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思考
时间:2022-09-15 04:19:00
导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使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是课改落到实处。广大实验区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已切实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着新课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要避免进入以下几个误区:
一、实施新课程与提高教育质量分离
刚拿到实验教材时,老师们都觉得耳目一新,在教学时才感到困难重重、困惑重重。一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新教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搭建了广阔的空间。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上,简单地把新课程理解为就是要搞很多花哨的东西,要开展很多活动。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精心为听课教师设计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让大家观摩,又是让学生探究、又是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拓展,学科整合、师生互动,好不热闹。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被挤占,势必会使教学质量下降。这是对新课程的误解,把实施新课程与提高教育质量分开来理解了。
不管从哪个层面上说,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也就是说,认真实施新课程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而不是下降。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真的得到转变,现在的语文教材容量加大了,特别是识字量大幅度增加,这是为学生的阅读打基础,教师要摒弃大量烦琐的分析与重复的训练,节约出时间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不仅学完规定的教材,而且能有意识地利用和开发合理的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角色混乱
新课程不管从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还是教学观都发生了转变。教师从“讲学”走向“导学”,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对此,有些教师作了片面的理解,为避免有唱“独角戏”和“一言堂”的嫌疑,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在简单的导入后,就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进行探究交流,最后教师做一个小结。在这堂课中,学生无拘无束,不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还是无关的,都进行了交流。看似热闹的一堂课,实际上陷入了混乱的场面,我想这种课并不能达到教学目标预期的目的,学生并没有掌握有价值的内容,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有一种“牧羊式”教学模式,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阔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当好“牧羊人”,只需要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才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训练在教学中缺席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渐成燎原之势的今天,我们惊异地发现“训练”在课堂中缺席了。很多教师不敢安排训练,认为训练与课改背道而驰。我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不足,结果导致了行为的偏差,从而出现了训练的缺失。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解读这一段话,我认为,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训练依然需要。反思一下以前的一些训练,机械抄写、盲目枯读、孤立理解、死记硬背,这些训练都不符合心智技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势必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死气沉沉,这样的训练不要也罢。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呼唤理性训练的回归。我们并不需要重归题海战术,不需要重拾繁琐练习,我们需要的是注重整合、情感、发展、创新的训练。只有我们“训”得有艺术,学生才会“练”得愉悦。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评价方法走向极端
新课标指出,新的评价观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些新观念的影响下,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激励式的评价,对学生采用了不否定的评价方式,甚至不敢批评学生了。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都不敢明确指出。我们听过“爱吃糖的国王”的故事,难道要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只听好话,不明自身缺点的习惯吗?虽然有些话我们可以说得婉转些,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但并不等同于学生做错了不批评。比如在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问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我知道了,要得到别人一件东西,就要先骗得别人高兴。”试想,如果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对这种与众不同的答案加大赞赏的话,我们又如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呢?
五、转变学习方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不能同步进行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课程。很多老师上课特别上公开课时,都必须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的丰富性,在一堂课中过多地进行一些非语文活动,如:唱唱、跳跳、画画、演演等,让学科整合本末倒置。当然,我们不是说用新的学习方式不好,但必须明白,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有多新,而在于用得恰当、适度,用得有效。有的教师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抛出几个不用探究,甚至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围成一堆,煞是热闹地讨论一翻,然后教师又抬出现成的结论,合作变得毫无意义,演变成给听者看的架子。如:一位老师在上二年级的《有趣的发现》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达尔文发现了什么?如果偶遇到着种现象,会想些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答得积极,对第二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保持沉默,一脸茫然。要一些七岁的孩子,站在达尔文的立场上想问题,的确有点为难他们。
一堂课被大量的看似新颖的活动占据,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彻底抛弃了我们原有的一些学习语文的优良传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失去了很多最好、最直接的机会,学习方式倒是转变了,教学效率却没有同步提高。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要避免进入上述五个误区,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害怕出现问题,而不去探究、不去研究,那我们的新课程实施就会半途而废,这是绝对不行的。
- 上一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调研
-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