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监督问题思考

时间:2022-09-13 02:43:00

导语:一把手监督问题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把手监督问题思考

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全局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素质高低,形象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人心向背和事业的兴衰。因此,近年来,如何加强对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有效监督,引起了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党中央两代主要领导人、先后都强调过,加强对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问题,中共中央最近颁发的《党内监督条例》中,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一把手”是监督的重点。各级组织部门多年来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监督这一课题,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从目前情况看,在对党政“一把手”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淡薄。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原因。客观方面存在干部群众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弱化监督和不去监督的问题。有的干部群众认为,监督领导干部就得得罪领导干部,怕领导干部给小鞋穿,自己吃亏,因此不敢监督;有的干部群众认为,监督“一把手”是“抗上”、“犯上”,不涉及自己太多的利益,监督领导干部,会影响相互的关系,因此不愿监督;有的为取悦领导,讨好上级,放弃党性原则,对“一把手”采取宽容的态度,因此弱化监督;有的班子成员或“一把手”身边的人,有求于他或利用他谋求政治进步,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一把手”的监督,因此不去监督。主观方面存在“一把手”本人不愿接受监督的问题。有的“一把手”对自己过于自信,总以为自己不错,无可挑剔,自视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能监督别人,不容他人监督,听不进群众的意见,认为群众的监督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和权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因此,没有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甚至拒绝监督。

二是监督体制不顺畅。近几年,各级组织在建立健全干部监督体制上下了很大功夫,实行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体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在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些监督存在着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不适应的因素。如在上级组织对下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方面,这本是众多监督形式中最有力的监督,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也存在着重选拔任用,轻管理监督,重经济指标完成,忽视对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状况的监督等现象。有的担心监督下级会挫伤下级的积极性,影响经济发展;有的怕得罪人,影响上下级关系,丢了自己的选票,使上级监督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监督责任不明确。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对象比较多,既有上级、同级的监督,又有下级的监督;既有党内监督,又有党外监督;既有专门机关的监督,又有干部群众的监督。但具体每个监督对象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监督哪些内容,权限到底有多大,总体上说还是比较模糊的,难以操作,这样工作上有时互相脱节,都监督,又都不监督,使该监督的得不到监督,或在问题处理上推诿扯皮,影响了监督整体合力的发挥,减弱了监督的力度。

四是监督制度落得不实。近些年来,为了加大干部监督力度,各级组织建立了不少规章制度,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约束和监督,有的制度还比较系统,操作性也比较强,但在执行过程中,落得不够实,甚至流于形式。如在干部任用机制上,1995年,党中央就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后来经过完善,又颁发了《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干部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但在一些地方,干部的任用,无论是选任,还是委任或聘任,就是主要领导个人说了算,“长官”意志比较突出,群众意见无足轻重,有些主要领导干部置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于不顾,搞“一言堂”,搞“圈圈派派”,甚至买官卖官,“要想富,动干部”已成为一些“一把手”敛财的法宝。前些天,在《党政周刊》等资料上看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任阜阳市委书记时,1998年12月,一次提出75名干部的任命意见,让组织部长作为组织部的意见向书记办公会汇报,对有争议或考察明显不合格的干部,仍强行安排。阜阳市原来两个干部因和王怀忠个人关系密切,王力排众议,安排他们任副市长,后来两人均因受贿被立案查处。浙江省富阳市原市委书记周法宝因为卖官,使该市平均每个局级单位达到6.2个领导职务,最多的达到13个,另外还有带括号享受“科级”待遇的300多人,出现这些用人上的腐败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执行用人制度不严,监督不利。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进一步强化监督意识。强化监督意识是个思想基础,只有上下统一,意识增强,才能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整体合力。一是要增强党政“一把手”本身自律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要加强对“一把手”思想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使他们知道怎样为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树立起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正确认识和看待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要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意识。领导班子成员是同一个层次的干部,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成员之间长期工作在一起,互相比较了解,客观构成了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的特殊优势,班子成员只有真正树立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思想,才能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直言,积极主动地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特别是要强化班子成员执行集体议事制度的意识,减少和防止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三是要增强干部群众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应加强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提高认真履行职责、完成监督任务的自觉性。同时要做好党员干部和有关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消除顾虑,增强责任感,调动他们搞好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积极性。

