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六环思考

时间:2022-09-15 04:45:00

导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六环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六环思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思想端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和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当,教学效果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落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全面落实“教学六环”这个关键环节。怎样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就是要从最基本的“六环”入手,在此,我就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六环”的实施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1、备课。就是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备好课,首先,要求教师要对学科知识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分得清主和次,重点和难点,理得清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教学中才能做到层次分明。其次,要强调备课的内容。备课的中心任务应是了解学生特点基础上钻研教材和撰写教案的过程,主要精力应放在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第三,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处理备课与撰写教案的关系。要突破固定教案模式的限制,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科特点、渗透新教学理念、体现个性的教案。力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使用的各科教材每年均按新的课程标准作了很大程度的调整、删减、增补,由于部分教师还没有新课程的课程观、教学观和教材观,这给我们这些尚未完全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这样才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二是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应采取哪些相应的预防措施等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三是要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教师已掌握的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等。这样,教师的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案设计才能体现学情与教情。

2、上课。就是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应该说,大多数老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根据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容量和进度,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能自觉地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互动的过程。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些创新课上,有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趋向。但是,这些教学观的变化更多地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地把新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新课程就是分组教学,不考虑课程内容,什么课都搞分组教学,根本没有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内涵,因此,部分教师的教学是“新瓶装旧洒”,其实质仍然是老一套,以讲解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有的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对学生反馈注意不够,影响教学效率。现行的教材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学校还没有组织教师进行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教师对任教学科的《课标》理解不深,这就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对教材的处理和知能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出现了不了解教学要求,把不准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的现象。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潮冲击下,部分教师感觉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知如何进行教学,这充分说明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真正确立起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教材观,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真正要上好一堂课,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有激情才会富有创造性,才能享受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带来的愉悦;其次,要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第三,课堂设计要得体,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第四,课堂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要讲练结合,布置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逐步提高教师自身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最终达成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几个转变:即由重视讲授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现和重组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由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之间的综合贯通;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作业,精批细改,严格控制作业量,禁止低效率的重复练习;提倡练习性的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外以活动性、实践性作业为主。作业的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操作能力,以及探究、合作、创新意识。作业要求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实行分层练习、分层作业。作业批改的评语要注意发展性评价,习惯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批改形式要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参与,师评、互评相结合。分数量化与描述性评语相结合。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和学科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要能积极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学科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宽学生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的转化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在教学中,要始终把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对待学生,首先,在学习上,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要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去教育他们,使他们能够跟上队伍。对于差生是教师最头痛的事情,很多教师都采取“不理”的方法,我认为,“不理”,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不负责就是不爱学生。因此,教师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开导他们,用真诚的爱打动他们的心。其次,热情关照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上,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特别是对一些有特殊病的学生,要给予照顾和关怀,让他们感到一种深沉的爱,只要他们感到了这种“爱”,你的“育人”也就成功了。

5、考试和考查。教师要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有益的探索。极少数教师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走进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这是极其错误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但从来没有排斥过考试,新课程倡导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多样化,改变仅凭学业成绩和考试给学生下结论的状况;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在评价形式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学业成绩评价的等级制;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考试更多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从近几年来高考、中考的题型变化上不难看到这一点,开放型、综合型的试题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自身对知识的开放性、综合性不够,自然就不能对学生的考试予以正确的指导。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不但不能放弃考试,相反,教师还要积极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研究中考、高考,及时、准确地把握中高考的命题走向,对每一次考试,都认真作好质量分析;从而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是教育教学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6、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传统教学“五环”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一环。课后反思是促成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师进行认真的课后反思,反省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是成功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善,这样,不但能让教师每课都有所得,促成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还能让教师课课体验教学成功带来的喜悦,时时品味教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保证自己更富激情的投入到新的教学中。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自己学校的教师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