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新模式

时间:2022-08-17 04:46:00

导语:如何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新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如何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新模式

明天我们将迎来第十四届“世界水日”和第“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资源工作成效显著,但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水资源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水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有效应对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也为生态和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并呈现出四个明显特征:一是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正常年份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北方地区尤甚。同时,我国许多地方用水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效益较差。二是防洪能力总体提高与洪水风险不断加大并存。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主要江河具备了防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但是,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洪水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集中区域相互重合,洪涝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三是水生态和环境状况局部好转,但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全国污水排放总量仍在逐年上升,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的问题仍然突出。四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有3.2亿农村人口没能喝上洁净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造成这种严峻形势,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这表明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协调,一方面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科学的治水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们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各项工作中去,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与治水的自身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观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

一是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历史反复证明,人类对水的伤害越大,水对人类的破坏越大。必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协调好人与水、人与地的关系。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给洪水以出路,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既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维护水生态平衡,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是从浪费水资源、污染环境的错误做法,转变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污染和浪费是人类对水资源的最大伤害,伤害水资源的最终结果是伤害人类自己。一定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竭水而用,超量排污,过度开发,破坏环境,最终不仅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要按照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纠正先破坏、后修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认识,从“不断地去满足需水要求”的供水管理转变为“实现全面节水,不断地提高用水效率,来达到平衡水的供需矛盾”的需水管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水资源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资源,是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水利,解决水资源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在应对水旱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性事件中,要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在水利发展中,把人民群众能够喝上安全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优先领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四是要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水利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要统筹流域和区域水利发展,维护流域整体利益,促进流域协调发展。要统筹考虑城乡水利发展,构筑城乡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要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确保生活用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维护河流健康。

三、创新发展模式,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时期。要按照科学的治水理念,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加快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同时,要通过创新水利发展模式,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社会自律式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是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建设,要通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的零增长。

二是充分考虑洪水风险,努力实现人与洪水和谐相处。“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使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到1.0%以下的目标,一方面,要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健全综合防洪体系,增强抵御洪水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增加洪水蓄泄空间,给洪水以出路,有效规避洪水风险。同时,要把解决洪涝灾害问题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利用洪水资源。

三是根据水环境承载力,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保护好水资源。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提高我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十一五”期间,我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要提高到60%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和水域允许纳污能力,核定纳污总量,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排污权的有效管理和有偿交换,运用经济手段防治污染。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四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切实加强农村水利。要把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排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要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要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恢复水库功能,消除安全隐患。要加快发展农村水电,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实施水电增收解困工程。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注重预防和监督,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与环境,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五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维护河流健康。根据河流的发育演变规律、自然特性和服务功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做到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问题,完善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落实项目建设期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开展水利工程运行生态评估工作,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调度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需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艰苦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