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
时间:2022-08-17 05:23:00
导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水利发展与改革情况,研究部署“十一五”和*年水利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和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做好“十一五”时期的水利工作,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十五”时期水利取得重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五年。对水利来说,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成效显著的五年。中央对水利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了积极深入探索,实现了水利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水利实践成效显著。我们有效应对较为严重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建设规模空前,水利基础设施上了一个大台阶。强化了水资源节约、配置和保护,高度重视生态问题,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依法治水深入推进,水利改革不断深化,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一)中央对水利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水利发展思路发生深刻转变
“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强调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通过,把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政策法律化,依法治水进入新阶段。中央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利投资,对大江大河治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解困等作出重大部署。出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饮水安全保障、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水价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为水利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水利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水利工作的切入点,统筹考虑水资源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突出加强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强调对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约束,强调自律式发展。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无节制地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给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把生态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肩负起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两副重担,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维护河流健康,当好河流生态代言人。
坚持以人为本。水利工作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把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在防汛抗旱中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和城乡生活用水,切实保障水利工程移民的合法权益。
坚持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资源配置、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领域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水利工程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政策,促进工程的良性运行。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探索水权转换,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依法治水。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注重职能转变,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依法行政。以《水法》修订和实施为契机,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强化执法,健全监督机制。推行水利政务公开,改革水利行政审批制度。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科学治水。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实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科学研究与转化推广相结合,推动水利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二)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十五”时期,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年淮河发生超过1991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年珠江流域西江发生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辽河流域发生近十多年来的最大洪水,*年和*年汉江、渭河发生严重秋汛。一些中小河流发生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山洪灾害,东南沿海多次遭受强台风和热带风暴的袭击。我们充分利用多年建立起来的防洪减灾体系,依法防洪,科学防洪,强化社会管理,做到紧张有序,科学调度,竭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十五”时期,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1.92亿亩,受灾人口1.61亿人,死亡15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6亿元,均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其中死亡人数降低了58.9%。
2、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依靠多年建成的供水体系,每年为工业、农业、生活供水5500多亿立方米,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十五”时期,我国旱情比较严重。北方部分地区连续发生严重春旱,南方地区也连年发生历史罕见的夏伏旱。2001年发生全国性干旱,一些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旱灾,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搞好水源科学调度,强化用水管理和节约用水,平均每年挽回粮食损失500亿公斤,减少经济作物损失436亿元。采取修建应急供水设施和拉水送水等措施,每年解决2700多万城乡人口的临时饮水困难。对一些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出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应急调水等措施,多次进行引黄济津和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度,保证了天津、北京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安全。
3、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
强化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黄河连续6年不断流,进行了4次调水调沙,将约3亿吨泥沙送入大海,提高了河槽过流能力。对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脆弱河流实施综合治理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促进了下游地区的生态恢复。向南四湖、扎龙、向海、白洋淀等湖泊或湿地实施应急补水,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开展引江济太和淮河闸坝防污调度,改善水体水质,减轻水污染损失。启动了桂林、武汉等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
4、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解放了生产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农村水电年均发电量1120亿千瓦时,比“九五”平均增加47%。解决了12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水利系统农网改造每千瓦时电价平均降低0.3元,每年直接减少农民电费支出40多亿元。在7省区启动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加大了水利定点扶贫、援藏、援疆工作。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移民得到妥善安置。水利多种经营年均收入1100亿元,已成为基层水管单位的经济支柱。建成了19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
五年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3625亿元,相当于1949~2000年的总量,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695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全局的水利基础设施,既为“十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全部达到规划标准,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恢复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实现了千百年来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太湖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嫩江、松花江、海河、珠江治理得到加强。海堤建设和城市防洪建设力度加大。
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三峡工程实现二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小浪底、万家寨、江垭、乌鲁瓦提、飞来峡等工程投产运行,沙坡头、临淮岗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尼尔基、百色、紫坪铺等工程已经下闸蓄水,皂市、西霞院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对1803座大、中型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2、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实现重大跨越
“十五”时期,新增供水能力27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实施了万家寨引黄、大伙房水库输水等区域调水工程。四川武都、云南麻栗坝、重庆鲤鱼塘、山西张峰等一批水源调蓄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在西南地区开展“泽渝”、“润滇”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一些水库已经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
3、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把节水灌溉作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革命性措施来抓,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对306个大型灌区、99个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了1100多个县级节水增效示范区。全国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7400多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通过发展牧区水利,使2640万亩天然草原实现轮牧休牧,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
4、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加快
“十五”时期,通过封育保护、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全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54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24万多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60万平方公里中有30万平方公里达到初步修复。在25个省(区、市)的95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其中北京、河北、陕西、宁夏、青海全境实行封山禁牧,在“三江源”区开展预防保护工程。加强执法监督,审批并实施水土保持方案20多万个,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600多亿元,有效防治了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抓好长江、黄河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开展了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黄土高原地区新建淤地坝4000多座。加强水土保持的监测评价,完成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正在开展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
