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业发展的思路

时间:2022-08-22 04:31:00

导语:重化工业发展的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重化工业发展的思路

临港重化工业是指以深水良港为依托,以重型和大型企业集聚、成片开发为基础,以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为主体,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一种高投入、大运量、大产出的产业区域集聚和组织体系。临港重化工业主要包括石化、钢铁、重型机械、汽车、修造船、电力等,其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工业原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立足省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包括天然气、电力等的能源工业专项规划已有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因此本报告关于临港重化工业的讨论,主要围绕临港石化、船舶工业和临港钢铁进行。

1.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背景与依据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既要遵循一般的共性规律,更要善于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探寻一条扬己所长的发展道路。对我省而言,实施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战略正是这样的最佳选择。

(一)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由我省的资源禀赋和临港重化工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我省是制造业的大省,缺乏矿产和能源,却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发达的国际航运系统。目前的数据表明,浙江海域能够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可建设10万吨级深水泊位达100个,居全国第一。**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宁波、嘉兴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且宁波港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同时,国家已实施建设的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两个在浙江,分别在宁波和舟山,并已建成年输送能力达3000万吨通向上海、南京的原油输送管网。这一切极有利于重化工业的原材料聚集,弥补缺乏矿产资源的天然劣势。

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所需的铁矿石和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0%至50%,我省依托港口资源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更为突出。据测算,临港重化工业可以在降低物流成本15%以上的优势下有效利用全球资源,解决本地区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凭借明显的地理优势和投资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提升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发达国家港口城市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启示。

港口不仅是交通运输的枢纽,而且是重化工业密集布局的理想地带。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工业区,都是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重化工业为支柱,从而实现了城市经济或区域经济的繁荣。如日本的京滨工业带,产业主要集中在炼油、钢铁、造船等领域,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40%左右。又如美国墨西哥湾港口城市休斯顿,炼油能力以及乙烯、合成橡胶等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均居全美首位。另外像韩国世界船舶中心的形成,中国京津唐经济圈的发展,都充分说明临港重化工业对于港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和导向作用。

(三)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工业化发展和产业演进规律的内在要求。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工业化一般要经由轻工业阶段到重工业化阶段,再到高技术产业阶段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工业结构呈现出从轻型制造业为主转向重型制造业为主的高级化趋势。

**年,我省人均GDP已达2893美元。产业结构正经历着从传统轻工业向现代轻工业、从一般加工业到高加工业的演进。然而我省重化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与上海、江苏相比有较大差距:从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看,我省达47.3%,上海和江苏分别为28.8%和34.2%;从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比重看,我省为7.2%,上海、江苏分别为10.8%和11.1%。各种迹象表明,我省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结构已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促进我省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对产业演进和工业化发展规律的迎合。

(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完善我省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省部分产业的生产规模已在国内占据相当比重,对原料类产品的需求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在工业化发展时期,正是区域经济对基础原材料产业依赖程度最高的阶段,没有上游原材料产业强有力的支撑,极易因市场波动受到冲击,区域经济的安全与稳定存在巨大的隐患。我省钢铁的自给率仅为20%,10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实施也远远不足以支撑下游石化产业发展所需。**年我省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急剧下滑,从2003年的全国第5位滑至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无疑是敲响了我省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的警钟。

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依托,将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据测算,乙烯工业的产业拉动效应一般可达1:50,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及加工配套能力来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应成为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

(五)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事关我省能否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提高在全国重化工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21世纪头10-20年是世界重化工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跨国资本在我国国内的区位选择,更多地倾向于投资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尤其是港口条件优越的沿海区域。从国内看,以钢铁、石化等为重点的制造业,也出现向沿海港口城市转移的趋势。

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对此多已形成共识,为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不约而同地选择临港工业特别是临港重化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广东,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一线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相互辉映,其中上海漕泾化工区、南京化工区已被列为国家级石化工业园区;在环渤海地区,天津塘沽提出打造具有世界级规模、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国家级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目标,大连以提升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等支柱产业为重点,积极构建临港重化工业带。

