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

时间:2022-08-17 05:27:00

导语: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全党全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议论的热门话题。中央以中发2006年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村水利司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怎么办”为主题,召开全国农水处长座谈会,很及时,很有意义。各位处长结合本省的实际,谈了很多认识和观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上的一名水利工作者,作为与会的一员,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些个人认识,供大家参考。我的发言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想说农村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第二部分谈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做什么;第三部分就农水处长如何做,提几条建议。

一、农村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近似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指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灌溉排水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是对水与农业关系形象和真实的表述。目前,灌区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进一步说明了灌溉排水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农村水利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生活宽裕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目前,农业仍然是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而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增收保障程度的必要条件。据对骨干工程实施节水改造的255个大型灌区调查分析,1998-2004年项目区粮食作物单产由380公斤/亩增长到426公斤/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4%,是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再次说明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的基础作用,说明不断改善灌排设施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

作为农村水利另一重要内容的城镇供水,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为主要目标,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第一,及时提供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可为农户节省取水时间和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第二,以供水为龙头,可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第三,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自来水入户,可带动洗衣机、淋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扩大内需、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据对2000-2004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64个项目县调查分析,饮水工程建成后,对农户节省取水时间、改善环境卫生、减少介水疾病发病率、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等五个方面作用比较显著的百分比分别达到93%、89%、65%、85%和87%,说明城镇供水对农民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重大意义。

(三)农村水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草原退化与沙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东部水网地区开展的“万里清水河道”治理、“碧水工程”、北京市郊区开展的清洁小流域治理,都明显改善了当地农村的人居环境;而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则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在更大范围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实施上述水土保持、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水污染治理等水利、水电和水环境工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是农村水利的重点内容和重大使命。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村水利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一是广大农村还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供水设施,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根据2005年上半年组织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按现行饮用水标准,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各类饮水水质不安全人口2.26亿。饮水不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二是农田灌排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快。我国农田灌排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等问题,总体上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近年来,随着工程逐渐老化,维修改造不及时,灌排设施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减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据统计分析,我国农田因旱成灾面积年均达到3亿亩,因灾年均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农民增收。三是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水源污染等问题突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分析,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6万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导致土壤退化,生态恶化,河湖淤积,洪涝灾害加剧;由于干旱、过度放牧和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绝大部分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沙化;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水源污染日趋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越来越远。

以上分析表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存在设施不足、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难以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句话,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基础、条件和保障作用。因此,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预期效果的现实选择。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做什么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农村水利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水利应该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当前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发展节水灌溉和农村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尽快取得实效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5年计划解决1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保障饮水安全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体现,是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解决1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高砷水、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和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等对人们身心健康或正常生活影响严重的饮水安全问题,使目前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

(二)大力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灌排设施改造,5年计划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扩大灌溉面积3000万亩。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也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搞好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排保障能力,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考虑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灌溉用水占整个用水的比重大,节水潜力也大,因而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根据初步规划,“十一五”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重点对现有灌区的节水改造和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

实现上述目标,可以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0亿公斤,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形成农业节水能力200亿立米,增加生态用水,基本遏制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地下水超采现象;可提高农田灌排保证率和灌水质量,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三)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一减一增。

水土资源既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性、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土流失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确保水土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使其集约、高效和合理利用,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根据初步规划,“十一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至34%;七大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初见成效,重点治理区人均基本农田面积北方达到2亩,南方达到0.5亩,为建立适合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管好用好水土资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治理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创造条件。

(四)科学发展农村水电,5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发展农村水电,合理利用水能资源,既是解决无电村的用电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实现农民以小水电代燃料的重要举措。以农村水电站建设为载体,通过国家一定的扶持,还可以建立一种保障贫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初步计划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实现这一目标,可解决1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使1000万农民实现以小水电代燃料,保护森林3500万亩;使500万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建立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加大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力度,5年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400万亩,保护草场1.6亿亩。