5、农村水电快速发展
“十五”时期,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600万千瓦,比“九五”多670万千瓦,水利系统水电总装机达到486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38.4%。超额完成“十五”400个电气化县建设任务,电气化县人均年用电量650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76.6%。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取得成效,20多万农民实现小水电代燃料,巩固退耕还林面积30万亩,保护森林面积160万亩。农村水电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与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十五”时期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这是基于对我国国情、水情的认识和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逐步明确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思路,在一些地方初步建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取得明显成效。黄河、黑河等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了用水定额。建立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节水技术,加强节水宣传,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和生活节水,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很大提高。甘肃省张掖市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下游生态修复与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宁夏、内蒙古开展了水权在工农业之间的转换,促进了农业节水,解决了工业用水。天津市强化计划用水,多种措施并举,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山东省优化水资源配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用水总量较大幅度下降。北京近几年每年总用水量减少1亿立方米。
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了本行政区的水功能区划。核定了三峡库区、黄河干流、淮河流域等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依法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应对水污染事件。强化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全国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了地下水超采区范围,河南省和山东省济南市地下水保护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五)水利改革深化,能力建设加强
1、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水利立法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通过并颁布实施,确立了水资源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依法治水、依法行政,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出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防汛条例(修订)》等4件行政法规,以及《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等一批部规章,水利法规体系不断完善。集中清理了水利行政审批项目,公布了《水利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出台了《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制度,推进了政务公开。加强了水行政执法,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步入法制轨道。采取多种手段预防和调处水事纠纷,冀豫漳河上游、鄂豫丹江荆紫关等重大水事纠纷调处取得重要突破,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完成了“四五”普法的各项任务。
2、规划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规划编制思路发生重大调整,编制程序更加科学规范,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为水利的长远发展提供依据,为增加水利投资创造必要条件。5年间编制完成了81项水利规划。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批转了长江、嫩江松花江、淮河、太湖、海河、珠江、辽河等流域加强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批复了首都水资源规划、黑河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治理规划等重要规划。全国和流域防洪规划成果已通过审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正在开展水资源配置工作。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得到明显加强,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近百项水利重大专题研究。加强了水文、勘测等前期基础工作。
3、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确立了流域机构的法律和行政地位,强化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约57%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实施了水务统一管理,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总体进展顺利,水管单位存在的定位不准、人员臃肿、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利工程水费实现了由费到价的转变,计价制度、水价调整、水价秩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水利改革继续深化,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全国灌区已建立7000多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有700多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实行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的改革。积极探索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和市场化配置,清查整顿“四无”电站,推进农村水电企业战略重组。加强水利国有资产监管,研究探索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4、水利科技取得新进展
“十五”时期,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用水标准、洪水资源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灌区管理、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控、水旱灾情监测评估、水土流失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了现代高新技术,建成了一些业务信息应用系统,水文现代化得到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江河治理技术、防洪减灾技术、坝工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共取得较为重大的水利创新成果200余项,近30项水利水电类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增长,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水利技术标准化和计量认证等工作取得成效。
5、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更加活跃
重视并加强双边和多边水利交流,组织和签署了25个双边水利合作协议、协定或备忘录,以积极的姿态参加重大国际水事活动并发挥作用,成功举办第12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第国际灌排大会、黄河论坛、长江论坛等国际会议,中国水利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步扩大。在国际小水电领域作用加大。妥善做好国际河流涉外工作,积极做好引进外资和引智工作。
6、干部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水利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注重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加大执法监查和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认真开展水利内部审计。大力加强水利宣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学会、协会等团体和老干部的重要作用。
五年来的工作,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提升了水利的地位和形象,令人鼓舞,使人振奋。五年来的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水利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1、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临诸多复杂的水资源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治水思路,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问题,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走现代水利之路。
2、必须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握水利工作的重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不同,水利工作的重点也就不同,水利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做好水利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水利需求,紧紧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水资源问题,紧紧围绕解决水利最薄弱的环节,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水利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3、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讲求综合效益。水利工作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把遵循自然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在统一起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各项水利工作中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资源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水利工作涉及到政府、社会、公众等方方面面,矛盾交织,情况复杂。水利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职能,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特别注重法制建设,依法调整水事关系,规范水事行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水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一次重要会议。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仅对“十一五”时期,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都将具有极为深远的重大影响。
“十一五”时期,水利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防洪减灾的要求更高,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更加复杂,破除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更为迫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要把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
(一)“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第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硬道理,“十一五”时期,水利还必须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水利涉及千家万户,水利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同时要尊重民意,爱惜民力,科学决策。
