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农村组织自强创新思考
时间:2022-09-05 06:38:00
导语:党农村组织自强创新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推进。党的农村组织处在这一伟大事业的第一线,其自强创新力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科学认识、把握和解决好这一关键问题,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又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结果。为清醒认知和提升党的农村组织创新力,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半年多,深入县乡特别是农村,与党组织负责人、班子成员、普通党员以至村民群众座谈交流,发放问卷,察看活动资料,参观建设现场,特别是广泛征询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经验和思路,在认真梳理调查资料和充分研讨基础上,现将我们形成的共识报告如下:
一、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性因素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要靠共产党的领导来保障。我们党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在经济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些既是共产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追求的目的,也是共产党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在新时期新阶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离开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的“三个代表”,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共产党领导,新农村建设才能在“三个代表”引领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农村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最终要靠党的农村组织来贯彻落实,首先要靠农村党组织来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开拓实践。这就要求党的农村组织必须自强创新力,才能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之路要靠党组织来引领。在当今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新的伟大实践,既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可鉴,也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必须开拓进取,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新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一项艰巨工程,需创造和具备诸多条件予以推进,其中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是首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条指出: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级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者、组织者、具体实施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学思想的指导和引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决策、骨干队伍的形成和壮大、民众的动员和组织、示范的培养和推广、新路子新局面的开创等等,都首先需要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来实现。农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党的农村组织是农村发展的火车头,火车头的引领力强弱,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党的农村组织只有具备强大的创新力,才能实现先进性和领导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领科学之路。
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力要靠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全党面前,对党的农村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党组织必须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动力源主要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党组织自强创新力。从根本上讲,创新力是主体超越自我、改变现状而不断发展的本质力量。因此,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不仅是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应有之意,而且是其力源的根本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党组织是关键,党组织发展和强大,自强创新力是核心。党组织自强创新力是党组织生命力之所系、先进性之保障,从而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发展之保障。
二、科学认知时代要求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前提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弱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着力点应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时代脉搏,从我国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要求。这一新的重大历史任务给党的农村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农村组织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增强创新力,才能肩负起率领广大群众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的重任。时展和形势变化赋予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本质、特征、方向、着力点、动力、源泉等以新的时代内涵。深刻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是正确认知和增强创新力的前提。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本质,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自觉积极强化带领农民群众突破主客观的各种束缚,改变落后现状,不断开创农村建设新局面的力量,就是自觉积极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真谛。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特征,概言之,就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和优化。改革创新不是弱化或放弃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而是党的领导方式的不断改进、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领导力的不断增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完善。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须体现这一时代特征,就是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自觉主动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传统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悲观失望的心态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态度大胆探索,使党组织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路径创新,使农村党组织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方向,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方向决定着创新力的基本功效和价值。