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快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5 05:00:00
导语:浅析如何加快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县政府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因此,对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分析发展基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强化项目投资、重点产业培育、破解要素制约、改善公共财政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措施。
一、优势与劣势
*位于温州西南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廊桥之乡”。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总人口35.2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求真务实,思变图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年全县生产总值19.29亿元,同比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5500元,增长10.1%;财政总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966元。
(一)优势与潜力
一是资源优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具有种类全、分布广、价值高等特点,是个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单体共有295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82个,占全县28%,占全市12.6%,仅次于乐清市,位居全市第二位(包括*古廊桥、承天氡泉、乌岩岭等3个五级资源单体占全市12%,华东大峡谷、天关古道、飞云湖、*木偶戏、溪东桥、仕阳碇步、徐岙底古村落等13个四级资源单体占全市13.5%,白鹤渡、雪溪碇步、三十六洞、东垟书斋、百福岩古村落等66个三级资源单体占全市12.5%),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213个占全县72%(包括108个二级资源、105个一级资源)。我们要立足于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切实抓好旅游资源开发,全面搞好软硬件建设,提升档次,壮大规模,提高竞争力,达到富民兴县的目的。
二是传统优势。*县属于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土特名优产品不胜枚举。精品名茶、天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久负盛名;罗阳的婆饼、仙稔的杨梅、碑排的猕猴桃、板栗、槟榔芋等名扬遐迩;这些优势的的是特殊资源条件出产的特殊产品,有的是特殊技术率先加工后的产品,有的是一种文化资源。它们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改造、去创新、去利用、去发扬光大,如果利用得好,有的可以成为契机,有的可以成为名品,有的则可能做成大产业,带来效益。
三是人缘优势。近几年来,随着遍及全国各地的“在外*人”不断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已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在外*人的队伍有10万多,从事商贸服务业、加工、建筑业等。每年“*人经济”发展发生的资金年流出量大约在一二个亿,而流入的年资金在二三个亿左右。在外*人的优势不仅使*人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还不断为家乡带回资金的同时,也不断带回新思想观念,注入向上、求进、自强、创业的精神动力。
(二)困难与矛盾
在“十一五”期间要有更大作为,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整体实力不强。县域经济缺乏主导产业,特色农业优势不突出,绿色食品、水电、竹木制品和矿产品等传统支柱工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新兴产业成长缓慢,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年全县GDP为19.29亿元,人均GDP仅5500元,经济总量在全省、全市都处于最低水平。
二是结构调整力度不大,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还局限在农业内部,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水平提高等涉及城乡互动层面的调整还远远不够,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三是县级财政拮据,发展后劲不足。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呈现出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县自身财力只能保吃饭;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县域企业效益不是很好,传统财源陆续丧失,后续财源又跟不上,自身无力投资搞建设,基础设施欠帐过多。财政增收形势严峻,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制约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年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60元,财政收入规模在全省、全市都处于最低水平。
四是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发展环境还不宽松。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有的垂直管理部门对县域经济发展想的少,配合支持不够。人事、领导调动频繁。乡镇领导三年一换届,任期偏短,影响工作的连续性。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
二、形势与趋势
从全国来看,宏观发展环境趋紧,突出的是“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这些问题既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与现阶段的经济运行周期相关,又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集中反映。“三过”问题是全国性的,必然与局部地区有关。从我省来看,也有一定关系。虽然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高,占全国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但由于基数比较大,对全国投资增长是有影响的。从我县来看,事实上,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而言,焦点不在热或不热的问题,而是如何在符合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保证发展质量、环保要求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使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因此要求我们审时度势,理性分析、科学判断、积极顺应。首先,要深入分析当前形势,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其次,要坚持顺势而为,善用“倒逼”机制。重点是在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上找出突破口,要积极有为,不被动应对,想方设法的,“变通的”争指标、争项目、争要素,尽可能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着重解决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与要素禀赋结构的问题。要注重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经济,坚持从*比较优势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重视发展机制和引进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很多时候,发展机制和适用技术对改变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之中,一旦这种机制积极开发出来,落后的县域经济就有可能快速发展。