我省应当抓住国际重化工重心转移和国家正在进行重化工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使我省在国内新一轮产业调整中争取份额,占据有利地位。

(六)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把目光转向海洋,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目标。发达的临港重化工业是“海洋经济大省”的重要内涵,也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目前,我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高,整体实力与广东、山东等地比较相对薄弱。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可以使我省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港口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迅速扩张海洋经济总量,改善海洋经济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大省建设步伐。

总之,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我省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而这一历史性机遇稍纵即逝。我们曾经数次错失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机遇,现在不应该再次痛失良机。应根据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港口优势、产业基础以及路径依赖,立足我省下游产业相关发展需要、配套设施和资源的保障条件,有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我省临港重化工业,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积极稳妥之举。建议把石化、钢铁和船舶工业确定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重点。

2.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省委“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书记多次强调浙江省要积极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2003年由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主持完成省委重点调研课题《发展临港工业的战略研究》,指出了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省经贸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03年完成《发挥临港优势,构筑浙江石化强省》调研报告,提出必须加快发展临港石化工业,促进镇海炼化乙烯工程尽早上马。吕祖善省长亲自与中石化集团高层领导洽谈,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镇海乙烯工程。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宁波市政府等全力做好乙烯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实施。在《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中临港石化工业、船舶工业被确定为我省发展的重点产业,省经贸委组织编写了《浙江省临港石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和《浙江省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出台了《浙江省不锈钢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和《浙江省经贸委关于加快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促进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

各地也十分重视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宁波市在《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做大临港型重化工业”,并将石化、钢铁、修造船等列入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培育;舟山因其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将石化、船舶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台州和温州总结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提出了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要求,台州正筹划临港钢铁业的发展,温州市组织制定了石化基地发展规划和临港不锈钢产业发展规划,落实职能部门开展前期工作;嘉兴市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引进了多个临港重化工业项目。

2.1产业发展情况

2.1.1基本概况

(一)临港石化:**年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0亿元,占全省石化行业的42%,同比增长50%;实现利润总额49.8亿元,占全省石化行业的50%,同比增长130%。镇海炼化已形成了16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配套装备齐全,代表了国内炼油行业的先进水平。ABS、PC、PX、PTA、氨纶等多套世界级规模的生产装置相继投入生产,将对延伸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我省临港石化行业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尚未形成基本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基础原材料的供应同下游产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船舶工业:全省船舶工业企业五百余家,**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9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4.4亿元,同比上升54%;利润总额3.2亿元,同比上升47%;出货值21.9亿元,同比增长19%。主要经济指标列全国第四位,其中利润列全国第二位,资产贡献率列全国第一位。骨干船厂的造船水平已跻身全国同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浙江扬帆集团、浙江造船有限公司造船量再创新高,分别实现产值8.4亿元、6.1亿元,出口5.9亿元、6.0亿元。

我省船舶工业面临大好形势,发展迅猛。但总量偏小,企业“散、小、低”的状况比较突出,同我省港口、航运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临港钢铁:**年我省临港钢铁工业已形成80万吨炼钢、135万吨轧材的优特钢生产能力,优特粗钢产量70万吨,优特钢材产量约12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12亿元,占全省钢铁行业的52.7%;利润16.1亿元,占全省钢铁行业的61.3%。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装备一流,已形成年产24万吨高精度、高附加值不锈钢板生产能力,是国内三大冷轧不锈钢生产商之一。

