联谊会内部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和感情相亲等优势,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信息上互通、在资源上共享、在管理上统筹,有效构建起贴近党员、贴近流动群体和贴近实际的党建工作网络,搭载起服务流动党员和流动群体的党建平台。

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可以把社会团体的地缘同城优势转化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沟通协调优势。现行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难于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二是流入地党组织的工作触角难于向流出地其他流动群体延伸;三是流动党员自身难于融入流入地党组织教育管理。在工作中,突出表现在部分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的监督管理之外,使不少流动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有入党意愿,无入党之门。把党组织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能将其与流出地党组织的地缘优势、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同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架起两者之间协调沟通的桥梁,形成“管理互动”。同时,通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将流动群体纳入组织管理服务之中,把商会、乡情联谊会建设成为外出人员生活上共同关心、事业上共同合作、思想上共同进步的精神家园,从而构建起同乡联同乡、同乡管同乡、同乡带同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流动群体关爱服务工作新格局。

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可以把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对接联系的资源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经商和创业人员日趋增多,他们分布在发达地区不同的行业中,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交际圈和工作圈,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党员流出地对接发达地区的有效工作资源。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可以使家乡党委政府充分了解在外流动人员的情况,听取他们对家乡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充分发挥外出社会团体的工作资源,把外出人员的桑梓情谊凝聚起来,搭建家乡与当地的对接平台,使商会、乡情联谊会成为宣传家乡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桥梁,促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商会、乡情联谊会党组织的基本定位

我们认为,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必须围绕服务外出流动党员、服务家乡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企业生产和服务家乡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找准其职能定位。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应具有“四个中心”的功能。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心。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就是要积极创新工作载体,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努力提高工作实效,使流动党员置于党组织的有效监督管理之中。同时,对外出党员实行人性化关怀,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他们身在异地,时时感受“家”的温暖,使流动党员“流动不流浪,离乡不离党”。

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培育中心。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就是要积极做好进城创业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党的工作,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同时,让他们在创业实践和参加党内活动中,思想得到新升华、能力得到新提升,增强他们报效家乡的热情,使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成为发展党员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的“孵化器”。

劳动就业和招商引资的信息中心。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工作优势,广泛收集用工信息,积极为家乡务工人员推介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及外出创业人员主动宣传推介家乡,及时反馈招商信息,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创业务工人员的维权中心。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当流动党员及其他外出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千方百计维护他们的利益,使商会、乡情联谊会党组织成为家乡外出创业人员维权的坚强后盾,进一步增强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在流动群体中的凝聚力。

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商会、乡情联谊会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安远县是山区农业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8万人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日渐增多。调查发现,这些外出人员主要集中在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惠州、潮州等发达城市。他们外出创业,在乡土乡情的感召下,他们沿用民间的传统结社形式,成立了安远籍外出人员商会、乡情联谊会,使其成为外出人员凝聚乡情的纽带。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中,相当一部分会员是流动党员,他们在务工人员中威信较高,是商会、乡情联谊会中的骨干力量,他们虽身在异乡,却一心向党,有建立党组织的期盼。为此,我县依托在外商会、乡情联谊会,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切实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我县依托商会、乡情联谊会在东莞、广州、深圳、惠州、潮州、中山等地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党员服务站,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覆盖。依托商会、乡情联谊会的活动场所资源,建立流动党支部的工作场所和流动党员活动阵地,并参照家乡党组织活动阵地进行功能布局,建立健全党员登记卡、党员花名册、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学习材料、活动记录等,为外出流动党员营造“家”的氛围。同时,落实“三个一点”,即从县委留存党费中列支一点、乡镇财政安排一点、争取外出成功人士资助一点,为流动党支部提供不少于1万元的经费保障,确保流动党支部的正常运转。

树立服务理念,加强流动党员经常性教育。一是创新工作内容,加强党员日常管理。根据外出流动党员特点,坚持“在原则中求灵活,在灵活中求原则”的指导思想,采取“小型、业余、灵活、务实”的方式,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组织开展好党的活动。特别是紧密结合流动党员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外出流动党员特点的活动载体。流动支部尽管流动性很强,但是党的基本理论学习不能丢、党内主要活动形式不能少、党员日常管理不能松。流动支部坚持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积极完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课、党日活动等“规定动作”,积极做好务工地流动党员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接转组织关系、开展组织活动、党费收缴、困难党员救济等方面工作,做好党员的日常管理。二是创新工作载体,强化党员关怀服务工作。建立流动党支部维权制度和党员政治生日制度,保障流动党支部在为务工人员服务等方面功能的发挥,增强外出流动党员对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具体工作中,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积极帮助外出流动党员和商会、乡情联谊会其他成员解决工作中、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外出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及时掌握劳务市场行情,随时为务工人员提供合适的招工信息,积极向用工单位推荐务工人员,并为务工人员争取在工资福利、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合理待遇,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党务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把流动党支部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列入村级定补干部编制,纳入村干部管理序列,在政治、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农村定补干部享受同等待遇,并为其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工作绩效奖励制度,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所负责任的轻重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成效,增加浮动工资,进一步保障流动党支部专职工作人员的基本经济待遇,进一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做好在外出流动群体的发展党员工作,增强党员队伍活力。一是发展党员工作联动。流出地、流入地和驻外党组织两地三方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物色和培养发展苗子,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双边考察、两地公示等制度,逐步形成了双边联动合作工作机制。二是培养对象联推。为了进一步拓宽发展党员工作视野,更好地掌握进城务工人员现实表现,各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动党支部经常与驻外办事处、商会、劳动服务站、家乡发展促进会等有关组织机构沟通协调,发动和引导这些单位高标准遴选和推荐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先进分子。三是发展对象联培。以“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为原则,安排党性强、素质好的流动党员和身边的优秀务工人员结对子,从情感联系入手,充分发挥这些流动党员与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性质相近、朝夕相处、容易沟通的优势,及时向他们传播党的知识,考察其现实表现。目前,全县依托在外商会、乡情联谊会党组织已从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3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79名,分别占同期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89.9%和72.8%。