以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是防治草原退化,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的有效措施。“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小建设,大保护”的发展思路,继续扩大牧区水利试点范围,初步计划新增节水灌溉饲草料地400万亩,为1.6亿亩天然草场实行休牧或退牧还草创造条件,实现发展畜牧业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

此外,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整治农村水环境也是新时期农村水利的重点任务。“十一五”期间将把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治理结合起来,通过河湖整治,一方面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另一方面为恢复水生态系统,实现优美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创造条件。

三、作为一名农水处长,如何创新发展

农村水利工作涉及面广,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农民百姓。就政府而言,涉及多个部门;从农民来说,包括千家万户。对做好农村水利工作的要求,可能会因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而异,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创新发展。下面几点建议主要是针对各位农水处长提出的,也可供其他人员参考。

(一)水利创新的历史任务和方向。

水利创新的基本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条件、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水利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利创新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创新的方向,是通过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和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过去水利工作中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切实履行水利工作的“两大使命”,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作为农水处长责任重大,应该有所作为,要始终牢记创新是我们水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二)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农村水利工作重点。

前面提到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要做好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牧区水利、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这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全国范围和今后一个时期考虑而提出的。就一个地区而言,需要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全面分析当地的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对新农村建设制约严重、农民要求迫切、社会普遍关注、又有一定条件解决的农村水利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制定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以尽快发挥农村水利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三)高度重视农村水利政策研究工作。

政策是为推进具体工作而制定的行为准则、规范和指导原则,是事业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讲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说明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农村水利工作政策性强,无论是解决投入问题还是管理问题,都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因此,必须把政策研究作为开展和推动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新的政策,完善已有的政策。去年,农村水利在政策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一年共出台了8个部级以上政策性文件,要认真学习这些文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有关要求,把文件精神落到实处。无论是研究新政策,还是落实和完善已有的政策,都需要加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学习和调查研究吃透两头,既熟悉国家的基本政策,又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我们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才可能被采纳,对实际工作才有指导意义。

(四)切实搞好农村水利规划。

规划是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环节,是未来一定时间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要想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必须有好的规划来保障。根据当前的情况,从全国来看,农村水利需要做好以下几种规划。一是有普遍要求,国家统一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如饮水安全规划、节水灌溉规划等。二是虽然国家没有统一要求,但从当前实际考虑急需编制的规划,如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自行组织编制的万里清水河道治理规划,陕西省组织编制的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新疆自治区组织编制的盐碱地治理规划等。三是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整体效益而要求编制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这项工作在去年的全国农建会上已有要求。无论做什么规划,都要加强对一些关键问题的专题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五)加强农村水利项目管理。

农村水利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项目管理,一是要充分认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项目管理,把加强项目管理摆到比争项目争投资更为重要的位置。二是要把项目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既要重视项目计划,更要重视项目实施;既要重视工程建设管理,更要重视工程运行管理,统筹考虑和处理计划与实施、建设与运行的关系问题。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狠抓落实。当前,既要坚持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如饮水解困项目的“六制”、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管理等,又要根据新的情况和要求,不断完善已有的办法或研究提出新的管理措施,确保各项目标的如期实现。

(六)继续推进农村水利改革。

改革是适应环境和条件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深层次矛盾,改善和加强管理,推动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农村水利改革的任务仍然很重,难度很大,要下大力气加以推进。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采取既扶持引导又加强管理的办法,促进用水户协会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行,使其真正成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真正起到协调供用水关系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全面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加大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力度,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改革的各项工作,包括制定改革方案、测算基础数据、定岗定员、落实维修养护经费、竞争上岗、妥善安排分流人员等。三是要稳步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按照加强公益性职能、放开经营性职能的原则和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方案,积极向主管部门反映,争取理解和支持。北京、江苏、湖北等省市在这方面先走了一步,他们成立流域(区域)水利站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同志们,“十五”农村水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与各位处长的努力密不可分,一些省的农水处长还走上了更为重要的岗位。“十一五”期间,希望各位处长继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为更好地发展农村水利事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