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就业经验交流
时间:2022-08-25 04:08:00
导语:城乡统筹就业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的要求,为指导试点地区更好地开展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标准:
一、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
(一)制定促进城乡就业的规划。要根据本地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计划,把城乡统筹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重要措施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政府各部
门协调配合,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以及户籍、土地、教育等相关配套政策方面建
立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有完善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目标明确,责任落实。
(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完善。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格局,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完
全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按照劳动者自
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现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劳动者公平竞争就
业。
(三)初步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框架。农村就业结构应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规模化、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和从事家庭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被征用土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政策。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就业结构的现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发达县(市)应低于20%,中等发达县(市)应低于30%。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登记制度
(一)制定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的界定标准。城镇失业人员按照劳动保障部制定的统
一口径执行。对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由各地制定具体办法,根据其从业时间、收入水平、收入来源以及生产资料的拥有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界定:
1.从业时间。调查时劳动者每周从事40小时以上有报酬劳动的视作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40小时以下,本人有从事更多时间有报酬劳动愿望的,视作不充分就业。
2.收入水平。劳动者月平均收入达到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80%的视作充分就业。
达到或高于100%、低于180%,本人有从事更多时间有报酬劳动愿望的,视作不充分就业。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作失业。
3.收入来源。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某一产业的就业,则视为该产业的就业者。
4.生产资料的拥有情况。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承包权证,被确定为征地安置对象
仍未就业的视作失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失业界定的工作重点,是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确定农村劳动力总体的就业及失业状况,并结合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确定社会失业率。
(二)实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统计和失业登记。按照就业和失业的界定标准,将在农村
承包土地经营或在城镇就业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的本地户籍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统计范围;
凡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农村被征地劳动者可进行失业登记;对于虽有土地
承包权证,但同时又有其他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在纳入就业统计范围的同时,均可实行
求职登记。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目前向社会公开的统计指标。社会失业率不公开,仅作为提供当地政府作为宏观调控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就业政策的依据。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一)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
机构要按照中心城区有市场,主要乡镇有网点,街道社区有窗口的目标,基本形成辐射所辖
乡镇、街道、社区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体系,用人单位招用工和劳动者求职能够得到就地就近
的服务。
城乡劳动者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按照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接
受统一的就业服务。
(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基本完善。在统一使用《浙江就业2000》等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县(市、区)和主要乡镇(街道)社区在2004年底前实现联网。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实现计算机管理,形成面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信息网络,有效地引导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四、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对在城乡各类企业就业的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实行用工备案登记。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5%以上。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城乡各类企业基本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并建立有效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及时受理劳动纠纷。依法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侵害职工利益的事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外来劳动力管理应规范有序,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对民工的居住地管理、子女教育等方面有相应的政策措施。
城乡各类用人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被征地农村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
五、大力开展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制定本地区职业培训规划。把大力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城乡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办学力量形成社会化的职业培训网络,培训网点和专业(工种)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培训经费的筹措、使用有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二)按照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原则组织培训。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增就业领域的特点,广泛开展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农业
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外出务工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成效明显,培训就业率达到50%
以上。
六、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机构
(一)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健全。街道、社区和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机构,适应劳动保障工作转换职能,服务延伸和实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的需要,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
(二)机构设置职能明确,功能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机构职责明确、人员编制保证、工作经费落实、场地设施配套、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服务规范,并搞好与区县劳动保障工作、街道和社区其他便民利民业务的衔接。有具备方便群众的服务场所,有透明、规范的工作制
度和服务标准,熟悉、掌握本地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能够较好地承
担上级劳动保障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 上一篇:科学研究课题申报通知
- 下一篇:职业指导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