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主体作用思考

时间:2022-08-24 02:53:00

导语:农民主体作用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主体作用思考

*从*年9月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五新一好”为总抓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如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了有效实践,彰显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地位,使新农村建设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变,党群、干群关系也得到了密切和加强,被称之为“*模式”,其所获得的宝贵经验,为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决策,引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在《农民主体论》一书中指出: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引导和改造农民,使之成为现代化的主体,乃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市委、市政府于*年9月11日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这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比,提前了一年多。*从实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规划编制,村镇规划全面完成,抽查合格率达93.15%,取得较好成效。

——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始终坚持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充分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比如,各地都组建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

——倾力扶持农民,调动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政府主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乡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间接服务为一线服务、变零散服务为一站式全程服务、变单一行政服务为多元化社会服务。

——大力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能力。*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门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同时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三年多来,全市共培训农民157.6万人次。据统计,仅*年、*年,全市各级用于农民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就投入资金8400万元,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市委、市政府要求每一个县、乡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都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带动农民在合作经营中进入市场。新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农民自愿加入,退出自由,制定自己的章程,在发展中规范,在协作中受益,农民从中互通生产信息,共谋发展。据统计,目前,*有新经济组织3354个,覆盖了全市80多万农户。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关键。农民不能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必然使土地承担着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发挥政府在规划、基础建设、项目选择、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在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上,关键是政府的主导应围绕主体,体现主体,激活主体:一是政府在制定执行政策时要合理合法,把最广大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尊重、保护农民利益;二是要建立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多听取农民意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三要重视对农民参与制定政策能力的培养,保证农民能够理解、执行政策,逐步缩小政府政策与农民意愿之间的差距;同时,信息充分交流的农民也会相信政府,支持政府,配合政府,从而形成合力。三年多来,*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总抓手,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切入点,以村镇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新农村建设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量力而行、依靠群众、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深刻认识尊重农民主体的重要意义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主体。我国国情的现状,决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财力支持力量还较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依赖于农民自身的力量。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受益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充分认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性。着眼于“农民主体”,*从“三清三改”起步,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花钱少、见效大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在财力允许和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做好这篇文章,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前提。只有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农民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之后,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农民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也逐渐得以彰显。但是,在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及农地征用的过程中,由于个别地方政府越俎代庖、强迫命令甚至包办代替,农民的主体意识尚未完全确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维护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既是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既是财富的创造者,又是财富的分享者。要充分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增强农民的自信心,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政府只是从外部支持和调控,具体项目应该由农民自己选择,每个村的建设骨干或指导者也应该由农民自己选择。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作主,农民的事业,由农民来办,充分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目的,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优秀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活跃在赣南大地的12499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是由农民群众自发成立的,它在新农村建设中挑起大梁,丰富了农村民主自治的实践内容和形式。信丰县小江镇墩仔高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理事会的大力运作下,村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群众捐资10多万元,建起了幼儿园、党员活动室、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理事会推动成立的山羊养殖协会,使全小组年出栏山羊1000多头,人均增收380多元。崇义县总结完善了“三会两组”(社区管理理事会、公益事业理事会、产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组、党小组)的新型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基层民主进程,拓展了原有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作用。赣县建立“一会二所”(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农村公共事务服务所和村镇规划管理所),强化了农村公共事务的日常管理。该县在33个村开展了农村公共事务服务所建设试点,选调了一批大学生、科级后备干部担任所长,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宣讲、证照代办、信息咨询和纠纷调解等“零距离”的服务。

——培育新型农民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核心。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没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培育新型农民,首先就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文化型”农民,这是新型农民的根本。农民只有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才能提升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持续有效的发挥,从而使农村和农业保持常新的状态。为了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市委、市政府于*年3月专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的意见,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训农民200万人。全市各级党政积极探索,狠抓落实,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一大批农民掌握了1门至2门种养业生产技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也使部分农民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大大增强了就业能力。三年多来,全市培训了大批农业实用技术能人和职业技术能人,既促进了一批高效、特色产业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企业招工难问题,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的进程中,普遍实行了“政府埋单、农民受训”。据统计,仅*年、*年,全市各级用于农民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就投入资金8400万元。

——努力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农民主体的创造潜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挥,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否为农民主体能力的发展创造平等的条件以及农民能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多少实惠。所以,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就要改变机会和资源的分配制度。不论是在就业市场、住房市场、教育机会还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都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政策,给农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在此基础上,还要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适当地向农村倾斜,加大公共财政支农的力度,以缩小历史所形成的差距。只有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只有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农民主体能力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才能激发农民的创造潜能。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曾说:“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起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对照这一要求,全市各地出台政策,创新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制定了新产业发展壮大的具体办法。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市果业种植面积达到222.8万亩,其中脐橙总面积达137万亩,产量达63万吨,花卉苗木面积达4.5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3.56万亩,年出栏生猪510多万头,“一村一品”较快发展,涌现了一批脐橙村、烟叶村等。全市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总农户的43.4%。农业“三品”生产取得新进展,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8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9个。*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4.7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263.1万吨,增长1%。脐橙新增开发面积13.4万亩,总面积150万亩,产量80万吨,产业集群总产值55亿元,加工橙种植加工起步良好。生猪出栏460万头,蔬菜面积158.6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5.1万亩,均比上年有所增长。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9家,其中亿元以上9家。新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26个,带动农户新增3.9万户。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农户补贴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产业的发展和惠农政策的落实,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有了经济作基础,农民们改变居住面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市各地都涌现了群众争相要求将自己所在的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喜人景象。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组织保证。发展新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一个产业确定一个工作班子、完善一套发展规划、制定一套扶持政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筹集一块配套资金、抓好一批产业基地、组建一批合作组织、建设一条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不断调优农业结构,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建立完善“协会+合作社+互助组+龙头企业”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在全市抓好100家示范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同时抓好一批示范乡镇、示范村的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要求每一个县、乡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都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以联合体的形式或以龙头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建立起相对平等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生产关系,有效带动农民在合作经营中进入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先天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