第二,通过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还在增长,对水环境的影响还将持续,我国人多水少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光靠建设蓄水和调水等工程,必须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节约为本,治污优先,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也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推动形成节水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三,统筹好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我国国情和水情特点决定了我国水利水电大发展的前景。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贫困、改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还要看到,水利水电工程也会对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如大量移民、河流形态变化、生物多样性退化等。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河流或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措施。具体到每一项开发利用工程,要加强水资源论证和环境评估,加强对移民等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规划,科学合理开发,强化生态保护。
第四,始终把农村水利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领域。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服务“三农”始终是水利工作必须着力加强的重点。应该看到,农村水利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饮水安全的形势还十分严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所滑坡,基层水利单位十分困难,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为目标,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受益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和促进农村水利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水利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还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以改革促发展。重点是加快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形成科学规范的水价机制。
(二)“十一五”时期水利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水利发展的环境、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水利发展目标是:
1、健全和完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立洪水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至1.0%以下。
2、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
3、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73立方米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
4、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56%提高到60%,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水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6、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低至34%。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7、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水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8、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9、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
10、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
(三)“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
实现“十一五”时期水利发展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防洪体系建设,搞好洪水管理,保障防洪安全。
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治理,重点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标准,特别要加快淮河治理工作步伐,按期完成治淮任务。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加快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湖南皂市等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发挥效益。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逐步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重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实施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河口的综合治理,重视中小河流防洪建设,提高流域综合防洪能力。加强海堤建设、界河整治和排涝设施建设。
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管理体系,科学安排洪水出路,有效规避、控制和分散洪水风险,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加强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依法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完善和落实防汛责任制,强化防汛工作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效能。进一步完善防洪预案,提高防洪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防御山洪和台风灾害工作。尽早建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进一步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实现水文现代化。
第二,做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进一步加大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工作力度。巩固农村人饮解困成果。按照安全饮水标准,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相结合,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全国70%的高氟水病区村、所有的高砷水病区村要完成改水,东部发达地区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搞好水源区安全防护、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第三,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科学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和区域水利规划,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尤其是北方缺水流域的省际水量分配,逐级明晰初始水权;确定单位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用水量定额,初步建立起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等制度,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促使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水价改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制定水权转让办法。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综合应用节水措施,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发挥地方积极性,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范围,积累经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四,搞好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按计划建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缓解北京、天津以及华北地区和胶东半岛大中城市缺水问题。加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末开工建设。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搞好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建设,有效缓解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缺水状况。继续抓好首都水资源、黑河、塔里木河三个专项规划的落实。实施渭河、石羊河等综合治理。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的利用,积极开发利用海水及微咸水。全面主动应对干旱,重视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易旱地区和严重缺水城市抗旱预案,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努力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
第五,做好水利工作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
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完善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水利工程运行生态评估工作,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调度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做好移民安置工作,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强化行政监督,切实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贯彻《可再生能源法》,加强水能资源管理,逐步完善水能资源开发许可、有偿使用等制度。
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完善水功能区划管理,实施纳污总量控制,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加强河流生态系统的监测,搞好水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研究建立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加强地下水的管理,以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为重点,推进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搞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使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度假、弘扬水文化的好场所。
第六,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加大对重点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对北方灌区大型抽水泵站、南方易涝易渍灌区大型排水泵站的改造,完善灌排设施,提高灌排效益。发展以灌溉饲草料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提高载畜能力,实施“小建设”,实现“大保护”。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一批集雨节灌工程,保障山丘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区。
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大封育保护力度,继续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东北黑土区、珠江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切实搞好以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水土保持的社会化管理,在全国水土流失区基本建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有效防止开发建设项目引起的水土流失。研究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发展农村水电。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在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实施水电增收解困工程。以云南、广西、内蒙古及西藏等边境地区为重点,解决全国有水无电地区生活和生产用电问题。建设一批中小河流农村水电集中连片开发示范区。