二是发展战略规划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问题。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非常重要。要按照“十一五”规划制定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把握好自身的比较优势,积聚要素,长期坚持下去,以求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优势。在发展特色经济中,坚持重大项目做支撑,特色产业项目做基础。并把产业项目研究论证好,既有利于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有利于形成标识效应和对外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县大部分人口是农村人口,这就决定了县级政府的服务对象必须以“三农”为主,兼顾城镇。要围绕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重点创造好的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乡镇体制的综合改革和创新,扩大和健全行政管理功能,完善公共管理体系。
三、对策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大趋势,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调整投资结构,保障发展后劲
1、强化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效载体。组织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影响深远的重点建设项目,对于实现“十一五”战略目标意义重大。首先,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发展战略目标,组织实施好围绕交通、能源、旅游、产业、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六大系列。重点在以58省道改建、龙丽温高速公路*段等为主的和以通乡公路硬化、康庄工程等配套的交通项目建设,着力“交通先行”;以争取交溪流域水力开发、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为主、以各电站的技改增容、管理为配套的水能项目,以及风能发电、太阳能等潜在的能源,着力“能源开发”;以氡泉旅游渡假区及相关景区资源开发,着力“旅游建设”;以城关引供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百工程”、教育与卫生、文化载体投入等建设,着力“基础改善”。其次,要狠抓产业项目,高度重视工业性投入,组织和实施一批关联度大、附加值较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重点推进罗阳木制品加工基地、彭月产业基地、司前竹制品加工基地等产业发展项目。第三,要强化投资效益,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年度产业导向目录,严控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提高项目供地率和开工率,做到投资项目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
2、深化项目前期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继续实行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分工负责制,责任到人。牢固树立“前期就是投资”的理念,做到组织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认真做好项目分析论证,加快申报进程,下一步切实推动温州(*)抽水蓄能电站、氡泉景区、洋溪水电站、甲家渡水电站等一批重大前期项目的开展,以保持经济发展后续力。同时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抓好旅游、优势资源利用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只有把项目前期工作做细、做扎实,才能为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才能为投资的合理增长提供重点项目支撑。二是要做好项目投资计划的落实,对*县竹木制品加工标准厂房、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龟湖电站等即将开工的项目,加快前期,做好与省、市审批等衔接,争取支持,科学安排时间进度,逐月、逐季抓落实,争取早日开工,早日建成,早日发挥效益。
3、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依法规范项目的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新开工项目管理制度,把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作为调整投资结构的重要抓手。同时,通过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形成规范有序、简便高效、全程监管的投资项目管理流程。
(二)优化经济结构,保证发展潜力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立足资源特色、区位特色和产品特色,大力扶持发展茶叶、毛竹、高山蔬菜、食草型动物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要加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扶优扶强“浙江山友”等一批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农业加工企业。积极培育中药材、花卉苗木和观光农业等新的增长点,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提升本土优势工业。继续扩张竹木制品加工、矿产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小水电为主的本土产业总量,加快培育橡胶等非资源工业发展。加快罗阳木制品加工基地、彭月产业转移加工基地、司前竹木制品加工基地等水、电、路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加快招商引资工业企业的有关审批手续,争取企业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出效益。在完善和落实重点骨干企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加大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争取在信用担保、标准厂房、用电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做大做强。以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鼓励引导企业对传统优势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三是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文化、房地产为重点,以新兴服务业为突破,力争第三产值比重每年有所提高。
2、进一步优化行业结构。一是做大做强旅游业。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突出“廊桥文化”和“生态山水”主题,有序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使旅游经济成为*县“十一五”期间的“亮点经济”。要继续做好景点的包装、串连和美化工作,提高旅游的品位和知名度,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经营和服务水平,建成浙南闽东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二是是重点培育茶叶的代表品牌“三杯香”。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严格执行“三杯香”茶系列标准,加强生产加工环境整治,防止以次充好。产品名称、品牌标识的字体、图案,产品等级标示,以及产品说明的内容,要求绝对统一。由县政府组织对外宣传,统一推介“三杯香”品牌,凡县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必须统一打“三杯香”品牌,否则不予享受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三是加快发展“三地”(“三地”为彭月、泗溪产业转移应接基地和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产业。做好新58省道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统筹安排三大产业基地及周边乡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新58省道月湖至三魁之间适当布点,成为应接产业的前沿阵地和工业经济增长的高地,构造“葡萄串经济”格局。