我省临港钢铁工业虽有一定的特色,但总量不大,尚未与我省良好的港口条件及庞大的区域市场需求相协调,临港钢铁基地特别是特大型长流程钢铁项目进展缓慢。

2.1.2“十五”成绩

(一)临港石化:“十五”期间,是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石化“三区一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批重大项目将对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原油加工能力由原来的1200万吨/年增至1600万吨/年,同时形成45万吨/年的PX生产能力,我省渴求数十载的大乙烯工程得以落实,镇海炼化100万吨/年大型乙烯项目有望年内动工建设;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2万吨/年增至30万吨/年,产能为国内最大;台塑关系企业已确定在宁波北仑建设大型石化生产基地,完成了12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部份下游产品项目已启动建设或已投产,其中已建成投产的有年产30万吨PVC、12.5万吨ABS等装置,在建的有年产30万吨IPA、12万吨PS、45万吨PP等项目;大榭烟台万华年产16万吨MDI项目及配套工程项目、华联三鑫石化60万吨PTA项目、中信三菱化学大榭开发区年产60万吨PTA项目等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强的重大项目已建成投产或在建设之中。

(二)船舶工业:“十五”期间,我省临港船舶工业依托浙江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与杭州东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建成8万吨级造船船台与15万吨级修船坞,已具备制造8万吨级及以下船舶、坞修15万吨级和航修30万吨级船舶的能力,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正式签约落户我省舟山,总投资额达25亿元的中远舟山六横大型修船基地的顺利实施,为我省打造船舶工业修造基地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三)临港钢铁:“十五”以来,我省临港钢铁工业一改多年徘徊不前之态,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投资56亿元,完成了二、三期改造,产能由原来的8万吨/年增加到目前的24万吨/年,并正在实施四期改造工程,十五末将形成年产不锈钢冷轧板材60万吨的生产规模,成为世界单厂规模最大的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基地;投资226亿,年产钢600万吨规模的大型联合钢厂已在宁波北仑港开始实施;温州、台州、嘉兴等地相继建设了若干个中型优特钢项目。以宁波北仑港区为主体、温台、嘉兴乍浦港区为两翼的临港钢铁基地已初具雏形。

2.1.3突出问题

一是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开发建设尚未形成应有的合力。在港口开发建设和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上,缺乏统一、可操作的区域规划,重点不够突出,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没有突破。各地临港区域多采取以项目带开发的发展思路,短期行为较为明显,难以做到以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原则进行布局,导致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和有限资源的浪费,并直接影响到今后的项目引进和区域产业的发展。

二是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层次不高,部分临港重化工业产业链不够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小;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比重过小。临港重化工业是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而我省临港石化、船舶工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缺乏一批资本实力强、产业关联性大的大型骨干企业,这将成为制约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我省临港重化工业部分产业的产业链较短,特别是终端产品制造业的原材料工业,我省相对落后,各个产业之间难以建立起较强的关联度,其中以石化行业最为突出。

三是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对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形成制约。首先是水资源制约。我省临港城市的水资源就全国来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区域性、水质性缺水矛盾非常明显。其次是电力资源制约。近几年我省电力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宁波、嘉兴、舟山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供电紧张的状况;再次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我省范围内既具备良好的港口条件,同时以具有广阔发展腹地的区位并不多,土地已经成为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宁波可供工业用地已经非常有限,舟山、温州和台州土地资源非常有限,情况亦不容乐观。随着用地紧张状况的加剧,农用地征地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土地粗放使用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工业园区低、小、散发展问题仍较为突出。园区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过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入园企业素质参差不齐,也有极少数企业以项目建设为名圈占土地;高级人才和专业技工的缺乏也是制约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2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我省以“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了由以往的“瓶颈制约型”向十五初期的“基本适应型”跨越,为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条件更趋完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将与已建、在建、拟建的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萧甬铁路复线、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舟山“陆岛工程”和温州跨海大桥、半岛工程一起,使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另外,杭州萧山机场和宁波栎社机场已达国内一流水平,航空条件也大为改善。

水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宁波市工业供水工程和宁波市东钱湖水厂工程正在实施,同时将实施钦寸水库和曹娥江引水工程,可保障宁波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舟山市大陆引水二期工程付诸实施,岱山向舟山本岛引水工程,嵊泗以及金塘、六横向大陆引水工程的各项前期工程已全面展开,海水淡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电力建设进度加快。根据我省电力工业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情况,新增供电能力以及电网建设可保障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需求。

