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外贸结构思考
时间:2022-09-05 09:17:00
导语:税收外贸结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所谓外贸结构是指进出口贸易的构成和配置。合理的外贸结构应当是在公平税负前提下的市场运作的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形成外贸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反之则进出口贸易失衡,出现较大的外贸顺差或逆差。由于我国在29年的改革开放中,采取积极引进外资拓展外贸的发展方针,形成了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在国家外贸统计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项统计在所有外贸出口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到全部外贸总值的90%以上。特别2001年加入WTO以后,连续5年进出口贸易保持20%以上的增幅,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外贸结构问题。随着近两年外贸顺差逐年拉大,引发了国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也使得业内人士观察和思考外贸结构问题,随着国家几次较大范围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几次降低出口退税率,使得原来总体上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税负基本均衡状态被打破,即使在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税收负担也有所改变,从而引发相关出口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式上作出新的选择,进而对外贸结构产生影响,从而逐步影响和改变外贸进出口方式的权重,现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外贸结构现状和税收负担
1、从外贸进出口方式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政府网站数据: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7606.8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为7495亿美元,约占进出口总额的42.56%,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8318.6亿美元,约占进出口总额的47.24%,加工贸易总值高于一般贸易总值约5个百分点。两项贸易总值约占全部外贸总值的90%,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总值为1793.2亿美元,约占进出口总值的10%。
从外贸出口数据看,2006年全年出口9690.7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总值4163.2亿美元,约占外贸出口总值43%;加工贸易出口5103.7亿美元,约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3%,加工贸易出口总值超过一般贸易出口10个百分点,占据外贸出口主导地位。
从外贸进口数据看,2006年全年进口7916.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进口3331.8亿美元,约占进口总值的42.08%;加工贸易进口3214.9亿美元,约占进口总值的40.61%,加工贸易进口比一般贸易进口少了不到2个百分点,比重相当。
2、从外贸顺(逆)差看,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为1775亿美元,其中进出口为逆差的贸易方式有: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出口逆差278亿美元,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其他贸易逆差67亿美元;进出口为顺差的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进出口顺差837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1889亿美元,超过了全年贸易顺差总额106.42%。由此不难看出,形成外贸顺差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加工贸易带来的,这是因为现行的加工贸易主要依靠低成本和数量扩张方式,是以外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我国特有的增值型加工贸易。
3、从外贸经营主体和实绩看,在2006年外贸总值17606.8亿美元中,外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0364.5亿美元,约占外贸总值的59%;国有集体企业进出口总值为4776.3亿美元,约占外贸总值的27%;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2435.8亿美元,约占外贸总值的14%。由此可以粗略地看到,外资企业是外贸经营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其进出口总值约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近6成,而且呈逐年攀升态势。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已连续3年利用外资规模在600亿美元以上,2006年更是达到630亿美元,由于国外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大量外资投向我国制造业,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有限,外资企业需要扩大出口以获取更大利润,近几年外资出口已持续保持在58%左右,起到了主导作用,也是形成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因素,其出口需求不受国内市场影响,而取决于国际市场。
4、从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的比较看,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出口货物享受退(免)税,即对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一般贸易出口退(免)税主要分两种,即对外贸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的退(免)税两种方式: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免税和退税办法,即对出口货物销售环节免征增值税,对出口货物在前道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予以退税;对生产型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货物则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即对出口货物本道环节免征增值税,对出口货物所采购的原材料、包装物等所含增值税允许抵减其内销货物的应缴税款,对未抵减完的部分增值税予以退税,两种方式的税收负担基本一致。
