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考
时间:2022-08-25 01:09:00
导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优化的新路子。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的独有民族。民族地区有两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土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3%。**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扶贫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于全省的发展,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特征尤为明显,特别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的状况更加突出。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的方法论,重新审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出,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羁绊;没有教育、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没有劳动者素质的较大提高,经济发展很难搞上去,即使一时有所发展,发展的成果也难以完全巩固。基于这样的认识,要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在工作指导上,坚持从社会事业入手,推动经济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从促进劳动力流转入手,带动农牧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为此,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工作重点:
一是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以交通为例,由于居住分散、道路不畅,不仅使许多地方资源优势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而且是造成上学难、看病难、信息闭塞、农牧民流动少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持基础先行,用更大的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看到,“十一五”时期,是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全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我省带来的最直接最实在的机遇,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敏感性。机遇难得而易逝,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错失机遇,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未来一个时期,在抓好规划中既定的骨干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紧紧围绕让广大农牧民走上顺畅便捷的路、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和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看上和听上清晰响亮的广播电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力求在这些方面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源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劳动者素质不仅决定着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大小,而且直接关系着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劣。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相对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劳动者素质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为突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劳动者需要在大范围内流动就业、到处创业的新形势,下大力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举措。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教育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摆在全局的位置,如同抓经济一样来抓,作为最大的项目来抓。要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进度,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办好寄宿制学校,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尽一切力量使青壮年农牧民能够具备转移就业和创业的能力。要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功夫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坚定不移地开展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工作,尽最大努力解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这两件事,既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之策,务必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是积极培训引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这是全省的一个大战略。省委、省政府作出这一决策的基本考虑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这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主要的渠道。其二,这是解决农村人口与资源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从全省来说,农民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相对不算少,但由于土地质量差,产出率低,人地矛盾仍然很尖锐,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就更少。靠现有的资源解决温饱勉强可以,让农民致富难乎其难。像临夏这样的地方,人与资源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不转移劳动力,许多问题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三,这是提高农民素质最便捷的手段。人的本事的提高,主要靠两条:一条是靠学习增加知识,一条是靠社会实践增长见识。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密不可分。农民由于长期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久而久之,视野狭小,思想守旧,就不可能有创业的冲动和才干。农民外出打工,不仅挣了钱,而且闯荡了世界,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本领,脑子也变聪明了。这个过程,也就是提高素质的过程。其四,这是逐步减少农民最现实的选择。农民外出打工,必然会有一部分实现稳定就业,进行劳务移民或转向非农产业,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来说,发展劳务经济,情况比较复杂一些。有的民族有经商的传统,外出就业相对容易一些;有的民族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流动性小,农牧民外出打工难度相对大一些。据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当务之急是要搞好培训,帮助农牧民疏通劳务渠道。只要组织得力,引导有方,开展大规模的劳务输出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四是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在特色,出路也在特色。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速度,必须结合本民族特点,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所谓特色,都是相对于其他地区有特点的东西,特点不完全是优势,但有优势的东西必然是有特点的东西。一般地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矿产、水能、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富集。有的地方虽然资源不是很多,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像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均耕地少,也没有什么矿藏,但历史上就有经商养畜的传统,发展畜牧业以及把商业资本引导转变为产业资本,同样可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从总体上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及其加工业、旅游业、商贸业以及小水电等产业潜力比较大。要通过开放合作的办法,解决好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制约,努力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真正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要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努力形成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同时,要大力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使产业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持,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上一篇: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意义
- 下一篇:民族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