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规划缺乏统筹考虑,与经济空间布局不完全匹配;由于行业垄断、行政区划等因素,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尚缺乏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共享性较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3.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浙江实际,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有重点、有选择地适时发展、适度发展、和谐发展。要以建设国际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石化、船舶、钢铁三大行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业为特色,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着力构建以宁波、舟山为中心,嘉兴、温台为两翼,适当分工、协调发展的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带,提升我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2发展目标

3.2.1总体目标

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目标:到“十一五”末,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成为国际化的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

第一步,“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石化、船舶、钢铁三大支柱产业的临港布局。临港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8%以上,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加快石化、船舶、钢铁三大产业的发展。引进一批投资上百亿的大项目;建成若干产值超百亿的大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培育若干销售收入超50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出口优势企业,成为我国先进的重化工制造业基地。

第二步,从“十一五”末到2020年,临港重化工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拥有一批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在相关产业中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品牌推广中心,成为国际性的重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

3.2.2行业目标

(一)临港石化:到2010年,全省临港石化工业销售额要达到1400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炼油和乙烯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形成与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产业体系;石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能够基本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骨干企业的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

到2020年,力争在宁波和温州地区再布点建设两套大型乙烯装置,乙烯产能达到400万吨/年;在舟山布点建设大型炼油装置,使舟山成为油品的加工、周转基地;以乙烯装置为依托,建设PE、PVC、苯乙烯等下游基础石化产品生产装置,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基本能够支撑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船舶工业:到2010年,实现造船能力320~380万载重吨、年产量250~295万载重吨、具备17万吨级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和能力;修船坞容量220~250万载重吨,具有坞修海洋工程的能力;实现年总产值220亿元,出口创汇8~10亿美元。同时要培育若干家专业船舶工程设计开发公司;积极发展双高船舶的修理或改装业务,基本形成有浙江特色的船用配套网络和国际化形态的修船体系。

到2020年,实现造船能力460万载重吨、年产量380万载重吨、具备30万吨级船舶及海洋工程的制造能力;修船坞容量300—350万载重吨,具备船舶改装设计的能力;实现年总产值50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基本实现我省船舶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成为国内十分重要的、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船舶修理中心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三)临港钢铁: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国内先进的临港钢铁生产基地。以不锈钢为代表的高合金钢比例占13%以上,特大型钢铁企业1至2家,临港钢铁基地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临港钢铁业吨清洁生产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港口资源相协调、与高端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以不锈钢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特钢比超18%,建成千万吨级企业1至2家、百万吨级不锈钢企业2至3家;临港钢铁业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骨干企业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3.3区域布局

3.3.1区域布局原则

(一)基础设施共享性原则

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区配套基础设施有成线、成网布局的特点,相关产业区共用基础设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并使基础设施网络良性运转。大多数基础设施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相关园区在布局上考虑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将明显降低产业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增强产业区的竞争力和区内企业的竞争力。

(二)城市功能互补性原则

产业区就其地域形态来说是一种城市型聚落,就其功能来说具有全部或部分城市功能。根据产业区规模大小、产业特点、所依托的城市的规模、性质及其与依托城市的空间关系,产业区的功能配置有多种形式。临港重化工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主,园区的城市功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在产业区的空间布局过程中,通过合理组织相邻园区和城市的功能配置,可以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降低产业区和城市的社会运行成本,为吸引投资、留住人才营造更为优越的环境。

(三)产业定位关联性原则

产业园区建设是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产业区内块状经济得到进一步融合和提升,为产业配套的科研、设计、信息、流通等服务性产业将随之发展成长,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便于企业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专业化协作。在重化工业的临港布局中,通过将相关产业的园区和企业集聚布置,使企业能够得到方便、经济、专业的服务,区内企业的竞争力将得到提高。