离开了上述时代赋予的发展方向,再强的的创新力都会失去价值和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农村党组织自觉增强创新力就必须锁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来自觉提升创造力,不断开创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着力点,就是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三个文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要求作为领导核心的农村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发展,但同时应突出重点,把握着力点,选准突破点。对此,尽管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会有不同,但解决上述“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因而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却是相同的。只有把党的创新力放在这一着力点上,才能使创新力体现出最大效能。离开了这一着力点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就像我们要打开一扇门一样,如果我们将力用在了门轴上,劲再大,方向再正,也不可能将门打开。同理,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在先选定大方向的基础上,必须找准着力点,然后去施力,才能有功效,才能体现出价值。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动力,就是党内民主的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保障党员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基础。党员党的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普遍增强,党员意愿的充分表达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党员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党的组织才能具有旺盛生机和活力。这不仅是时展对党的农村组织的要求,也是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解决束缚和制约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瓶颈问题的现实要求。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源泉,概言之,就是学习和实践。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与时俱进,适应时展和形势变化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和积极实践。学习是丰富思想、开阔视野、开拓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持久不断的学习力是自强创新力最直接的源泉。增强学习能力,以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是为自强创新力提供不竭源泉的内在要求。投身实践是自强创新力的基本途径。投身实践就是投身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党组织率先投身实践,敢试、敢创、敢冒,是党组织自强创新力实现的必然要求。实践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组织自强创新力实现的大小和程度。
总之,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必须正确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时代内容,即农村党组织要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内容和指向,体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三个文明”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着力点上。把握规律性就是按照执政党的先进性要求,正确体现具有积极自觉向上的代表力、导向力、引领力、组织力、实践力、开拓力的先锋队要求。富有创造性就是在体现把中央政策和先进经验与本地本村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不断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不断开拓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只有正确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能保证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具有科学的基础、正确的方向和引领开拓价值。
三、准确破解症结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突破口
面对时展和社会进步,党的农村组织要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发展,必须冲破各种桎梏的束缚,才能实现创新力的增强和释放。从先进地区的经验和相对后进地区的农村现状分析,党组织应着力破解以下四大束缚。
一是破解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束缚。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的严重束缚,是当前相当一些后进农村党组织安于现状、止步不前、难有作为深层原因。由于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严重,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现代信息和思维影响小,典型示范的影响力和推广力弱,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极其深刻地支配着相当一部分农村,以致那里的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感觉不到它对新思维新事物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无孔不入的、业已根探蒂固地盘踞在人们心理中的等、靠、要等惰性习惯,以及夜郎自大、得过且过、小富即安、不敢富甚至嫉妒富等落后文化心态,对众多的后进农村党组织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束缚。据调查看,某县2971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505名,仅占17%,而56岁以上的占到42%。某村260多口人中仅有党员4人,除支部书记40多岁外,其他3名党员均在60岁以上,加之身体状况等原因,党组织的作用难以实现。相当一些后进村的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面对先进村的快速发展和本村的落后状况而无想法、无办法,甚至表现出“听天由命”、无所谓的无责任心态和悲观失望心态。这种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的束缚不破除,党组织的创新力就难以产生和增强。对此,党的农村组织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培养时代眼光,更新思想观念,以先进文化建设、制度创新和典型示范等综合手段来消除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的支配和束缚,紧追时代潮头,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列。
二是破解欠完善的体制束缚。欠完善的体制是制约和束缚后进农村党组织创新力的重要因素。这不仅表现在一些地方党的农村组织不健全、制度空白或不完善或虚设(只是拟几条条文贴在墙上而无实际效用),而且表现在农村党政体制的不顺以至掣肘上。如有的村党支部认为自己是“核心”,凡事自己说了算,把村委会的事情大包大揽,甚至把公章、账本、审批签字权等控制起来,使村委会形同虚设;有的村委会则认为自己是村民选出来的,具有群众基础和合法性,因而妄自尊大,凌驾于村党支部之上,致使党支部书记把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处理关系上,无暇考虑如何加强党组织建设工作。这种关系不顺的“两委会”体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处于两难的矛盾之中,难有作为。有的相对落后的农村实际存在的个人说了算严重束缚着党的基层组织活力,党员权利得不到实现,党员的智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党员的责任感遭到严重消解。对此,党的农村组织必须以改革的精神,进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创新,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职能明确、程序严密、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消除实际存在的个人说了算体制束缚和“两委会”关系不顺的掣肘,以民主、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促进和保障党的农村组织创新力的不断自强。