对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总体来说对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出口时按进口料件金额乘以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部分准予从应纳税额中扣除,而对一般贸易则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现行加工贸易主要分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的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也不尽相同。
来料加工贸易指外商不作价提供进口原材料给出口加工企业,海关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经加工成品后,再出口给外商并收取工缴费的贸易方式。在税收上采取“不征不退”税即免税政策。目前来料加工贸易约占加工贸易的20%左右。
进料加工贸易,指出口加工企业通过付汇从国外免税采购料件,经加工成品后复出口的贸易形式,进口环节的料件不含国内增值税,但要负担在国内采购的辅料和加工费的进项税金。国内采购辅料越多,税收负担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与来料加工的免税政策相比,税收负担稍大一些,目前进料加工贸易约占整个加工贸易的80%。
一般贸易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略有不同,且税收负担原本差距不大,但随着近两年国家较大范围降低出口退税率,平均退税率由15%左右下降至12%,税收平均负担有3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对从事一般贸易出口的企业来说增加了税收负担;对从事来料加工贸易的企业由于实行免税政策则没有影响;对从事进料加工贸易的企业,仅需负担国内采购辅料和加工费的进项税金。而且只要企业减少国内采购,从国外采购进口料件越完整,税收负担就越小。很显然,这种不同贸易方式的税收政策的不同引发了税收负担的不同,为企业选择不同贸易方式提供了导向,也是目前一般贸易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权重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5、从外贸出口商品的结构看,一是加工贸易出口商品比重过高。2006年全国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5104亿美元,约占全部外贸出口53%,高于一般贸易出口10个百分点;二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过高。十五期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928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70.7%,较九五期间增长2.4倍。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家电、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国,仅2005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笔记本电脑约占同类产品出口的99%,等离子彩电的98%,彩色视频投影机的99%。微型计算器的99%,DVD的97%,船舶的96%。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543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1.4%,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7%,较九五期间增长4.5倍,年均增速41%,2006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3913.2亿美元和2458.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76.7%和48.2%,比上年同期又提高1.6个和1.4个百分点。这些经我国加工出口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国外跨国公司利用“两头在外”(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发展模式,原材料免税,中间较低的加工费,价格弹性小;而产品贴的是外国品牌或标志,价格在国际市场弹性很大。换句话说是外资的异地出口方式,即跨国公司将工厂通过离岸经营方式转移到中国,在充分享受各种政策优惠低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再进入全球供应链,这仅仅是国际制造产业链上一节最简单的低端环节,其最重要的产品研发设计、新品开发、核心技术和售后服务等仍掌控在跨国公司手中,最大的利润也在他们那里。他们甚至掌握着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比重和份额,且挤占了我国一般贸易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
二、改善外贸结构的税收对策
1、确立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导,其他贸易方式为辅的外贸发展方针,通过政策措施逐步降低加工贸易所占比重。
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一般贸易为主,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由于一般贸易出口是直接出口,出口商品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可享受退税,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国内税收,扩大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而加工贸易出口是间接出口,出口加工企业通过免税或付汇进口料件加工成品再出口国际市场,产品为外资品牌,加工企业仅仅获得工缴费,这种外贸出口方式尽管纳入外贸统计,也可以吸纳一些劳动力,获取浅层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国家税收取得很少,外贸收益不高,还要付出高昂的资源.能源.环境代价。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从长远角度看,通过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消耗国内资源、环境,加工生产国外品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也给中国自己品牌的创建和打入国际市场造成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造成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据麦肯锡测算,中国洗衣机、电冰箱和微波炉的产能过剩30-40%,电视机的产能过剩90%。2006年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达到70%左右,这种过高的依存度势必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运用经济等手段对外贸结构施加影响,对产能过剩的加工贸易运用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进行限制。还要提高新办加工贸易企业环保、能耗等技术门槛,使加工贸易规模逐步缩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也有利于逐步减少贸易顺差。