(四)空间布局连续性原则

产业区要取得集聚效应,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产业的共生共荣和经济、方便的专业化协作,其必要条件是产业区的各功能区在空间布置上相对集中,要求成组布置或成团布置,减少各功能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保持空间布局上的连续性。对于制造业来讲,发达的通信技术并不能使由于空间造成的相对成本降低为零。

(五)生态环境效应性原则

重化工业的临港布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临港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应根据不同的临港区域条件,形成合理的用地结构。部分条件好的区域可集中进行产业开发,但应严格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园区应避免高密度、全覆盖式的开发,相邻产业区以及产业区与城镇之间必须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形成生态走廊;在生态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工业开发,对于条件成熟的区域可以开发生态旅游。

3.3.2石化区域布局

顺应基地化、集约化的现代石化工业发展趋势,实行临港石化工业园区化发展。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临港石化工业近期主要支持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石化工业区及舟山石化工业的建设。温州、台州有条件的区块作为进一步发展区域,择机开发。

宁波石化工业区主要由镇海的俞范-蟹浦区块、北仑的林大山-炮台岗及周边区块、大榭岛区块等三个区域组成。由于镇海区块无建港口和码头的条件,建议将镇海液体化工码头确定为该区域的依托港区进行规划控制,以保证园区的原料和产品进出。要充分发挥镇海炼化炼油和乙烯项目的支撑作用,并积极利用液体化工码头设施条件,进口初级石化原料类产品,建设深加工有机化工和合成材料产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石化装置;北仑区块近期重点是利用港口优势,进口大宗有机化工原料,建设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品下游产品装置,今后应逐步向上游原料型产品的生产拓展;大榭岛区块主要是利用港口码头优势,进口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发展聚酯中间体等有机原料类产品及相关的配套原料类产品。

嘉兴石化工业区由乍浦区块和平湖白沙湾区块组成,可建数个3-5万吨级深水泊位。主要是进口有机化工原料,开展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有机化工产品深加工,形成从基本无机原料、有机原料到合成材料配套的石化工业区。建议控制白沙湾区块的产业布局规划,在利用进口基础石化原料的同时,积极与上海金山石化、漕泾化学工业园接轨,利用从上海获得的有机原料进行深加工,优化杭州湾石化产业整体布局,促进长江三角洲石化工业协调发展。

舟山本岛腹地广阔,深水岸线较长,可根据布局条件和配套设施条件,在条件成熟时,选择适当地块适度发展炼油和石化工业。金塘岛是环杭州湾区域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战略要地,应争取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原材料仓储和供应基地。

温州市已制定了在大小门岛布局建设石化基地的发展规划,建议支持温州在“十一五”期间,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启动石化下游产业的建设,为大型基础石化工业的建设创造条件。

3.3.3船舶区域布局

以浙东沿海的舟山与宁波、浙南沿海的台州与温州和杭嘉湖地区的内河流域作为我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舟山以普陀、岱山、定海为主要区域,重点在六横、盘峙、马峙、虾峙、长涂发展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在鲁家峙、秀山、长峙及岱西发展远洋及出口船舶制造。宁波以象山港、北仑港,台州以温岭、三门,温州以乐清为主要区域,以建造沿海与远洋船舶为主,重点发展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以修船为辅。杭嘉湖地区以发展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为主。

培育船舶配套与交易市场,充分利用现有船舶修造业的分布和配套业基础,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建立开放式配套体系,重点引导形成舟山、台州两个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发展杭州地区、宁波地区和温州地区(以乐清为主)三个船舶配套区域。引导以舟山船舶交易市场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台州、温州等地区的船舶交易市场或分设机构,形成完善的船舶交易市场网络,实现跨省、跨国经营。