3、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一是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按照“小县大城关,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和“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思路,做大做强罗阳小城市,强化司前、筱村、三魁、泗溪、雅阳、仕阳和彭溪六个特色强镇建设,有关乡镇主动融入相邻特色强镇协同发展。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强中心村建设。逐步形成县城小城市—特色强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乡发展格局。二是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经济基础,促进罗阳小城市与特色强镇分工协作、壮大规模、形成特色,整合周边乡镇连片发展,构建“一心、一廊、七片”的城镇体系结构。
(三)提高要素保障,优化发展能力
一是积极破解土地要素瓶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山坡地,充分整理利用边角地、废弃地,结合新农村建设整理农村宅基地,加快已征未供、已供未用等土地使用,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的水平,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同时大项目、大工程的土地指标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工程用地指标。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要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政策,积极主动安置好拆迁户,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积极破解资金要素制约。积极与省市重大项目做好对接,争取上级政府对我县的支持和倾斜。加强银企交流与合作,继续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行业和企业。
(四)强化招商引资,拓展发展空间
1、拓展招商引资渠道。积极抓好在外人员招商。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招商积极性,利用亲情、友情、乡情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在外*人的密切联系。政府要对社会招商有功人员进行奖励;要加大对外出创业人员的宣传力度,逐步凝聚我县在外人才的合力,激发他们服务招商、回报家乡的热情。积极培育企业主体招商。加大对落户招商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帮助他们积极招商融资,实现滚动发展,逐步成长壮大。积极动员落户客商以商招商,协助宣传推介*,引荐其他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认真抓好网上招商。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信息和投资信息的网上搜集梳理工作,充分发挥招商网的网络平台优势,加强与外地企业的直接沟通联系,实现网上招商新突破。
2、加快应接平台建设。以新58省道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为契机,加快“三地一廊”产业应接平台建设,推进应接项目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来料加工等家庭型工业,使应接型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着力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制约我县经济发展以及制约战略目标实现的最大瓶颈有二点,一是由于观念滞后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投资环境不佳,二是因经济总量不足所造成的资本积累贫乏。投资环境是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内力,政府的行为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强化开放意识,学习开放地区的变通方法,发挥政府职能和行政手段的主导作用。在现行体制许可的范围内,从服务招商引资的要求出发,用投资者的目光和要求来理顺我们的工作机制,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强化工作效率,建设好我们的投资环境,造就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发展水平
1、坚持原则。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三是必须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必须着力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建设重点。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组织实施好乡村康庄、农村饮用水、清水河道等工程,完善以道路、供水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扶持农村发展优势农产品、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生态经济,拓宽农户发展商贸流通、来料加工等,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增收形式的多样化,加快脱贫致富进程。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加速发展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增加农村内在发展动力。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三是实施下山移民工程。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多元筹资,结合城镇建设及产业发展,全面启动建设罗阳、雅阳、司前、筱村、三魁、泗溪、仕阳等重点镇下山移民点,引导和鼓励更多生活条件艰苦、谋求发展不易的村庄整体搬迁,实现异地发展。
(六)提供机制保障,保护发展环境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法治政府。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网上审批系统,抓好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深化效能革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统计制度,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投资领域限制,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积极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3、改善公共财政机制。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理顺财政分配关系;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三农”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重点保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城乡公共卫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基层文化事业支出需要。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和完善特许经营制度。探索采用合同外包、发放服务券等方式,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 上一篇:浅析“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研究
- 下一篇:浅析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程研究