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时间:2022-09-15 04:44:00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我县的不断稳妥推进,此项惠民仁政工作越来越深入民心。因其核心思想是“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的切身利益逐渐辐射到更多村民家中,是让更多村民尽可能共享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这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又要注重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此背景下,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笔者通过自己进驻*营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的耳闻目睹及所想所思,在此谈点鄙人的拙见。

一、现状及条件

*营村现有24个社,1298户,5080人。国土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有耕地3608亩,人均0.7亩,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甘蔗、蚕桑为主。*——昭通的交通主干线从村腹地里穿梭而过,村集市距县城仅17公里,交通便捷。海拔1400米,气温比县城凉爽许多,是避暑休闲的理想去处。具有发展集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果园型”农家乐的优势,这种模式才是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开发利用,也将为*营村插上腾飞的翅膀。*营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选址在关井3社、4社,是*的低二半山区,具有热区资源优势。今年,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工作以来,笔者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座谈与社农交心谈心、深入调查。在了解两社68户生产生活、经济收入、产业结构等自然概况的基础上。鄙人认为在该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点有以下有利条件:

自农村体制改革以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共事,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围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狠抓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农民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变,民风纯朴,村民谦虚好学,扫盲工作通过验收,有丰富的水、日照等自然资源,是生产蔬菜和特色产业的好地方,曾有“白菜、西瓜盛产之地”的美称。有一定面积的草山,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村级公路畅通,农村增收致富的能力得到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惠民政策,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该村老百姓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通过采取与村“两委”召开党员、社组干部、妇女代表会议,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帮助他们如何致富,如何才能发展经济,老百姓想致富盼致富的愿望极为迫切,积极性高涨:一是要按照市、县的要求,以“五村三化”为载体,加紧实施好“百村示范”工程是众望所归。二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突出抓好“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做法

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让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农”工作思路,让各级各部门更加自觉形成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关心“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做好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和提高农民技能、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充分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探索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只有使亿万农民认识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有如此,农业农村工作才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农村也才能繁荣安定。

1、整合多方力量,共建新农村。依靠上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多方沟通、协调,善于运用各种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产业。管井社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科学技术运用滞后,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掌握适用生产技术,搞好科学技术普及,提高村民科学素养,加速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与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3、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的观念,走群众路线。使农民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大势所趋,机遇难得;使农民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在农村、农民受惠的仁政;使农民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开农民参与就无法开展。坚持农民为主体建设新农村才能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从而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把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政府推动建设新农村从要农民建设新农村转变为农民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使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三、困难和问题

通过这一年来的驻村入户,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带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困难。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条件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投入不足,与城市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二是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民生及社会事业几乎难于适应群众生活之需要。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的工作模式可学习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三是相当一部分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生育、生产、生活、生计的思想观念难以在短期得到实质性转变。村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村农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还很低,依法维权、合理表达诉求的意识不强,思想观念、文明习惯、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劳动技能水平低下。各级各部门帮助农民实现自身发展和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的渠道还需不断拓宽。近年来,各级组织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小额信贷项目、农业科技扶贫和蚕桑生产等一些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项目,但因资金额度小,覆盖人群不够广,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需要。

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服务力和引领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等基层组织变化情况,村“两委”班子建设有待加强管理。

四、新农村建设工作建议

笔者作为县委下派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最大的一点体会就是我县贫困面大,经济基础抵抗能力薄弱,财力物力支持不够大,无资不能办实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呼吁各界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自己份内之事。真正落实“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方略。

1、政府主导、农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通过制定和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指导和引导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要发挥农民的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上来,让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避免“干部热、群众冷”现象的出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搞好试点,开展工作,既体现围绕大局、又有利于争取支持,再就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量力而行,促进农村面貌有更好更快改变。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劳务输出,切实做好劳动技术培训工作,把培训农民和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搞好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村。

2、建好村级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必须通过村一级“两委”来具体抓落实,因此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内部具有凝聚力,横向形成亲和力,整体形成战斗力,对外具有吸引力的干部队伍”村级班子,才能更好地带领千万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农村要致富,建好党支部”,“农民奔小康,建设新农庄”的旋律进一步凑响。

3、调整和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农民增收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依托产业搞建设,把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抓好抓实。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有钱了,他们才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我们的工作也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以生产发展科学化,突出地方特色,按照本地实际的村寨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主题,抓好“一村一品”建设,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业,特别是蚕桑、水果等经济作物。抓好绿色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营销渠道,选择一些经济基础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广的加工业主进行重点扶持,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

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5、“三清三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目前,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三清三改”这一基础环节,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改水、改厕、修建村庄道路、支砌花坛、建绿化带,种植行道树、修缮村中坝塘、水塘等基础设施入手,加强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村民参与村庄道路修建维护、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的新型农村形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实现“新村新面貌,新村新形象”的目标。

6、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塑造农村新风貌。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社组、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开展“富裕在农家、学习在农家、美德在农家、和谐在农家”为主题的“美德在农家”活动,让其围绕家家学、家家议、家家做、家家乐、家家评等一系列融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于一体,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使农村家庭树立“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的观念,“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得到倡扬,村民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意识得到提高;从治理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破除旧的生活习俗入手,动员村农净化、绿化、美化家居环境,搞好村容村貌治理,使家庭成员在创造美的环境中受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家风、村风、民风不断好转,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村庄的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在这些新型农民的影响和带动下,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和农村加大支持保护能力的条件;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得民心,并已开始取得初步成效。我县进入了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既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又是一个矛盾的凸现期。目前,*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地区的山区农村经济,其中大部分村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造血”功能较低。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经济发展总量不大,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受限,供需矛盾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如果把*县的农村与昭通市的其它农村相比较,*县生存与发展的弱势就会显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县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组织动员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全社会为农村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和支持的必要性。当前,我们所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历史上曾经提出过的新农村建设,它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科学发展观水乳交融的,和谐发展的,是一种内涵更深,领域更宽,范围更广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更强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抓好新农村建设。

鉴于我县“三农”工作的现状,我们必须在新农村建设的观念上再更新一点;领域里再拓宽一点;质量上再更好一点;步伐上再求快一点;措施上再多样一点,唯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赶上全省乃至全国的步伐。也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终极目标。进一步增强亲民、安民、扶民、富民的意识,营造良好氛围。总而言之,我县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县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只有让农民群众真正富裕起来,全县才会真正又好又快发展起来。让农民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党中央英明决策的最佳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