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平台,拓宽流动党员服务家乡渠道。一方面,畅通沟通联系渠道。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采取“一信一册一网”的“三个一”工作模式,实现“同乡联同乡、同乡管同乡、同乡带同乡”的综合管理效应。“一信”,即印发一封《致外出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内附免费邮资信封和征求意见表,流动党员可将自己对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和其他信息寄回家乡党组织;“一册”,即印发一本服务手册,为流动党员相互联系、沟通党组织及服务家乡建设提供方便;“一网”,即在“东江源党建网”开辟一个“流动党员之家”栏目,设立“流动党员QQ群”,建立家乡党组织与流动党组织网络化互动式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创设发挥作用的载体。在外出流动党员中开展“为家乡建设做贡献”活动,充分发挥外出流动党员信息灵通的优势,积极引导他们为家乡经济建设当好信息员、宣传员和招商员,每位外出流动党员每年至少为家乡提供1条致富信息,为家乡的农产品外销和产业开发提供参考。充分发挥商会、乡情联谊会会员点多面广的优势,有效激发外出人员的爱乡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宣传推介家乡,引荐外地客商来家乡投资置业、兴办企业。镇岗乡涌水村外出流动党员谢家迁引进年产值800万元的脐橙加工项目,实现果农在家门口就可销售脐橙。镇岗乡罗山村外出流动党员谢日福,引进深圳中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生猪养殖项目,投资总额5个亿,年产值达200亿,该项目实施投产后,将对安远乃至整个赣南的生猪生产生深远影响。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外出流动党员共为家乡引进产业发展项目28个,提供致富信息450多条,捐资200多万元支持公益事业。

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的几点思考

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对异地社会团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对传统的基层单位建党模式的补充。

思考一: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必须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这是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凝聚的根本保证。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客观上难以对流动人员一视同仁、公平对待,非国民待遇、非同城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一些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有着农民工的属性,他们与其他农民工一样,为生存而奔波,存在着社会保障缺乏、子女入学难、医疗缺乏保障、拖欠工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员对自身政治属性的认知感和对党组织的归宿感,极易诱发各种非正常的利益团体和“自发组织”,甚至出现帮派势力,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客观地说,商会、乡情联谊会党组织如果不能为外出社团组织的发展服务,不能为维护外出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服务,不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公共利益服务,其地位只能被弱化和退化,并为外出社团组织和外出人员所抛弃。因此,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以服务渗透管理,以关怀实现凝聚,通过以人性化的关怀服务,把流动党员和外出群众凝聚到党的周围,增强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公信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思考二: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必须由“单管”向“联管”转变。这是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对接的机制保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一头连着流出地党组织,一头连着流入地党组织。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如果仅仅是流出地的“一头热”,是不可能有效的实施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而在我们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流入地党组织对所流入的党员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在当地建立流动党支部这项工作不够热情。由于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隶属关系不在流入地,流出地对商会、乡情联谊会党支部的管理属于“遥控管理”,且不具备当地的行政资源和财力资源,因而在对流动党组织的管理上,容易出现流入地“管不过来”、流出地党组织“管不起来”等问题。因此,在组建流动党支部时,必须加强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的衔接,通过完善资源整合机制,统筹发挥行政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党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等作用,实现区域内外资源更广泛、更有效、更直接的整合利用,形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共建、双向互动,资源共享、兼容并包”的工作格局。

思考三:把支部建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上,必须由“时效”向“长效”转变。这是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运行的应有要义。近年来,各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外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就是其中有益的探索。在各级党组织的指导、策划、具体实施下,流动党员党支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然而,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工作、居住分散,经费缺乏,场所难保障等问题一时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大部分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以前没有做过党务工作,他们的党务知识比较欠缺;由于流动党员党支部建在异地,指导成本较高,经济条件好的单位,一年还可以去二、三次,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去了一次就不敢再去了;商会、乡情联谊会中的利益格局比较复杂,党组织与商会、乡情联谊会的关系不清晰,党组织在商会、乡情联谊会中如何定位、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处理与商会、乡情联谊会的关系等问题缺少制度安排,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党支部功能的发挥。因此,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建立支部应具备的条件,不能一哄而上、舍本求末,在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这也是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应有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