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支部书记经验交流

时间:2022-09-17 08:50:00

导语:农村支部书记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支部书记经验交流

如何当好农村支部书记,课题不大,内容却相当丰富。当好农村支部书记,首先必须具有方方面面的素质和能力。比如,思想要先进,办事要公道;既要勤于吃苦,甘于吃亏,还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既要有自己致富的能力,还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既要有威信,还要懂政策、懂法律,等等。农村支部书记“官”不大,但也确实难当。不是一般党员就具备当好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也不是说现在在职的支部书记就已经具备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中,不断的进取中,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和完善,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真正当好农村支部书记。

根据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咱们盂县的实际情况,下面我就如何当好农村支部书记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想法。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

一、增强执政的忧患意识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辛亥革命后,在20世纪前半期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存在着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政权的选择,各种势力由此进行激烈的斗争。一是由北洋军阀及后面的国民党集团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本家的专政,这种政权使中国继续走向更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一是某些中间派别和中间人士代表幻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向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种政权只能代表少数人、部分人的利益;一是共产党代表的建立有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几番较量,几番选择,经过反复检验,第一种道路被彻底抛弃,推翻了蒋家政权。第二种也得不到人民的赞同。只有第三种最终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代表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在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逐步为人民所信任,并经受长时间的考验,最终成为人民所选中的政治领导。所以说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必然选择。

四中全会《决定》还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句话前半部分讲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靠长期的艰苦奋斗、几千万烈士流血牺牲换来的,是党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过程中经过不懈努力奋斗而奠定的;后半部分则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取得执政地位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在往后长期的执政实践中,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繁重,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人民群众对党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句话实际上还蕴涵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放松警惕,已经取得的政权会随时得而复失,执政的共产党随时都可能被历史所抛弃,这样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毫不懈怠地为巩固执政地位、长期造福人民而持续奋斗。

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因为:

第一,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任何一个政党、政权,无论曾经经历过多么辉煌的历史,一旦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支持和拥护,就必然垮台。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同志强调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本”“基”“源”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二,苏共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发人深省,令人深思。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解体,分崩离析,政权垮台。苏共是一个拥有88年历史,1500万党员大党、老党,却在一纸禁共令之下稀里糊涂地被解散了、亡党了。苏东丧失政权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就是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逐步变得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潮流,落后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能取得令人民满意的执政成绩,最终被人民所抛弃,为历史所遗弃。所以说: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来说,是始终存在的;巩固执政地位,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三,必须把强烈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同志就一再告诫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要防止“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并把执掌全国政权比做是“进京赶考”,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党执政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大声疾呼:我们要忧国,忧民,忧党啊!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岌岌可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同志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充分酝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政党”的问题。等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继承、弘扬和体现了三代领导核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十六大后不久,同志便率领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们赴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历史,重温“两个务必”,号召全党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解放思想,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中央几代领导核心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常抓不懈。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共产党员,每位支部书记都必须自觉履行这一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同样的道理,人民信任、支持你领导下的党支部,说明你这个地方的党组织还能代表人民的利益,还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如果这个党组织仅代表部分人甚至个别人的利益,不为全体村民做主办事,人民群众同样抛弃你,党的领导在此地也就失去了执政的基础,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我县一些农村两委班子长期不协调、不团结,部分村的村民专门选举与党支部闹矛盾、对着干的人担任村委成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农村支部书记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法人代表”,执掌着一个村的“政”,也就是党在这个村的执政基础。同样的道理,人民选你当支书,是对你的信任和支持,说明你也能为人民办好事。如果满于现状,小富及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人民群众同样会把你赶下台。解决好执政能力的问题对农村支书而言,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农村支部书记都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要把这种忧患意识贯穿到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执政能力的问题,强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并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为什么要抓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建国以后,我们党经过恢复时期、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狠抓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因此实现了人民翻身做主和新生政权的稳固、“两弹”爆炸、卫星上天,在国际上才有了中国的大国地位。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说什么也是白说,说什么也是空话;没有发展,解决不了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和花钱的问题;没有发展,解决不了农村住房、通路、通水、通电话的问题;没有发展,就解决不了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旅游的问题;没有发展,解决不了医疗、养老、就学、就业的问题;没有发展,就没有“神舟”上天,就没有雅典奥运会的金牌第二。一句话,没有发展,解决不了中国社会一切现实问题。党的十六大更是明确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就是首位,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一切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都要靠发展。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村不发展经济,群众手里挣不到钱,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个村就会落后于周围其他村,就会落后于时代。如果一个村干部不为村民利益着想,不为群众解决急事、难事、大事,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干群关系就会紧张,甚至恶化。农村干部必须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要敢于为民做主,勇于为民谋利,善于缓解矛盾,时时为了群众,处处依靠群众,始终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二,如何抓发展?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需求”。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发展观,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发展观,也是全体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农村支部书记应该牢固树立的发展观。这个发展观,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而提出并逐步加以完善的,也是按照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了国际和国内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提出的。这个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各个区域,既涉及到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涉及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但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始终不逾地坚持这个中心不动摇。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这个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坚持这个手段,才能最终实现目的。这个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必须全面理解,科学理解,准确把握,而不能偏废任何一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也是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这三方面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过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才能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用什么样的观点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有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农村基层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引导正确的政绩观,用正确的政绩观来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农村支部书记的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谋取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谋取部分人或小团体甚至是个别人的利益;就是要谋取全面的、长远的利益,而不是谋取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就是要谋取资源、经济、人和谐统一的利益,而不是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单纯经济发展;谋取的是“绿色GDP”和循环经济,而不是“纯经济GDP”HE和“不可持续经济”。单纯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可能产生一些单一的、某方面的或者是当时眼前的发展,但它是违背经济、社会和人协调发展的规律的,是会付出沉重代价的,人民群众是不会赞成和拥护的。“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是衡量干部政绩的最终标准,也是检验我们农村支部书记是否合格的最终标准。