3.3.4钢铁区域布局

以宁波北仑深水良港和已建成的国内最大铁矿码头及大榭岛、舟山等港口为依托,适度发展特大型长流程钢厂,产品以高精度板材为主。规划规模500万吨钢以上的长流程钢厂1至2家,50万吨规模以上的大型不锈钢企业2家。温州、台州、嘉兴可结合港口建设情况及产业发展特点,发展现代化的短流程钢厂,形成若干家大中型优特钢企业,产品以制品及机械用钢为主。

3.4发展重点

3.4.1石化发展重点

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抓好以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为代表的重点石化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港口优势,利用进口石化初级产品,建设下游生产装置。重点发展以下产业群:

(一)炼油

努力扩大炼油能力。镇海炼化原油加工能力,争取从现有的1600万吨/年,到2010年扩大到3000万吨/年;同时争取在舟山布点建设大型炼油装置。

(二)乙烯

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一期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争取在**年建成;在2010年前,启动镇海炼化二期10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总体形成2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并争取在北仑再布点建设台塑120万吨乙烯装置,2010年后,积极争取在温台地区布点建设一套百万吨级的乙烯生产装置,使我省乙烯生产规模达到400万吨,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

(三)石化下游生产装置

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重点,应根据原料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际做出选择。我省塑料制品的生产量已占全国的20%,而目前树脂的自给率极为有限,建议加快建设PE、PVC、PP、ABS等树脂生产装置,以提升我省塑料加工整体竞争优势。

**年我省聚酯生产能力已达到400万吨,占全国的30%,PX、PTA和乙二醇等配套原材料来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聚酯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主要瓶颈。我省应在支持镇海炼化扩大PX生产能力的同时,支持利用进口原料建设PX装置,以满足我省PTA生产的需要;PTA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聚酯工业的发展情况和PX原料的配套供应能力。应积极考虑以乙烯为依托,建设乙二醇生产装置。

建议结合烟台万华MDI项目实施,重点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装置,争取在宁波和温州地区形成上下游一体的聚氨酯产业生产基地。

重视利用进口和国内石化装置的副产碳四资源,开发异丁烯和正丁烷,用于生产丁基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叔丁胺、1,4—丁二醇、PTMEG等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实现规模化利用。

3.4.2船舶发展重点

(一)修船业

以舟山六横大型修船基地建设30万吨级大型修船坞群为龙头,利用民间资金重点发展10-20万吨级修船坞,通过引进资金、共同投资、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加大投资力度,选用先进的装备,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形成30万吨、20万吨、10万吨相结合的修船坞群,开展并提高修理外轮及高技术船舶的比例,进一步发展船舶改装业务。

(二)造船业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制造业,其中优先发展:

——海洋运输船舶:先进多功能化学品船,大型液化气船(以LPG船为主),大型滚装船,车客渡船和高速渡船,大型冷藏船,巴拿马型成品油船、油船、散货船,2000-3999TEU集装箱船;

——渔船与工程船:超低温金枪鱼钓船、大型专业鱿钓船,玻璃钢钓船,吸沙船,起重船,挖泥船;

——游艇:30m以下先进复合材料制造的中、高档游艇、高速艇、高档船内装机艇;

——海洋工程:海洋工程辅助船、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

(三)船舶配套业

支持关键船用设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支持重点配套企业加速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关键配套产品和具有较强优势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扩展型号规格档次,使配套产品从装备内河船为主扩展到远洋船舶,从国内船舶扩展到出口船,并逐步打入国际船舶配套市场。重点发展中小型主机、辅机,船用发电机组、船用齿轮箱、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船舶驾驶室、救生设备、船用电气设备、船用数字综合通讯导航系统及船用钢板等产品。

(四)船舶与船用产品交易业

依托现有船舶修造业的产业及市场基础,重点培育运作规范,现代高效、能辐射周边省、市,乃至世界的船舶与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形成支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重要物流中心、产品信息中心,通过船舶及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3.4.3钢铁发展重点

适度支持500万吨以上规模普钢企业和50万吨以上规模的特钢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千万吨级特大型长流程钢铁项目及百万吨级不锈钢生产项目。