三是破解现代科学文化素质低的束缚。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是大部分农村党组织的现实,也是制约和束缚党组织创新力的基本因素。科学文化素质低导致党的基层组织能力弱化,活动内容单调,教育方式陈旧,吸引力小,参与率低。据调查,某县2971名农村党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有127人,仅占党员总数的4.3%,而初中以下文化的有2844名,占党员总数的95.7%。这种整体素质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和束缚着党组织的创新力,与肩负领导建设新农村重任的要求不相适应,以致选拔村支书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由于选拔出来的人文化水平低、社会见识少、思想保守、缺乏组织领导能力,其素质能力与农民群众思富盼富想发展的愿望不适应,有的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甚至连什么是“”也不知道,难以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难以担当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重任。这是大部分后进村长期难以改变面貌的重要原因。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形势任务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农村由于信息基础差,学习力弱,眼界和思维受到局限,党组织的创新力受到严重的制约和束缚。党的农村组织要自强创新力,就必须着力改变现状,动员各方力量,创造条件,多途径解决信息基础差、学习力弱的问题,以实现政治强、素质高、作风好、合力大、本领优,为自强创新力奠定坚实而雄厚的内在基础。
四是破解基础贫乏和载体局限的束缚。据调查,凡工作困难的村党组织,其村经济还停留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单层经营体制上。这种经营体制的实质是“单干”,特点是分散,导致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甚至长期积累的村债务包袱沉重,难以形成比较紧密的现实的共同利益。这种状况使村党组织缺乏代表群众利益的经济基础和载体,因而工作中没有凝聚和引领群众的抓手、平台、载体,严重的制约和束缚着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难以形成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发展比较好的村看,大都已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村党组织的工作不仅有一定的集体经济基础,以此能代表村民共同的最现实的利益,而且以此形成了联系群众的平台和载体,因而也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凝聚力。先进村成功的普遍经验表明了农村党组织努力的方向和途径,这就是积极推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这里提出的集体经济不是走回头路到时的集体经济,而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据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创建统一服务、合作经营的新型的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经济体制的形成,必将为村党组织凝聚力创新力的提升提供实在的抓手、广阔的平台,奠定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不断优化创新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基本途径
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不断开拓和优化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径,不断提升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唯如此,才能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提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党的农村组织必须具有新型的书记队伍、新型的组织、新型的党员队伍、新型的党内民主、新型的农村体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是实现以上“五新”从而强化党的农村组织创新力的基本途径。
(一)培养新型的党支部书记队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村党支部书记,应该是政治坚定、思想解放、眼界开阔、政策熟悉、法治力强、知识丰富、技术领先、致富有方、心系百姓、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当前农村严重的问题在于建设能够胜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党支部书记队伍,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对此,地方党委特别是县委既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干部,更要注意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特别是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农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而又能共事、能成事的人,选进到党支部班子中来,把其中优秀者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建成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党支部书记队伍,是党组织自强创新力和引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和关键。从目前的现状看,应从拓宽渠道和建立机制上予以着力推进。
1、拓宽党的农村支部书记队伍选育渠道。当前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是有文化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而带来的后继乏人,而且是没有合适人选而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甚至存在有名无实的情况。对此现状,我们既不可能限制青壮年外出务工,也不能降低标准,而应转变思维,放开视野,以大党建的宽视角来拓宽选育渠道。据调研各地的做法和启示看,应结合实际,突破地域、村域、行业、身份界限,采取内部选举、村际交流、机关下派、以强带弱、跨村兼职、公开招聘等多种途径,可从返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驻村企业负责人中选育,可由先进村书记兼任并负起培育责任,可从机关党员中选派挂职培育,特别是注重从大中专学生中培育。可从宏观政策上考虑制定和实施鼓励大中专毕业学生进村创业计划,并创建机制和制度予以保障。通过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方式,不断为农村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尽快实现村村有大学生。这不仅可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供广阔平台,而且可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军来源,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对党的农村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创建党的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机制。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从执政党建设规律要求和各地的经验看,当前应着力推进以下四项工作机制建设。(1)创新培养培训工作机制。以县委为龙头,明确农村党支部书记及后备干部队伍培育的责任和要求,乡村两级明确后备干部条件和人选,并明确教育和管理要求;县、乡、村三级建档,乡村党组织两级管理,县乡党校定期培训,村党支部定期分配给后备干部工作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接受锻炼;乡村两级负责对后备干部定期考核,优胜劣汰。要把农村党支部班子特别是书记培训纳入党的干部培训计划,放在重点位置,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培训规划和目标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定期培训轮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效果。通过集中培训、参观考察、交流研讨等方式,突出培训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注重教思维、教方法、教政策,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农村党支部书记头脑,切实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新力。这是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关键性保障。同时要探索和解决培养和任用脱节的矛盾,切实做到留得住人、用得了人,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支部书记和后备干部队伍。(2)创建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从各地的经验看,“两推一选”不失为有效途径。对此,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力予以完善。当前应着力规范和明确“两推一选”工作程序和原则要求,并进一步推进其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3)创建跟踪管理指导机制。