(1)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对不同外贸方式必须基本一致。一是改变现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优于一般贸易税收政策。在短期内不能取消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免税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现行一般贸易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的计算方式,对使用免税进口料件部分按相应的征退税率之差征税,使不同外贸出口方式的税收负担基本一致。国家在出台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时必须兼顾不同贸易方式的税收负担,使之尽可能趋于一致。二是尽早统一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现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中,来料加工复出口实行免税办法,其耗用国产料件的进项税额需要转出进成本处理;而对进料加工复出口则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由于降低退税率后存在征退税率之差额,因而需要将增值额乘以征退税率之差转入成本,形成事实上两种外贸出口方式的税收负担不一致。建议国家应当取消来料加工贸易免税政策,统一实行免抵退税政策,这样不仅加工贸易两种方式的税收政策基本一致,而且与一般贸易生产企业的免抵退税政策也基本一致。
(2)尽快制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自1999年以来,国家对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导向最具影响力的是国务院通过商务部等部门对加工贸易实行按商品分类管理,按商品将加工贸易分为禁止类、限制类和允许类。2004年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环保总局等部门四批禁止类公告,将废旧机电、化肥、氧化铝、铁矿石等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约341个税号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加上2006年和2007年4月的禁止类商品,共有1145个税号列入,约占全部进出口商品税号的9.3%,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还做的不够,比如对“两高一资”还有很多未列入禁止类目录;对产能过剩,无序发展的一些项目也未列入限制类目录;对我国急需的矿产资源、高技术项目等还应补充到允许类目录中去。在税收政策上列入禁止类应当取消出口退税;对列入限制类的降低出口退税;对列入允许类的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通过政策导向,使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保持在适度发展范围。另一方面要鼓励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名优品牌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办厂,开展带料加工或境外加工,并在税收政策上也应采取退(免)税。
2、税收政策对外贸经营主体必须一视同仁。
(1)对内外资税收政策应当统一。一是国家对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上应从量的考核转到质的考量上,转到符合产业政策的发展项目上来,防止片面追求数量不讲效益,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使外资利用上更加贴近实际;二是在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上内外资企业应当一视同仁。尽管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但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问题仍未解决。如在所得税上新办外资企业“两免三减半”,即从赢利年度起两年内免交所得税,后三年减半;外资企业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外资企业广告费按实列支,内资企业按3‰~5‰征收;外资企业业务折得费扣缴比内资企业高两三个百分点。在个人所得税上,内资企业抵扣标准每月最高1600元,而外资企业职工收入则不计入征收等等。导致不少内资企业到避税港注册搞假外资企业。必须加以全面考量统筹解决,使内外资企业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进一步完善保税进口料件的相关税收政策。国家现行政策明确规定出口货物不按征税率来退税,而是按确定的退税率退税,由于平均退税率由15%下降至12%以后,从事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实际承担了征退税率之差的税收负担,由于从事加工贸易出口企业享受进口料件免税的政策,采用国产料件越多税负则加重,故而尽量少用国产料件,从而造成事实上对国产料件的歧视政策,这与国家鼓励使用国产料件的政策是不一致的,国家应当从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上进一步规范,短期内是否考虑让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负担保税进口料件按征退税率之差的税额补税,使两种贸易方式的税负基本相一致。
(3)尽早统一内外资项目进口税收政策。我国现行内外资项目仍分别执行不同的进口税收政策。国家发改委2006年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再次进行全面修改,并新增192条,对通用机械、冶金、矿山机械、食品包装、环保、仪器仪表和电子等国内已具备制造能力且技术水平已能满足需求的设备,以及部分市场容量大,国内有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制造能力的设备,修订的207条主要是提高技术规格及设备名称力求精确,便于企业和海关执行。另外,原目录中个别条目的技术规格偏高,也实事求是下调。该规定将自2007年3月1日起执行。但对针对外资项目的《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却未作修订,该目录自1998年1月颁布后一直延用至今,其内容仅包括国家严令禁止免税的20种商品,相比而言两者差距很大,国家应当尽快修订合并内外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统一内外资项目进口税收政策,创造更加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引进国外高新技术装备,同时也更加有利于鼓励国产技术装备加快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勇于迈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