发展连续化、大型化钢铁生产装备及紧凑式新一代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对2500立方米以上高炉、180吨以上转炉、80吨以上超高功率电炉项目的建设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鼓励企业采用熔融还原、薄带连铸、炉外精炼、连铸连轧等先进的生产技术。

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用精品钢材,如汽车、船舶、锅炉、管线、钢构用钢和制品及高强度机械用钢品种。

支持钢铁工业大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鼓励发展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型钢铁工业,实现钢铁生产中余热、余压、余能、钢渣及其它废弃物最大可能的综合利用。支持高炉余压发电、焦炉干熄焦、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燃烧等节能技术的全面应用。

4.加快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加强领导,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临港重化工业由于基础性强、涉及面广、投资额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型的,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省委、省政府要将其作为关乎全省21世纪头20年发展的大战略加以谋划,充分发挥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体制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国内外巨额资本投入,力争浙江成为国家重化工业的重要战略基地。

建议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浙江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相关重大决策的领导,协调各方利益;并设立强有力的权威执行机构,承担具体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已经确定的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园区所在地,应建立本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本工业园区的建设开发工作。对于我省要重点争取实施的重大关键项目,必须成立强有力的项目推进小组,安排专门经费,做到早规划、早汇报,只有争取纳入国家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方有希望。同时要积极落实项目投资主体,推进项目的实施。

4.2做好规划,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以重大项目实施为主要特征的,任何重大项目都具有建设周期长、土地用量大、产业关联强、配套要求高的特点。如重大石油化工项目,产业链长的需要1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产业链短的也需要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目前像宁波北仑地区临港用地的布局已经基本排满,有些原本可以安排重大项目的地块由于规划缺乏权威性已经或者正在被若干小项目所分割和蚕食。制定强有力的权威性总体规划,为临港重化工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和总体布局是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当务之急。

要组织力量对我省港口码头和海岸线资源作进一步勘察,对建设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水域条件、土地资源、能源供给、交通条件、辐射能力、淡水资源、环境容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只有真正摸清家底,才能科学合理规划。按照港口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对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整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安排;区域规划要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专项规划是指导相关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应力求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措施可行。规划体系应以整体规划为龙头、区域规划为核心、专项规划为支撑,体现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要求。同时要十分注意区域规划与省级规划、专项规划与整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各项规划的贯彻执行。要根据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合理控制和安排港口资源。

规划一旦正式确定,必须保持其权威地位。如果规划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那么极为有限和稀缺的资源也可能很快被其他“短、平、快”项目所占用。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反对不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地区盲目引进和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反对只顾眼前利益,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的重化工业项目的短期行为。

4.3加强合作,省内省外形成合力

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众多深水良港资源优势,但缺乏有效整合,致使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省与周边兄弟省市分工与合作的整体思路尚不够清晰,优势互补、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格局还没有形成。

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按照港口一体化的思路,建设以宁波为中心,舟山、嘉兴为两翼的组合港,发挥港口群的优势;近期应成立由宁波、舟山、嘉兴三方组成的协调小组,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规划,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共同商议港口开发建设中的突出重大问题。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高度,确定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格局中的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合作;以主动接轨上海为重点,在产业对接、企业、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环境保护、人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各相关城市的合作,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成为长江三角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把兄弟省份的科技优势、研发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变为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重要资源,谋求区域内产业群体和企业群体的共同发展。

4.4夯实基础,增加配套要素供给

发展临港重化工业需要以强大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条件。要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围绕临港重化工业的建设需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基本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从数量扩张型向量质并重型、从单纯为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向引导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到“十一五”后期,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适度超前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以交通、能源、水资源和环保为支撑,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系统。

加快温福、甬台温等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沪杭、杭甬、杭宁等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的建设,积极实施港区干线通畅工程;围绕以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为中心的港口布局体系,抓好骨干航道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在建和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重点电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快引进LNG项目和核电项目建设步伐;推进舟山风力、潮汐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继续加大电网建设的投入,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