以目标管理为着力点,结合实际制订《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创,把农村党建工作内容和目标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紧密结合,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建立承诺制,接受群众监督,使党支部书记心中有目标,肩上有担子,工作有动力,在完成任务中锻炼和提升队伍素质。(4)创建激励保障机制。调查告诉我们,制定和实施“旗帜工程”,是实现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强化精神激励,重视推荐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出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等,提高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同时制定村党组织书记报酬考核办法,明确村书记工资报酬制度,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同样予以制度保障;要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激励保障机制要制定分级目标规划,明确责任,县乡强化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强化督导和扶持力度,及时提出解决难题的针对性措施,鼓励先进,督促后进,营造争优创先的局面,有效激发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二)创建新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从而要求党的农村组织从组织思想、组织设置、组织结构构建上必须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要求。由于不同地区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所以新农村建设在内容、程度、要求上也有所不同,这要求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是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党组织,是能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的党组织。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新型的党组织应该是善学习、方向明、政策清、百姓亲、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凝聚力、创造力强,是党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农村党组织要主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符合各自实际的新路子。一些地方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行业协会中、建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环节上,建在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上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方向性意义。据此,应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又能结合党员的行业岗位,保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岗位一线上。要根据农村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党组织与农工商公司结合、与行业协会结合、与合作社结合、与互助协作组织结合、与专业服务组织结合、与新的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结合的新模式,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党组织要努力把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要以建立学习型政党的新理念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增强和发挥党组织带头学习的能力,营造党内终身学习的组织环境,突出创新学习的实践性,形成普遍化和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创建主题教育、基地教育、网络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平台,创办乡镇流动党校,让农村党员在田间地头就能接受教育。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强化功能,特别要着力提高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这是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实要求,也是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内容和要求的具体化。
(三)培养新型的党员队伍
我们党是广大党员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也是民主智慧和力量的代表。因此,我们党的先进性既源于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又必须通过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我们党自强创新力既源于广大党员创新力的增强,又必须通过广大党员提升创新力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党员队伍,应该真正是政治上坚定的模范、理论上明白的模范、道德上高尚的模范、作风上实在的模范、发展上开拓的模范、生活上文明的模范、行为上守法的模范、业绩上领先的模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带领群众前进的模范。我们党把发展确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共产党员要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打破思维定势,延伸信息渠道,拓宽致富领域,强化敢闯敢干、敢作敢为的理念,克服小富即满,小进即安的思想;强化联合致富的理念,克服单打独斗的局限;强化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农意识;增强党员干部的“双带”意识,解决好党员意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带领群众发展的排头兵。
1、着力把党员培养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县乡村党组织要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乡镇党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民夜校等的作用,加强政策法律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政治、科技和文明素质,努力提高党员队伍走在群众前面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使其真正成为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党员;要以创新精神保持和发扬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坚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党员,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体现先进性,在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中体现先进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繁荣和谐稳定中体现先进性,并着力探索和创建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为始终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提供制度基础和保障;要大力实施以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将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后配干部、将村干部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骨干带头队伍。