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民主和法制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成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善于汲取人类进步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善于采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并把它转化成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确立正确的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支部书记是一个村庄、一个小社会的执政主体和领导,同样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就是要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农村的科学执政就是要立足于本村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

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为最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农村的民主执政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公开、民主”的原则,放手让人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杜绝“一言堂”和“家长制”,还人民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依法执政,就是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领导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和看法的改变而改变。农村的依法执政就是要在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前提下,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和实施详尽的制度、规定,使农村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将农村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去年我县农村开展的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工作中,县委针对我县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办事不公开、决策不民主等突出问题,经过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盂县农村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制度》、《盂县农村村务公开制度》、《盂县农村财务审计制度》。三大制度基本上覆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无章可循”的问题,要坚持贯彻执行。今年6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对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这“四权”提出了许多新的明确的政策措施,为农民群众依法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也是农民群众用以维权的最新利器。农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为有效开展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农村支部书记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领导制定相应制度和纪律,带头遵守相应的制度和纪律,保证相应的制度和纪律的执行,真正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我们党执政的目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四、注意培养后备力量

目前,我县广大农村潜在着一种危机,并且这种危机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逐步显现,产生影响。这种危机就是“后备力量危机”。这个“后备力量危机”直接表现就是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和村支两委成员年龄老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造成这种危机有两种原因,一是村里没有年轻人,年轻人都搬迁到外地或外出打工了,“无人可培养”,这主要是在偏远贫困村庄;一是村里有年轻人,且年轻人也有积极上进的要求,但村支部不愿培养,不敢发展,害怕年轻人上来后对他们形成冲击和挑战,害怕丢权,这主要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特别是有集体经济的村庄。还有在农村领导班子中比较普遍存在着一种思想,就是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活跃、个性强,组织纪律性和组织观念差,办事能力低,不符合标准和要求,培养他们不放心。长此以来,就形成了“后备力量危机。”

从中不难看出,造成这一危机的关键是思想和观念问题。“无人培养”、“不愿意培养”、“不放心培养”都是思想观念上的原因,特别是农村支部书记思想观念的原因。因此,必须下大力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要把培养农村后备力量作为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来对待。

首先是要增强培养后备力量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选拔和培养后备力量是每一个农村党支部、每一个支部书记的重要职责。每一个支部书记都要站在党的事业的高度,以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抛弃个人私心杂念,自觉地、主动地把选拔、培养后备力量直接拿在手上,按照党员标准和“十六字”方针培养年轻党员,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农村后备干部,不断为党的组织增加新鲜血液,不断为党的事业增添活力。

其次要教育、引导、培养好后备力量。培养后备力量关键在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培训教育,既要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规、党纪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加入党组织,又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以及农村工作的相关知识教育,使他们真正具备作为后备力量应具备的知识和素质。另一方面要给他们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安排他们参与管理农村的一些具体事务,在工作中考验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他们,使他们尽快掌握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和本领,实现农村领导的正常新老交替和良性循环,确保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稳定坚固。以上是我对如何当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村支部书记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欢迎在座的各位支部书记批评、指正,提出意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