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蓄水、引水、节水并重,高效、合理配置水资源,努力建设节水型港口城市和社会。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区域引水、供水,重点建设跨区域和跨流域的供水工程;加快港口城市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建设,形成完备的城乡排水网络;加强港口城市的防洪和海塘建设,继续推进清水河道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以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为前提,逐渐从“末端处理”转向“预防污染”;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特种废旧物资和中水回用系统,大力推进港口废弃物分类,建设地域性的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并考虑建设港口城市中水市政管网,提高城市再生资源利用率。

4.5明确重点,吸引跨国集团投资

临港重化工业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仅仅依靠我省的自有资金和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则往往集雄厚资金实力和强大技术支撑于一体,花大力气、下狠功夫,积极引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投资,是加快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要组织力量分析研究与我省临港石化、船舶、钢铁三大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国际化战略,关注这些企业集团的资金和项目转移动向,瞄准重点对象目标,动员和使用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重点引进工作。

对于跨国公司在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投资和开发,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投资功能,积极扩大投资领域、投资限额、投资方式,允许企业用汇的兑付和利润、资本的自由汇出。二是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和转让关键技术,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对提供新产品、新工艺的外资项目优先提供政府采购合同。三是逐步创造跨国公司员工自由进出的条件,给予其“一次签证、多次有效”、“落地签证”等出入境方面的便利。四是给予跨国公司增资项目部分的投资享受同行新办企业的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同时要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树立“效率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的形象。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定期对话、协商机制,沟通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拓展上要积极争取与大企业的互动,让旗舰型企业直接参与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制定与具体实施。

4.6抓大放小,强化项目带动效应

我省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镇海炼化国家重大项目经验表明,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必须以组织国家重大项目为核心。重大项目工程的整体规模效应、带动辐射效应、技术提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是等量中小型项目之和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重大的基础重化工业项目的建设,国家有严格的产业政策限制,只有积极争取国家级大集团在我省建设产业基地,才能取得国家的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临港区域内国家重大项目布点较少,造成临港重化工业较长时间内相对发展不快的现象。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不能再走常规发展的道路,必须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特别要集中力量科学论证,组织好若干个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作用的国家重大项目申报立项,实现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目前要重点抓好镇海炼化100万吨大型乙烯项目、大榭烟台万华MDI项目、台塑系列项目、宝新不锈钢项目、北仑建龙钢厂600万吨钢铁项目、中远舟山大型船坞项目等大型项目,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重大项目的土地、淡水、电力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促使其早日建成投产。

要以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组织好相关配套建设项目和中下游产业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要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扶优扶强,促进企业整合,组建“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形成一大批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实力型规模企业,切实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7保护环境,大力倡导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缓解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要把生产和消费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使区域经济体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容量的占用,从开环状态改变为闭环状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

促进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创建循环型企业。引导企业研究、引进、消化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重点关注大型石化、钢铁企业,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和中水回收,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推进企业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高效循环。

建立共生企业间和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创建循环型工业园区。根据现有园区内各企业能源、水、原料利用现状以及物流、能流的链接关系,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强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作配套,延长产业链;对新建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和选择入园企业,构建合理的产业和产品链网,实现园区工业结构最优组合;根据园区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全面实施园区环境管理和企业协作,制定一套适用于项目备案、核准和日常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在生产资源、产品生态设计、废物交换综合利用等方面协作,实现园区污染量大幅度降低甚至是“零排放”;通过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整合,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和达标排放。

完善港口城市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创建循环型城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通过城市各子系统及其内部物质循环利用、能量高效利用、信息充分共享、产品和服务的非物质化,促进产业之间的关联耦合和循环共生,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建立和完善特种废旧物资和中水回用系统,大力推进港口废弃物分类,建设地域性的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规划港口城市中水市政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淡水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