2、对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泾阳县委按照“支部主导、党员自愿、因地制宜、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走出了新路子。即因需设岗,搭建党员工作平台,设定责任区;对接上岗,保证党员各展所长,实现党员所长与群众所需的有效对接;公示明岗,强化党员责任意识;培训履岗,提高党员带动能力;定期评岗,彰显党员先进性,增强党员吸引力、凝聚力和带动力。其目标任务设定上涵盖了产业结构调整、村务监督、社会稳定等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90%的岗位是围绕农村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党组织认为需要加强的重点环节设立的,如共同致富岗、科技示范岗、扶贫帮困岗、治安巡逻岗、民事调解岗、环境卫生保护岗、水利设施维护岗、等等。运用目标化管理设岗定责,利于把新形势下党员先进性的体现方式、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和群众对党员的期望有机融为一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无职党员能够在其岗,用其权,干其事,尽其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内在动力,为体现和发展先进性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这种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目标化管理的探索具有方向性意义,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
3、创新党员发展工作。新型党员队伍建设要有新的发展思路,要从保证党对农村事业领导的高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摆在农村支部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目标责任制,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功能弱化的问题。要创新党员发展模式,在坚持发展方针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打破少数人对农村基层政治资源的垄断。可探索建立乡镇定目标要求、村级公开选拔积极分子、乡村两级共同培养培训(村级负责日常培养,乡镇负责集中培训),乡村两级建档管理的党员发展制度。这样既可以避免政治资源的家族化或个人垄断,保证农村党员队伍正常健康的发展,又可以保证党员队伍建设的高质量,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障。
(四)发展新型的党内民主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内容。发展党内民主既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本质要求和动力,也是实现村民民主的前提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党内民主,应该是党内民主的进一步科学化和制度化,是党员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和保障,党员党的意识、责任意识和聪明才智得以切实增强和展现,党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要自觉强化党的意识、主人意识、责任意识,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党组织要通过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教育、党员权利义务教育等,提高农村党员对民主的理解和实现能力,增强农村党员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责任感。实践证明,实现和保障党员权利要走制度建设的路子,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内民主的工作机制和充分实现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以制度建设为推动党内民主发展和党员权利充分实现提供可靠保障。要按照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把农村党的工作、党的干部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立在党内民主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实现和保障机制,实现民主决策、制度管人、章法理事。要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化,实现和保证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以实现村官村民选、村情村民知、村策村民定、村务村民理、村事村民管的目标。党取胜的智慧和力量存在于党员群众之中,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必须着力于发展党内民主这一根本,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村民民主的发展,以充分的民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强烈的责任心、广泛的智慧和强大的动力基础。
(五)创立新型的农村体制
创立新型农村体制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必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村体制,应该是能够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各方关系顺、职责明确、效率高、各方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能够凝聚成最大合力的新型农村体制。各级党组织要为推动农村体制创新创造条件,努力推进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形成。农村党组织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努力构建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与村民新型经济组织、与村民新型服务组织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特别是创立村级两委会工作协调机制,以疏通作为领导核心的党的农村组织真正成为村民自治体制内在的领导核心之路径,为自强创新力奠定体制机制保障。
据调查各地的实践经验看,值得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的做法:一是“一肩挑”,即党的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村级“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这不仅可以避免村级“两委会”之间的矛盾,实现加强党的领导与推进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同时可以减少村干部的数量,减轻农民负担。但这种体制容易掩盖两种组织的本质区别,易于导致旧体制党政不分的弊端,容易出现以党代政或以政代党的一手重一手轻状况,容易形成过分集权,妨碍村民权益。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和明确规范村级党政组织的不同职责和相互关系,并使之形成协调配套的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二是“一制三化”,即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现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这种机制明确规定党组织书记是村级“一把手”,村委会要向党组织请示汇报工作,党组织书记有召集两委联席会进行议事决策权,并辅以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党务村务公开、村民议政、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这种制度安排,顺畅协调了各方关系和保证了各方应有权力,特别是党员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保证各方在村级体制内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权利的实现。“一制三化”是一种党组织主导、两委会共治、村民参与监督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得以明确和保障,村委会的职权也能得以保障,但最易导致党组织过分集权而妨碍村民权利,容易偏离村民自治精神和原则。
解决“一肩挑”和“一制三化”等体制问题的途径,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以构建“两委会”协调运转机制,保证“两委会”工作合力的形成。无论何种体制机制,从内在的本质要求上看,都必须体现民主,实现和保证民主权利。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两推一选”,进一步用制度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的职责和权利关系,进一步实现民主权利的程序化、制度化和协调配套化,以保证两委会的组成和行为真正体现和代表党员和村民意愿,党员和村民能够真正通过两委会充分实现权利和意愿。
总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基层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处于关键位置。其自身的创新力强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关系到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更关系到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战略。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增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力摆在首要位置、关键位置。认准关键,抓住关键,思考关键,着力关键,保障关键。解决好关键,全盘皆活。
- 上一篇:农村党建设思考
- 下一篇: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