第七,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水行政审批,提高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能力。加强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争取在2010年初步完成水法配套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在规范和约束社会涉水行为方面的作用,依法管理和规范水事活动。加强水利信息,强化社会监督,推进水利政务公开。通过完善预案,增强应对各种水事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水行政决策咨询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第八,深化改革,完善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城乡水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主水与客水的统一配置,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再生水回用的统筹安排,水量、水质、水能和水域的统一管理。积极探索流域综合管理改革,理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关系,逐步建立由相关方面参与的民主、协调、权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委员会制度。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与国家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水利财政投入机制,积极开拓市场融资渠道,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加强水利内部审计和工程稽察,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深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积极推动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水价配套制度,推进科学的计价方式,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资产分类监管,逐步建立以产权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体制。
第九,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
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生态为重点,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搞好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完善水利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重视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加强对水利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体制机制问题的研究,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全面启动“金水工程”,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设施体系,完善水利业务信息化应用系统,规范技术标准,积极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加强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第十,加强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根本,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健全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水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要特别关注基层水利队伍建设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深化改革,加强指导,加大支持,改善条件,增强队伍活力与发展后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转变工作作风,为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实现“十一五”水利工作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努力做好*年水利工作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要切实做好*年各项水利工作,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今年汛期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分布相对均匀,降雨量接近常年或偏多,但北方部分地区由于前期受旱时间长,干旱程度重,河流来水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南方地区春夏季持续性的严重干旱日趋频繁。今冬明春的抗旱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非常大,*年,大江大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局部暴雨山洪和台风灾害的威胁很大。
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进一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研究建立有效的防汛抗旱责任监督机制。易旱地区特别是北方严重缺水的城市,要制定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城乡生活供水安全,减轻旱灾损失。及早部署,抓紧水毁工程修复,完善防汛预案,做好防汛的各项准备。高度重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做好水文预报、洪水调度和抢险救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大江大河、大型水库、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
(二)抓紧各项水利工程建设
继续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年是治淮建设的关键一年,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全面完成长江干堤、治太工程、小浪底枢纽等项目的竣工验收。继续加强黄河等其它江河防洪工程建设。完成尼尔基、百色、紫坪铺、皂市等重点工程年度建设任务,稳步实施首都水资源、黑河、塔里木河等专项治理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和其他主要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处理好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做好在建水库工程移民安置。搞好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水利定点扶贫,加快贫困县脱贫步伐。完善前期工作,搞好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继续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末级渠系改造力度,扩大牧区水利试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开展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年“两工”将全部取消,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今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民办公助”试点和民主管理、“一事一议”的经验,编制好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0万平方公里。继续推进封育保护,抓好七大流域及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动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水源地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实施,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加强执法监督,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法》修改的前期工作。完成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
做好农村水电工作。新增农村水电装机400万千瓦,启动400个小康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加强农村水电供电网的建设与管理,启动农村水电增收解困工程,加快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建立竞争有序的农村水电市场。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管理
抓紧完成重点水利规划。完成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七大流域防洪规划报批,基本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全国可利用水资源量的省际分配。全面启动七大江河流域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蓄滞洪区专项规划。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和全国节水灌溉发展规划。
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编制完成“十一五”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强化节水基础工作,加快建立全国用水定额管理指标体系。抓好内蒙古、宁夏水权转换和辽宁大凌河流域的初始水权分配,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范围。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做好水资源调度和生态补水工作。抓紧完成全国及各省水功能区的报批,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强化依法治水。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的起草或审查工作。加大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力度,进一步清理相关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范行政许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妥善处理水事纠纷。制定水利普法“五五”规划,加强水法制宣传。
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要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项目法人组建方式,规范招标投标行为,理顺监理管理体制,整顿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绝大多数省已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关键是要落实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和各项改革措施。重视河道管理,规范建设项目审批,启动河道岸线利用规划工作,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加强全国河道采砂管理,重点做好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
加快水价改革,加强财经管理。完善水价改革配套政策。各地要加紧制定本地区水价管理办法,大力推动非农业用水价格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供水计量收费,继续抓好农业用水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启动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效益。高度重视水利多种经营工作,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积极开发利用水利风景资源。
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出台《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若干意见》。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运行机制,组织好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水利技术监督,做好水利标准化工作。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充实和发展国家基础水文站网,重点完善省界、水功能区界、重要水源地、地下水超采区水文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组织实施好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推进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参加国际重大水事活动,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妥善处理与国际河流有关的涉外事务。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巩固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水利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推进水利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建设。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强化公务员管理。实施“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政考核机制、督查机制和水利内部审计机制,构建惩防体系,严肃查处各类案件,确保“三个安全”。重视和加强水利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水利发展中的作用。
同志们,做好“十一五”和*年水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 上一篇:在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下一篇: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