2、进一步规范监督体制。对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是一项多角度、全方位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对现有的监督体制进行规范、健全和理顺。一是要强化监督主体发挥作用的机制。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机构,不应该受被监督的党政“一把手”左右,应保证监督机构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应该做到专职干部监督机构的领导,由上一级组织授权,使“一把手”无权干涉监督机构的工作,监督机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选任、调动、奖惩及各种福利,应不受被监督者制约。否则,不可能达到有效监督的效果。二是要建立全面辐射、定位集中的监督机制。应以干部监督投诉举报中心为依托,建立全面辐射、多角度、立体化的干部监督体系。监督投诉中心,应由上一级党委派驻监督联络员长期驻扎,专门负责监督投诉案件的处理,形成监督的快速反应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分权制衡机制。在一个班子内应明确党委主要负责人对党委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对政府工作负全责,班子其他成员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班子主要领导原则上不得直接分管具体工作,特殊情况需要分管具体工作的,需经上级组织部门的批准。使班子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既达到和协统一,又不超权越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样既可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又有利于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更有利于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四是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干部监督是复杂的工程,单靠几个专职的干部监督机构去单打独斗,很难把这项工作搞好,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配合和参与。首先要理顺现有的干部监督体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对监督机构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能的要追究其责任。其次要建立党内和党外监督、组织和群众监督、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主辅交叉的监督网络。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纪检、组织、监察、审计、检察等专职监督部门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第三、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监督责任制。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监督“一把手”工作,层层抓落实。对抓监督“一把手”工作失职的领导干部,要进行责任追究,切实解决不重视,不支持的问题,提高监督效率,增强监督效果。

3、进一步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是规范“一把手”从政行为,实现对“一把手”有效监督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严密、系统配套的监督管理体系,增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笔者认为以下几项制度应该坚持:一是党政领导干部年度总结报告制度。实践证明,这个制度可操作性比较强,监督的效果比较理想。具体是每年年末,结合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每一名领导干部将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廉洁自律及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的情况,向本部门或系统的干部群众述职,参加会议的干部群众,进行民主测评,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作出定性评价。由组织部考核打分。然后召开市级领导、各乡镇、街道和市直各部门“一把手”参加的会议,会上各“一把手”分别述职,然后由参加会议人员,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测评。最后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人大、政协领导对全市的中层干部进行评价,也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由组织、纪检部门统一核分、排序。这样,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接受四个层次的全面监督,也利于进行组织调整。二是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查、回查追溯制度。按照“三年审一次,一次审三年”的原则,对党政“一把手”,任期满三年的,组织部门要委托审计部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因工作需要,调离党政“一把手”岗位的领导干部,组织部门在委托审计部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对其在任职期间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重大项目的立项,重要干部的任免,及大额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发现问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已调离的党政“一把手”,如有群众反映在原工作岗位,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工作失职,给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等问题的,由上级党委负责向上追溯回查,如果事实清楚,即使本人已调离,也要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三是警示谈话制度。实践证明,警示谈话,也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市委领导每年对乡局级党政“一把手”普遍进行一次以上的谈话,引导和调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做到经常提神醒脑,警钟长鸣。对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有明显问题的,通过及时诫勉,也是对干部的一种挽救和保护。四是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最关键的是让其权力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加大群众参与并接受群众监督的力度。目前,在选拔干部工作中广泛实行的公开选拔干部、竞争上岗和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制等改革措施,社会反响强烈,效果很好。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行的以“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也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应该进一步坚持,并切实搞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